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认是泰罗,不是泰勒。哈哈。
【书里捉虫】
他列出了管理需要注意的四个责任或原理。
第一,必须发展“关于工作要素的科学”以取代“依据经验的老做法”。
第二,工人“必须得到科学的选择和培训”,不能像过去一样随他们使用自己的方法。
第三,必须注意“确保所有的工作都依据……开发了的原则而进行”。
第四,“必须在管理人员和工人之间平等地划分工作和责任”。
泰罗说,最后一条原则很重要,“需要予以进一步的解释”。泰罗所说的平等分配责任是说每一组管理人员和工人必须做最适合自己的工作。管理的任务是“至少提前一天”充分计划每人的工作。而且每个工人每天都应收到“详细书写的”工作指令。这些指令“不仅说明做什么而且明确怎么做以及完成工作的精确时间”。
【关联思考】
这四条,放在管理来说,应该有一定的市场,尤其是组织一场活动时,更需要这四条。这四条可以概括或延伸一下:
第一,工作要素科学。做一份较为科学的方案,而不是基于经验的做法,或者只把过去的修改日期,要考虑一些变动的因素。
第二,工人科学培训。有了方案,需要将参与人员进行科学的培训,每个流程都需要进行明确的告知。
第三,培训效果保证。所有的培训不能光走流程,或者主讲人分享了事,还需要进行推演,确保每个环节都能正常进行。
第四,责任分工明确。责任划分明确,才能让每个人知道哪件事该自己做。
这样的活动比比皆是,比如春晚,从方案到培训,到推演,到责任明确,需要经过一系列的过程,才能进行。学校的活动组织,也需要经过这样的过程。但我们不能把活动组织等同于课程设计。因为书上说:“它假定目的先于实施途径而确定。这样便从特定结果的数量和花费的时间来测量效率。这一线性的和封闭的系统使教育目的变得琐碎化,仅仅局限于那些能够特定化的目标。”一场活动,就是目的很明确,手段和方法也明确,一切按照预定的安排进行,不需要创意,不需要旁逸斜出,所有的来宾都只有一个身份,聆听者,或者听力参与者,至于参加会后产生什么新的想法,一般是不会去管。当然,主办方在意的是活动的满意程度,发个问卷,参加者也就客气填一下。
这样的活动,其实是非常流行。今天下午我就参与了这样的活动,因为疫情的原因,所有老师都在一个屋里参与区上组织的专题培训。我知道这样的网络培训,如果参与者没有深度参与,效果是负向的。网络培训受网络的影响很大,一会不能签到,一会又卡顿,一会又强制退出,又不得不换平台。音量也得不到控制,加上分享者的声音不好听,内容不能抓住我们的话,我们只能是身在心不在,效果自然是差强人意。可是主办方,也许认为这是很好的方式。
最有效的培训,其实是实践。聆听式的培训,效果最差。所以,在课程设计时,我们更需要考虑这一条,慎用或者少用,撬动学习者的学习热情,才能实现课程目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