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们出生伊始,如果说上天最公平的地方,应该就是给了我们每个人每天24小时,无论贵贱,但即使同样是24小时,有些人却玩出了48小时的即视感,有些人却连24小时都驾驭不了,只是单纯的在Kill Time。
该如何来解决这一问题呢?我想试着从《时间的格局:让每一分钟为未来增值》这本书里来寻找答案。
《时间的格局:让每一分钟为未来增值》,作者弘丹,请原谅我不在名字后面加上“先生”或者“老师”这种字眼,毕竟这些字眼在当前这个时代都被玩得廉价了。不加任何头衔,单纯说作者是谁,我觉得就是最大的一种尊敬。
1、核心内容是什么?
如何有效的管理自己的时间,提升自己的时间利用率。
2、逻辑是什么?
我们必须关注自己,建立自己的思维模式,活在当下,朝着自己设定的目标前进,才能充分的利用自己每天的分分秒秒。
3、疑问或启发是什么?
1/想要改变自己的人生,不是下一个决定就能达到的,需要每日精进,日复一日地练习和持续的行动力;
2/不要同时培养多项习惯,一个时期只培养一项习惯;
3/行动规则越简单越好;
4/当你破例一次,你也就很有可能一而再再而三地破例;
5/在“体制内”工作是否是扼杀梦想,取决于你,而不是体制;
6/人们经常会后悔没做什么,但很少后悔做过什么;
7/思维模式才是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区别。
4、可以应用实操的是什么?
个人的例子:
1/我总是这个星期想学PPT,下个星期想学PS,再下个星期想学Python,结果最终发现什么都是只会一点点,白白的浪费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2/虽然知道锻炼身体对自己的好处,春节期间打卡的时候还能每天坚持,但后来有一天因为太累了停止Keep的打卡计划之后,接下来总是能经常找到借口不做运动,三天晒网两天打鱼;
3/工作久了,因为公司的职责划分相对来说比较细,所以每天的工作也就变得很固定,甚至可以说,几乎每天都是一样的,自己也只会安慰自己说这就是体制内的生活,从来没有想过说要去做点什么进行改变,其实换种角度来看,正因为是体制内的生活,很多工作都可以按部就班的去执行了,所以无形中反而是给自己的增加了很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去学习,去巩固,去总结,所以对我来说,更重要的是如何把自己的时间用好。
生活的观察:
1/在工作中,当我们在完成某一个项目时,把项目分解得越细,执行方法就越简单,执行人也越容易完成,犯错的可能性也越低,事后需要弥补的时间也就越少;
2/即使是在体制内,照样有人能混得风生水起,有人能囧得垂垂老矣,这两类人看他们在对待工作时到底是朝气十足还是得过且过就能判断他们在公司中将会走到什么样的层级了,同样是一天,前者获取的价值绝对是大于后者的。
正在培养的能力:
1/培养写作的能力,坚持写作,对自己读书时画的书签进行进一步的加工总结,让自己花在读书这件事情上的时间价值最大化;
2/培养定期健身的习惯,每周至少要保证4次以上每次20分钟以上的运动,在这段时间里就只做运动,忽略任何外事外物;
3/学会去接受体制内的生活,尽自己的能力去完成每一件事情,而不是得过且过,混着也可以过一天,也可以拿到当天的薪水,但这其实是在贱卖自己,在拿到薪水的同时竭尽所能的利用空出来的时间提升自己,才是最大的赚到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