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余吻上宝笙的唇边
我总算了了一桩心愿
只是不知道小童的那个秘密
是否就是蔺燕梅
在未央歌的催眠声中
多少人为他魂萦梦牵
在寂寞苦闷的十七岁
经营一点小小的甜美”
大概有很多人和我一样,因为黄舒骏的这首《未央歌》才知道鹿桥的同名小说。
由于鹿桥的低调和当时的时局,这本影响海外华人几代人的青春圣经在大陆鲜有人知。
《未央歌》是以西南联大及昆明为背景,描写的是战火中的桃源,一群年轻人青春和生活。
1967年在台湾由商务印书馆发行后,立刻引起轰动,成为台湾大学生的必读书。“多少年来,台湾的同学爱用书中的人名给同学起外号。女生被推为伍宝笙的认为是无上光荣,并要从此更加努力,以副众望。男生被称为小童,立刻一方面得了同学爱护,一方面也被人好意地逗趣,说他不洗脸,穿破鞋,经常不穿袜子,种种无伤大雅的事。”
鹿桥的文笔很美,”几乎无一字不悦目,无一字不赏心”,“美丽得如水中的花影,雾里的山川,梦中的年月”。天真烂漫、至情至性的小童,羞涩地唱“玫瑰三愿”的蔺燕梅,娴静素雅的伍宝笙。这些自由奔放的生命,古典而沉静的感情,让这个乌托邦般的世界充满了柔软的香气。
以现时的角度看,它依然是经典。他写出了那种可遇不可求的感情,也写出了每一个少年理想中的大学。
作为小说的叙述场景的西南联大如今早已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中。可曾经只有八年历史的西南联大,“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
在一次校庆中,时人曾用对联描绘西南联大说:“如云如海如山,自然自由自在。”那时的氛围之纯粹,学风之自由,爱情之矜持,师生关系之亲近,都远非今日浮躁喧嚣的大学所能比拟。这个实体已然消失的旧时大学,活在汪曾祺的散文中,活在吴宓的日记里,也深刻的存活在很多人的记忆中。
1938年8月,西南联大教授在昆明合影,左起周培源、梁思成、陈岱孙、林徽因、金岳霖、吴有训黄舒骏的歌曲与书形成很好的互文,随着鹿桥先生逝去的,还有书中描绘的那个年代。
“现在同样的诗篇已无法触动我的心弦
也许那位永恒的女子永远不会出现在我面前”
鹿桥先生说,“未央”一词源于出土汉画像砖上所写的“千秋万世,长乐未央”。
鹿桥先生的“歌”并没有唱完,也许这样的歌永远唱不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