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了。
人文课。《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如今的我听人文课时,已经不像初次时一字一句都被老师的讲解所牵引、执著、甚至着魔。
更多的时候,我能够不着急着反驳他人,而更多的是让自己认真的倾听和理解,再根据自己的判断作出一个比较冷静的选择。
我曾盲从过师长,这并不是说他们不对,而是说我没有过自我和独立思考;后来,冷静下来的我能偶自己不断思索,开始寻找老师思路中我不认同的部分、并积极和老师探讨,当然,在某些时候我是对老师鄙薄的;再后来,我能够真正的放下自己的某种偏见和固定的思维,不带有利益判断地纯粹一些的听、看和想。
真诚的理解和接受他人的想法,但最终做出自己的选择、甚至是创新、开创。自由意志并不代表着时时刻刻与全世界为敌;而更应该是有随时不受他人约束(是强迫的束缚和约束,而并不是一点都不受他人影响)、可以选择与一些人为伍也可以选择自己或成一支军队的能力。
行走坐卧皆是禅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所有人都在因果循环的轮回和洪流中不断翻滚流逝。万物皆联系。善恶无法绝对,一切善恶因缘皆有我,因我而生,因我而灭。
世界就象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无穷变量、无穷高阶方程组,一个小小的delta都可能引起结果的大大不同;何况又是dynamic quations,算,是算不来的。
既然什么都做不了,影响不了过去,把握不了未来,就更不能耽搁现在。 活在当下,努力地去或一个幸福当下,时时种善因,尽可能地让这个世界好一点,再好一点。
但努力,不是执念。
我认为佛家最影响我的一点就是,让我对自己的内心,有了一个很好的交代。不执念,是因为在某程度上看过了世界、懂得了一些万物运行的规律,也明白结果不由我这一个单独变量决定;就会在开始的时候,不会给自己要求过高、过程中不会逼自己太紧,结束后无论结果如何都不会狂喜或绝望。一直都能过得从容和淡定,未必是路上的风景就多好,未必是过程中的体验就多么绝佳,甚至到最后有没有说或都不那么重要。
世间流变,而我来过。
悲欣交集?不悲不喜。
却不是无情。
要感谢每一次的悸动,感谢每一次的抑或是外界的刺激,抑或自己内心的灵感涌现。可,不是沉溺、迷失。这种状态我现在很难说清楚,但是应该不是每个人都相同的,就我现在知道的来说,让自己的内心达到一种“稳态”,就足够了。这种稳态,应该是,尝试过、努力过以免遗憾 和 不过激不拼命以免后悔 这两种心态之间的平衡。
可以用学习、GPA和爱情来解释,都说得通。
但我现在不再纠结于这个问题了。我选择回到土地上,努力着学习一下经济、数学,很平和的那种。
说没有目标是不可能的,但这个目标带给我的动力,早就不是“不蒸馒头争口气”和“世界那么大,我要去看看”这么简单的了。
想到,“杂生”这个题目,可能在将来的某一个时刻被我改掉了。当初是因为心里特别纷乱才取了这个名字,现在一点点静下来,感觉也透亮了很多,貌似不在那么合适了。
还在想,不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