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策:秦攻邯郸
上一篇提到,秦国在长平将赵国四十多万军队打得全军覆没,昭王突然把想挥军北上一举灭赵的白起和秦军都召回国内。如此君臣生出龃龉。后来秦昭王又想让白起去灭赵了,白起告病不出,昭王于是派了另外的人去,并且勒令白起自杀。这“另外的人”,就是当年在魏国遇到范雎,并把范雎带回秦国的大恩人。王稽,一个负责外交出使的行人。
白起是秦军战神,可以想见,他的死,对秦军的士气打击严重。外围合纵-救赵-抗秦的势力已经形成,各国都有准备,此时攻赵实在不是好的时机。这也是为什么白起告病不出的原因,他打了一辈子仗,就没输过,并不全是因为他厉害,而是他知进退,清楚什么仗能打,什么仗不能打。现在让一个没打过仗的行人去啃赵国这块硬骨头,难怪打了十七个月也没打下来。
王稽此时的处境就如宜阳下的甘茂,进退两难。也有人向他建议,赶紧加厚赏赐下级军官,以安稳军心。王稽大不以为然。范雎帮昭王巩固王权,献远交近攻之策,固然是范雎有才华。但是追本溯源还是因为他王稽独具慧眼,要是没有他,哪来的范雎入秦,又哪来昭王今天独掌王权,昭王没准早被“四贵”给杀了。所以论功行赏还得从他王稽开始。何况范雎今已是秦国丞相,为人恩仇心重,对自己把他带来秦国,才有今天,很是感激。所谓背靠大树好乘凉,他自认为可安枕无忧矣。王稽对劝谏者说:“我与秦王之间,是没有谗言的位置的。”
结果,秦军哗变,诬告王稽通敌谋反,王稽弃市(拉到菜市口,一刀剁了)。他怎么也想不通,自己很得秦昭王的宠信,怎么因为诬告,说死救死?他不知道,君王用不用人,杀不杀人,全看需不需要。需要用的人,即使忤逆非凡,君王当下也会忍着,等着秋后算账。需要杀的人,不死也得死。秦国以农战立国,何况军队哗变无论在哪个时代,哪个国家,都是非常事态,要是简单到杀一个人就能平息,那这人非死不可。就算是王的骨肉至亲,到了世人皆曰可杀的地步,那也得死。形势,利害,王稽全看不到,反而恃宠而骄,是死有余辜。临死前他脑海中应该还回荡着劝谏者的那句话:“且君擅主轻下之日久矣。‘闻三人成虎,十夫揉椎。众口所移,毋翼而飞。”(而且你专权轻视下属已经很久了,岂不闻三个人说闹事有老虎,是个人就会急着去准备武器。众人一起认定,那没有翅膀的东西也能飞起来——众口铄黄金)王稽,就问你知道什么叫人民民主专政吗?
王稽死的不冤,秦王想连范雎一起杀了。根据秦法,被举荐人要是犯了法,举荐人也要负连带责任。王稽对范雎有恩,他从小小行人摇身一变成了统领秦军的将军,这背后不得不让人猜想和范雎有关。虽然昭王之前已经对范雎不满了,但想杀他不全是出于义愤。
范雎才智之士,与其让昭王来兴师问罪,还是自己请罪比较好,至少体面些。范雎对秦昭王说,我本来是个无名小卒,没靠山,没资本,却一跃成为秦国丞相,享位尊隆,都是有赖大王的提拔。现在因为王稽的事情受到牵连,大王要公开处死我,大王用人不明的名声不久就会传遍天下,被其他诸侯议论了。请王赐毒药,我死以后请以丞相的规格下葬,这样大王即治了臣的罪,又不用承担用人不明的名声。
这时候范雎只能是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试一试。举荐的人犯了这样大的罪,自不能有置身事外的侥幸心理。唯一能做的就是求个体面吧。王稽是范雎从政生涯的一大污点,也是他性格弱点使然,为了报恩,他将恩人推上了一个他不能承受的位置,最后也祸及自身。既然是死,药死和菜市口杀头就体面而言,还是有本质区别的。范雎希望能得体面,同时也保住秦昭王的体面。君王的面子比他的更脆弱,更需要体面。
秦昭王觉得范雎说的有道理,还不禁有点感动,死到临头了还为我着想。也就既往不咎,并且善待之。可是事情真的有这么简单吗?秦昭王真的会因为一感动就赦免范雎吗?要真这么想那你就太不懂政治了。王稽这事儿已经出了,秦昭王用人不明的名声是坐实了,杀不杀范雎根本无从紧要。
秦国已经陷入泥潭,虽然打赢了长平之战,但是白起自杀,秦军士气受损。加上攻赵不顺,麻烦接踵而至。外有重新合纵,诸侯见秦国真要灭赵,兔死狐悲,这次合纵不是广撒金钱就可以解决的。内部因连年征战,费用浩帙,民生下滑,军心不稳。现在最重要的,是恢复生产,整顿民生,对外瓦解合纵封锁,以待后图。千头万绪,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杀了范雎,没人干活,担子就只能秦昭王自己挑了。
有的人留着比杀了有用,那还是留着吧。
原文
秦攻邯郸,十七月不下。庄谓王稽曰:“君何不赐军吏乎?”王稽曰:“吾与王也,不用人言。”
庄曰:“不然。父之于子也,令有必行者,有必不行者。曰‘去贵妻,卖爱妾’,此令必行者也;因曰‘毋敢思也’,此令必不行者也。守闾妪曰,‘其夕,某懦子内某士’。贵妻已去,爱妾已卖,而心不有欲。教之者,人心固有。今君虽幸于王,不过父子之亲;军吏虽贱,不卑于守闾妪。且君擅主轻下之日久矣。闻‘三人成虎,十夫楺椎。众口所移,毋翼而飞’。故曰,不如赐军吏而礼之。”王稽不听。军吏穷,果恶王稽、杜挚以反。
秦王大怒,而欲兼诛范睢。范睢曰:“臣,东鄙之贱人也,开罪于楚、魏,遁逃来奔。臣无诸侯之援,亲习之故,王举臣于羁旅之中,使职事,天下皆闻臣之身与王之举也。今愚惑或与罪人同心,而王明诛之,是王过举显于天下,而为诸侯所议也。臣愿请药赐死,而恩以相葬臣,王必不失臣之罪,而无过举之名。”
王曰:“有之。”遂弗杀而善遇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