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的名字——《纸飞机》,源自最平常而又最廉价的手工折纸玩具,没有任何噱头,但在文中却肩负重任,它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主人公的生命力的暗喻,同时还隐喻了故事发生的某些复杂的社会背景和人文环境。从作者老周online先生的《纸飞机》的题目,我联想到了鲁迅先生《药》这个题目的意义。
这篇小说的优秀之处很多。
首先,文笔冼练,几乎找不出多余的句子,全文也没有使用任何生僻的词汇或故作高深的复杂句法。整个情节进展采用顺叙,分成孤儿院、小学、大学考试、大学恋爱到毕业工作五个阶段来写,层次清晰明了。因为没有使用任何插叙、倒叙、补叙等颠来倒去、复杂套叠的层次结构来搅晕读者的思维,所以文章的阅读体验也就毫不冗滞,吸引人一气呵成读完了它。
其次,情感真挚,不单单是选用第一人称的原因,还因为作者使用了小孩子的视角,真切地还原了一个幼年失怙的孩子灰暗的童年。作者用第一人称的手法细腻地刻画出了小说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和情感世界,使读者以强烈的代入感产生共情。比如小说的第一段:
妈妈死的时候我还小,我只记得妈妈被埋在榆树下面。我抱着榆树哭。我在树下挖一个坑,躺进去,跟妈妈睡在一起。坑太小,我使劲蜷缩着身子。
只读到第一句话,就很打动人。这种打动,不是旁观者同情得涕泪交加,而是感同身受地代入,自觉心脏被紧紧捏住,不能跳动,嗓子也上不来气儿;要是我,我也愿意躺在坑里,跟妈妈一起。
关于生死,我在三岁左右,也曾经有过思考,当时是害怕妈妈死,绝望地大哭,恨不得被妈妈背在背上的此刻就立即一同死去。恐惧笼罩了我的全世界。具体是什么原因我已经忘记了,但那时真真切切的绝望和恐惧至今依然不时占据我的梦境。如今想来,当时对死亡的真实含义其实是不明就里的,只是恐惧自己被迫因死亡而与妈妈分开,活要跟着妈妈,死也要随着一起吧。
作者以一个孩子的视角去一步一步审视死亡、感悟死亡,最终走向死亡。这样巨大的反差,比一个成年人与死亡的交流对话更加令人震撼和令人心酸。
第三,语言隽永,回味无穷。他用最平静的语言,写出最基本的事实,却能引出读者最疼痛的心理体验。轻飘飘的几句,就把读者的心挠出了血。
比如,他写孤儿院的孩子们易于满足的欢笑来反衬其空虚的心灵和匮乏的物质:
在一个杨絮纷飞的黄昏,神奇的纸飞机引来其他小朋友的好奇,他们拿着从墙上撕下的海报、从院长办公室里偷来的打印纸、从厕所里捡来的手纸,找我折飞机。那天,院子里漫天都是杨絮、纸飞机,还有欢笑。
再比如,他表达孤儿院的孩子可能被疏于照料的凄凉:
第二天早晨,小七死了。头卡在大门的栅栏之间,不知道什么时候。或许是他在追纸飞机的时候不小心,或许是在他很想出去的时候。他想跟纸飞机一样飞走了。从那之后,我很少折纸飞机。
很有意思的是,作者其实什么都没有说,他惜墨如金地以寥寥数语只写了事实,所谓的“表达了……”、“反衬了……”、“揭示了……”全都是读者阅读后的推论,但他就是有本事用最简单的字眼,引起读者对言外之意产生无限的遐想。
最后,意象审美,收放自如。作者在小说中意象的应用尤其妥帖自然。清代船山先生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含情而能达,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则自有灵通之句,参化工之妙”。这“体物得神”的“神”就是意象。
比如小说中“老鹰捉小鸡”的游戏的意象,是渴望被保护、渴望融入感。而“地心引力”的意象是“爱和牵挂”。“杨絮”的意象是无足轻重的宿命。
我喜欢躲在长长的队伍里,紧抓着前面人的衣服,被后面的人抱着。在“妈妈”的保护下,躲过老鹰一轮又一轮地袭击。我不怕被老鹰捉走,我只怕自己一不小心飞走。我身上没有太多地心引力了,我只能抱紧别人。
最关键的意象是“纸飞机”,它的意象是生命力、生存欲望的消长,或者说是飘零、薄命、缺乏归宿感。
纸飞机最初一出现在孤儿院,就和小七之死扯上关联了:纸飞机飞出了园门外,小七的命跟纸飞机一样飞走了。
纸飞机第二次出现在小学阶段,是因为放学时“我”求同学留下来,可是他们各自被妈妈接走了,“我”只有独自一个人,折一个又一个的纸飞机,再把它们飞到天上;人人都有归处,只有“我”像废纸折成的纸飞机,注定是被遗弃的、不知归宿的。
作者在第二部分结尾重现了纸飞机、杨絮和门的死亡关联:
一个又一个纸飞机……,像极了那个黄昏里飘着杨絮的孤儿院。我看了一眼学校的大门,离开了。
这一次纸飞机同样联系着死亡,不是肉体上的死亡,而是精神上“我”又一次被同学“遗弃”后对友情的渴望的破灭、和缺乏亲情牵挂的惶惑。像纸飞机,像杨絮,像卡死在大门栅栏的小七同样的命运,是渴望亲情友情的心已死亡。
第三次在大学考场上“我”写满答案的纸飞机的出现在同学面前。即使是付出考试违规的代价也要验证自己有利用价值的孤勇,但是同学们却视而不见,无人问津。这显示了“我”虽然学习成绩优秀,但还是没有归属感和融入感,还是不被人需要、不被人牵挂,宣告了“我”的社会性死亡。
这个阶段同龄人的友情和需要,甚至是互相利用,或许都能成为“我”的地心引力,但是我始终无法获得认同;而老教授愿意给我的地心引力是出自于同情、却不是我所希望的,因此我拒绝了。
第四次纸飞机的出现,伴随“我”着对爱情的萌动。如果这段情缘修成正果,“我”的生命将会有最大的牵挂和活着的欲望,那将是纸飞机不再飞走的最大的地心引力。520 的飞机让“我”的灵魂不再虚无缥缈。但是廉价的纸飞机只能满足孩童最基本的情感需求,又哪里能满足真飞机上的空姐的奢华物欲呢?
最后一次纸飞机的出现就是“我”,“我”化身为最好的纸飞机。“我”对人世间的最后一点牵挂和欲念也被物质女孩毁灭得一丝不存,完全没有了地心引力,当真飞机带走“我”的思念,“我”感觉自己像杨絮一样飘忽,以致于饮水杯都要靠雨伞勾过来。这个世界对于“我”已经完全没有了爱和牵挂的地心引力,这一次纸飞机的结局是精神和肉体一并彻底死亡。
当“我”从天台一跃而下时,化身为最好的纸飞机。在地心引力彻底消失之前,回顾短短的人生逆旅,想往的依然是最初一次生离死别时候漫天的杨絮,依然是蜷着身子、拥抱大地、躺在妈妈旁边的念想。
这个时候,读者可以泪流如注地痛哭了,因为“我”经过多年努力还是没能找到生命的意义、生存的价值;但这个时候,也可以欣慰地破涕而笑了;因为“我”向死而生,即便选择死亡,也是奔向生命中曾经温暖的热源!焉知那不是另外的未知能量形式下的幸福新生?即便“我”选择死亡,也是用生命刺穿种种禁锢,把自己活着不曾拥有的温暖和热源通过互联网传递给老榆树下的幼儿而获另类的新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