美文网首页
《奇特的一生》书摘

《奇特的一生》书摘

作者: 咆哮女孩 | 来源:发表于2018-01-27 18:37 被阅读0次

    试验在写、读、听、工作、思索各方面,他到底能干多少?干多少?怎么干?他不让自己负担过重,力不胜任;他总是循着他能力的边缘前进,他对自己能力的掂量精确无疑。
    “奇特的一生”这是一个人的一生,在外人看来这可能是枯燥无比,孤独万分,但其本人却沉浸其中,自得其乐,我常常想:人应该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才不算虚度。
    注定这种问题无法得到答案,因为每个答案都是正确的,根本就没有答案,这种开放得无法再开放的题目,最让人迷茫,你过上一种生活却又想着另外一种生活。
    你在各种观念之间游离,但是万万没想到,人的一生是有限期的,这种意识对于那些拥有伟大的目标的人才存在,他们知道自己一生能做的东西太少,就算可能穷尽一生都无法达到。

    惟有与时间赛跑,与时间做胖友,活出伟大的人生。只有时间是属于你的,属于你的一生只有那么长。

    一个人一年能做多少东西?能见识多少东西,太多了!
    心灵并没有把做这些总结当做一项自愿的,从实用出发的工作。
    所以总在探究某种秘密的原因和动机。
    什么都想到了,就是没有想到关心自我。
    似乎是再自然不过的对自己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关心和兴趣。
    探索自我,对自己的关心,不一定是诉诸心理学,还可以探索自身的极限,游走在自身的边缘,感受生命的满足。
    我们要做到心安理得,最好把他当成怪人。
    在镜子面前,镜子照出来的是我希望的模样,而不是其他的人希望的模样。
    这个人心灵和谐,很幸福,是最高级的幸福
    无论他干什么事,干起来就会愉快
    原来一个人非常认真地面对自己的生命就属于高尚的灵魂,他的生活就已经是伟大的。
    自然而然养成的工作方法。却给他带来了精神上的力量。最高的效率,最旺盛的生命力。

    //关于情绪
    心境与其它的喜怒哀乐自有它们的时间,统统放在“家务”栏里。

    他的方法有益于他的身心……不必 去介意那些说什么机械性的责难。对理智也好,对心灵也 好,机械性并不可怕。

    精神要去害怕科学和唯理主义,那多 害臊!
    如果真是这样,那不该让机械性同精神发生冲突,而该让奴性的精神同崇高的精神交战。

    在自己的面前做到这样坦率,需要巨大的精 神力量。

    因为每当科学与 精神品质发生冲突,我首先关心的是精神品质。

    一个科学家,他在学术上声誉越高,他的精神品质水平也越叫人感兴趣。

    人的精华中,值得称道、牢固的,是精神 价值。一年年过去,学生们没有一点遗憾,若无其事地换了 导师、师傅、老师,换了头头,换了心爱的画家和作家。但 是,谁要是有福气遇见一个纯洁的、精神世界很美的人,你 恨不得把心都掏给他的这样一个人,——谁要是遇见了这 样一个人,就没有什么可换了。因为人不可能长进得超过 善良或真诚。

    除了星星、蝴 蝶、云彩、矿物而外,还有美的东西,不过这种美,除了专家, 谁也看不见。这大部分是抽象的东西,如数学、力学、光学。

    一个上了年纪的、仪表端庄的人,突然无视身旁的行人,跨过水洼去追一个甲壳虫,一个人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婴儿般的纯洁和不顾一切 的品质。

    要深信自己从事的是一项无比美好的事业

    一切都得付出代价:

    随着岁月的流逝,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 维奇·柳比歇夫越来越感到时间的珍贵,这种感觉是每个 成熟的人都有的,在他则尤为突出、他的时间统计法使他 珍惜每一寸光明,使他崇敬时间。

    由于他从不把 半个小时看成是少量的时间,他做了很多事。

    “根据我的观点,把人看作机器是一种迷信,几乎 相当于作为拼凑星占表的依据那样的一种迷信。”
    他举星占表为例并非出自偶然。当时都认为星宿预先 就注定了人的命运。但柳比歇夫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 对柳比歇夫来说,预先安排好的不是命运,不是行动, 不是心情,而是他的工作。

    创造性的源泉也要求兼及旁骛。否则科学家就只剩下追求事实了。

    他不善于遵守自己思维方面的 定量饮食制,在这一层意义上,他是一个垂涎珍馐美肴的老 饕。每当他强有力的逻辑思维碰上什么具有无限诱惑力的 东西时,他就无法控制自己。

    一九六五年,他忙于研究玻璃窗上由寒气冻成的花纹。 他照了几十张、几百张花纹的相片,终写成了《论玻璃窗 上由寒气冻成的花纹》一文。 这一条小品文式的标题丝毫没有使他感到不好意思, 虽然这是讥笑他再好不过的口实——瞧,有一位退休的教 授想从玻璃窗上由寒气冻成的花纹中汲取学术思想啦!

    一切似乎确实是这样,然而不知为什么,我还是象过去 一样,对这种着迷没有好感,总觉得它令人不快。有时浏览 费洛诺夫的绘画,我从思想上感激他——同时又感到愤懑。 回想他的一生,我从心眼里压根儿否定这种生活。我弄不 明白,他到底正确还是不正确?一般说来,他到底有没有权 利去这么做?

    时间统计法有节奏地,以拍节器那种无休止的方式,滴 滴答答地计算着一年年,一月月,不让人忘记时间在飞逝。 时间统计法为他创造了高度理智和健康的生活。它, 他的时间统计法,使他如此繁忙,以致他很容易忽视很多日 常饮食起居方面的不利条件。它使他轻松地、宽宏大度地 去忍受人们所做的一些蠢事以及公务中的例行公事和杂乱 无章,而不去同人怄气。因此他心神安宁、神经健全。 他需要的东西极有限:有一个放书的地方和工作的地 方,有一个宁静安谧的工作环境就够了。当然,宁静安谧这一个要求不算低。在我们的时代,宁静安谧是奇货。不过 柳比歇夫需要的宁静安谧是简朴的一种——只要寂静和 摆脱紧张任务就是了。他从不去追求宽敞的住宅、别墅、汽 车、名画和富丽堂皇的家具——也就是某些人梦寐以求的 排场和惬意的生活,正是这些东西构成他们心目中的宁静安 谧的概念。
    他经常有机会获得这些舒适的条件,倒也不必特别费 什么劲。譬如说,也不必作什么让步。不时,有一些较高的 学术方面的职务空缺。很可能,微微使点劲,他就可以晋 升。……但他不要这些东西。超过低必需品限度的东西,他 都不要。倒不是他故作清高,他就是不需要很多大家公认 为必需的东西。他在学术界的一些同行们拥有豪华的住 宅、成套的陈设、精致的装饰品,甚至他们那里的每一个门 把手都呕尽了人们的心血。他要看到这一切,就肯定会惊 讶地重复某位哲学家的一句话:“竟有这么多我不需要的东 西呀!”
    这就是自由。他无拘无束。但他周围的人,他的亲人 们却由于他这种自由而感到苦恼。他周围的人是普通人, 他们不能满足于他认为已经足够了的那点子物质条件。他 经常没有空暇,他象童话中那个老在那儿磨呀、磨呀,不断 磨出盐来的小石磨……没完没了地工作,这使他们很痛苦。

    ……你是你自己高的审判者; 你对自己劳动的估价会比任何人都严格, 你满意自己的劳动吗,苛求的艺术家?

    不 管他被派到哪里,也不管他住在哪里,他总是生活得问心 无愧,总是极端紧张地生活。外省吗?那更好,可以有更多 时间工作和思索,那里环境更安静,在那里身体更健康…… 在任何情况下,他都能找到好处。他既不妥协,也不期待恩 赐——他的时间统计法本身就是提高人的积极性的一个号 召。

    有人有这样的天性:他们所呆的地方,就是世界的中 心,就是地轴转动的地方。他们从事的工作,就是为重要和为必要的工作。

    一天十足工作五个半小时。一年到头,持之以恒!难 道这还不算成就!这可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

    从事写作是 为了教导别人,而不是为了理解自己和在内心进行自我教 育。我认识一些作家,他们从未从自己所写的东西中作出 任何针对自己的结论。他们坚持的东西,同他们本人没有 任何关系

    柳比歇夫却不然,他自己对自己提出要求,自己监督自 己,自己监视自己,自己向自己汇报。
    是不是向自己汇报?仅仅向自己汇报吗?我一而再, 再而三地试图弄明白主宰着柳比歇夫的那种感情。这种感 情多半是感到天赋的生命是无价之宝;不仅生命只有一次, 不可复得,而且生命中的每一天也同样具有这种只有一次, 不可复得的性质。 不管多么奇怪,他的纯理性竟产生了热情,由于他的条 理性,生活的奇迹每天层出不穷,令人吃惊。他的时间统计 法好似使这种神奇性不断翻新,令人难于习惯。

    德谟克利特有句话:决定人的精神品质的,不是他的行 为本身,而是他的意图。过去我不了解这个想法,也没有接 受它。

    在平时,不是也突然会有 精神焕发、非比寻常的时刻吗?
    力量也不知从哪儿来的。如 泉涌至,头脑变得敏锐了,想象力十分活跃……
    这种幸福 的、如醉如痴的状态,在作家称之为灵感,在运动员名为顶 峰状态,在科学家则叫做开窍;
    这种情况每个人都有——有 些人不常有,另一些人比较经常……
    人超越了自己。超越了 他平常的能力和极限,这种情况是有可能发生的,重要的正 是这一点。
    这么说,这是可能的,而既然能有一次,那么为 什么不能有两次,不能每天都这样呢?……

    结果深信,他几乎以“低于自己”一倍的 效率在生活。这是可悲的。但是作者至今还对自己的工作 能力感到满意。

    我考虑得多么少,而且还懒于思索。我懂得了,勤勤恳恳 地工作、热情地工作,这还不算善于工作。而且明白了,一 个好的方法可能比热情更为需要。
    他坚信,时间是宝贵的财富,不能乱用 到怄气上,不能乱用到竞争角逐或满足虚荣心上。在他看 来,对待时间的态度是个道德问题。

    人牺牲自己的自由,把时间当神明来供奉。被 支配的不是时间,而是人。时间在发号施令。飞奔的时间 疾驰而去…… 时间之神严格地计算着成就:出版了多少著作,作了哪 些答辩,获得了什么学位,得到提升了没有,到哪些地方去过……在这意义上,柳比歇夫不依附于时间,也不害怕时 间。 当作者随心所欲地支配自己的时间时,他体验到一种 解放的幸福。这样的时间充满了光明和安宁。一天全部的 时间都吸取着重要和本质的东西,如同绿叶的表层吸 收阳光一般。

    一分钟紧接着一分钟绵绵不 断地流逝,但它不是毫无变化、对一切漠不关心地流逝,它 关心人们是否重视它,它尽量延长自己,呈现出凝结块和空 洞体。结构有着某种含意,在作者眼前如同出现了思想的 溪流,时间变得可以理解了…

    人们可以合理地利用时间, 也可以把它毁掉。打发时间是很容易的:聊天、睡觉、徒劳 的等待、追求时髦、喝酒,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迟早我们的 学校会给孩子们开一门“时间利用”课。作者坚信,从小就 应该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时间的热爱。应该教孩子们 怎样珍惜时间,怎样找时间,怎样取得时间。

    好吧,就算这是机器,是唯理主义,是对生活实行监督, 把生活变成详细的计划条规,可是,如果这样做,就能保持 甚至增加自己的自由呢?如果这样做,一个人的精神世界 就能变得更加丰富呢?如果这一套详细计划、强制自己的时 间统计法能导致更广阔的天地、幻想和更丰富的感情呢? 如果是这样,那么时间统计法是不是站得住脚呢?因为这 样做的结果,人就能变得更美,更有趣,他的生活也变得更 加充实。

    每个人能做的,比他所做 的要多得无限。我们还没有达到一个人能够达到的限度的 一半。人的精神潜力在很大程度上还原封未动。当我们看 到人们不善于有价值、有意义地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全 部天赋时,是很痛心的。


    《奇特的一生》书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奇特的一生》书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cvma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