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高中地理组的“第一次月考试卷分析”,总结了一下学习地理的方法,记录下来:
一、试卷总体分析
第一次地理月考试卷共分二部分:第一部分是选择题(20×2 分+10×3 分=70 分),第二部分是非选择题(3×10分=30 分)。考查了必修一第一章全部及第二章的第一节,考查范围较小,对第一章有所倾斜,比如地球的宇宙环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的历史等。
总体来说,试卷重点强调基础,考查基本能力及会运用所学知识简单分析问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掌握必须的地理知识,重视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另外,该套试题较好的反映了地理学科特色,突出了地图的重要性,注重读图考查。地图、地理图表是地理高考中最常考的内容,是知识量最丰富的载体,地理图表的阅读、分析、归纳、概括是培养和发展地理形象思维的重要途径。
二、学生答卷分析
针对学生答卷中错误率高的试题,选择题7~8,23~24等,非选择题中的答题情况做如下分析:
1.选择题7~8考查太阳辐射的基础知识。第7题从学生答题情况来看,不少同学没有读懂题意,完全不知道何为“间接利用”,导致选了完全相反的答案。第8题很多学生认为“地热”的热就是太阳辐射带来的热量,其实试卷的16题中对地热就有所说明。
2.选择题23~24,考查地球和月球对比分析。第23题“月壤”(岩石风化物)形成的主要原因,学生在答题的时候看到风化物,误以为就是风力形成。第24题可能在月球上发生的现象,学生缺乏月球上没有大气这一常识,导致无法做出正确判断,乱选,错选。
3.针对非选择的答题情况,反映出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答题不规范。如离地球最近的行星,不少同学答成火星。地球的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答成岩石圈,或者写成大气。明确给出恐龙的图片,问中生代典型的动物,答案还是五花八门。
思考:
1.首先要理清楚浙江地理考试的分值区块。
2.怎么样去自学地理?自己理出一个计划和落实的方案
今后教学的努力方向
1. 重视课本,落实好基础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夯实基础,尽量创设情景,将基础知识与生活、生产的实际问题相联系,多让学生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现象,提高学生分析、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 地理教学中读图教学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尤其是在自然地理中更加突出了读图教学的地位。从本次考试中发现,但凡有图表的题目,学生的得分率都不高。今后要加大了读图教学的比重和力度,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读图训练,加强动手能力,强化平时训练。
3.强调课前学生预习,预备铃后这段时间让课代表带领学生齐读课本,利用晚读的时间读课本。课后及时复习巩固,总结归纳,对应的习题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
4. 改进课堂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提高教学效率。
思考:读地理课本的方式
1.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现象,提高学生分析、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重视读图训练,加强动手能力,强化平时训练。
3.基础知识与生活、生产的实际问题相联系
4.强调课前学生预习,预备铃后这段时间让课代表带领学生齐读课本,利用晚读的时间读课本。课后及时复习巩固,总结归纳。
**** 补充篇
地理考试题型: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选两个且选对得3分,每小题选一个且选对得2分,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
(31-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0 分) ,有填空和问答的形式,填空7分,问答是3分,共计10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