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散文随笔
林语堂的“半字哲学”

林语堂的“半字哲学”

作者: 112212 | 来源:发表于2020-02-10 19:10 被阅读0次

    林语堂写过一篇文章《中庸的哲学:子思》。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他的人生哲学。林语堂这样写到:“我们大家都是天生一半道家主义者和一半儒家主义者。……中国思想上最崇高的理想,就是一个不必逃避人类社会和人生,也能够保存原有快乐的本性的人。……半玩世者是最优越的玩世者。生活的最高类型终究是《中庸》的作者,孔子的孙儿,子思所倡导的中庸生活。古今与人类生活问题有关的哲学,还不曾有一个发现比这种学说更深奥的真理,这种学说所发现的,就是一种介于两个极端之间的有条不紊的生活——中庸的学说。这种中庸的精神在动作和不动作之间找到了一种完全的均衡,其理想就是一个半有名半无名的人;在懒惰中用功,在用功中偷懒;穷不至穷到付不起屋租,而有钱也不至有钱到可以完全不工作,或可以随心所欲地帮助朋友;钢琴会弹,可是不十分高明,只可以弹给知己的朋友听听,而最大的用处却是做自己的消遣;古董倒也收藏一些,可是只够排满屋里的壁炉架;书也读读,可是不太用功;学识颇渊博,可是不成为专家;文章也写写,可是寄给《泰晤士报》的信件有一半退回,有一半发表了——总而言之,我相信这种中等阶级生活的理想,是中国人所发现的最健全的生活理想。”不仅如此,林语堂在文中还全文引用了清人李密庵的《半半歌》,以此来印证他的这套人生哲学。

    林语堂的“半字哲学”有着它深刻的思想内涵的。从产生的根源上讲,它有四个来源:一是《周易》居安思危、否极泰来、“穷变通久”的思想;二是老子《道德经》中安时处顺、清静无为的思想;三是《菜根谭》中“路留一步、味让三分”、“让名远害、归咎养德”、“天道忌盈、业不求满”、“盛极必衰、居按虑患”等教诲规劝;四是《中庸》中“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执中”与“度”。

    林语堂“半字哲学”的核心思想是中庸。关于中庸孔子有一句话,“持满之道、挹而损之”,意思是说:保持盈满的关键在于“损”。在孔子看来,一个有德的君子应该是高而能下,满而能虚,富而能俭,贵而能卑,智而能愚,勇而能怯,辩而能讷,博而能浅,明而能暗。这话实在是具有大智慧的,想必林语堂也注意到并予以琢磨、把玩。同样,清人曾国藩也说过一句话用来形容人生的最佳处境,那就是“花未尽开月未圆”。花开则谢、月圆则损。——人生关键在于一个“度”字。正是基于此,林语堂才强调“姓字半藏半显”。在林语堂看来,一个聪明而有智慧的人,应该是一个“半玩世者”、“中等阶级的人”。他说,“最快乐的人终究还是那个中等阶级的人,所赚的钱足以维持经济独立的生活,曾替人群做过一点点事情,仅是一点点事情,在社会上有点名誉,可是不太著名。只有在这种环境之下,当一个人的名字半隐半显,经济在相当限度内尚称充足的时候,当生活颇为逍遥自在,可是不是完全无忧无虑的时候,人类的精神才是最快乐的,才是最成功的”。

    “半字哲学”讲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却难,现实中没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得到。我们都知道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勾践之所以能复仇雪耻,主要得益于两个人,一个是文仲,一个是范蠡。此二人皆有经邦治国之才,其能力谋略不差上下。但范蠡功成身退、见好就收,携美女西施泛舟太湖,成了一名富翁隐士。文仲贪图功名、流连忘返,结果落了个横刀自刎。同样的历史在张良、韩信身上再次上演。张良久习黄老之术,深知才大逼人、功高震主之理,自从汉高祖刘邦入都关中,天下初定,他便托辞多病,闭门不出。随着刘邦皇位的渐次稳固,张良逐步从“帝者师”退居“帝者宾”的地位,遵循着可有可无、时进时止的处事原则,最后再假托神道、明哲保身做了快活神仙。韩信居功自傲,终于身死未央宫。由此可见,一个人要真正的做到“半字哲学”那是何等的艰难?你要急流勇退、适可而止、知足常乐,你要忍受孤独与清寂,你要具有大智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林语堂的“半字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dlzx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