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书法
心与哲:一舨的不变和变

心与哲:一舨的不变和变

作者: 一舨 | 来源:发表于2018-11-28 18:37 被阅读171次
一舨作品

郑玉臣  私享艺术  2016-10-12

为学日增,为道日减,绘事也是如此。然而令人颇为遗憾的是,以画为业的很多人一生都在孜孜不倦、不知所谓地反其道而行之。笔法越来越繁杂,用墨越来越出奇,不知其弊反而自伐其功、自矜其能,结果呈现出来的就是一幅幅满是“说法”实际上却不得其法的作品,失去了本真。一舨先生却不是这样的,从他这些年来署款的变化上就能很清晰地看到这一点。

隋牟、予觉、一舨。

儒释道兼修的先生在走进知天命之年的前夕启用了“一舨”的题款,必有一番用意。初秋的午后,当我坐在宋庄国画院里先生的画案旁,问他为何用“一舨”署款时,先生憨实地笑了笑后淡淡地说:就是因为感觉自己只是个一般人。画室内墨香依稀、茶气氤氲,窗外竹叶的窸窣声隐约入耳,先生的回答让我内心颇为震动。再看先生时,透窗而入的阳光恰好为他平静的面孔涂上了一层淡淡的光辉。那一刻,我觉得自己看见了先生古井一般的心。一位卓有成就且前途无可限量的书画大家,当着自己满座高徒的面儿,云淡风轻地直言自己是个一般人,这种胸襟气度、修为、品格,真的不一般。

“一舨”这个名号肯定还有更深刻的含义和意境,但我认为“一般”却是最能映照先生初心的那一面。 《金刚经》中有一句话:“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一舨就是那个能够适时丢掉竹筏、返璞归真的人。功夫在诗外,这句话对已经成为诗人的人才是有意义的。真正能让一首诗流传千古的不是它的平仄韵律,也不是它的辞藻典故,而是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精神,所展现的阅历和修为,所阐释的哲学和意境。但对于没有成为诗人的人来说,作诗的功夫还是在诗内的,没有日积月累的努力和积淀,是不会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跨越不得,颠倒不得,含糊不得。正因为如此,要想读懂一舨,就不能不谈及他的诗外功夫了。一舨学画、作画、教画多年,在国画领域造诣很深,也有很高的建树。在当今国画界,作品真正当得起一个“写”的并不多,一舨就是其中的一位。他的一手好线条能看得人心驰神遥,屋漏痕、锥画沙、印印泥,在他的笔下都变成了真实可感的存在。他以字入画,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字与画一体两面,珠联璧合、相得益彰、相映成趣。他计白当黑,深悟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直抵有无之境。他满纸金石气,至朴至简而又元气淋漓。…………即便如此,这也不是一舨的精粹所在,他的全部精气神都源自他的一颗心。生活是道场,工作是修行。

一舨写生

绘画就是一舨的修行,笔墨纸砚也是他的引磬木鱼、青灯黄卷。一舨聪慧但不聪明,是国画界的扫地僧、苦行僧。他学画的历程是艰辛的,长期承受过身体和心灵上的双重痛苦,但他执著但不执拗,从门外汉成为大家,正是炼心的过程。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是这样一种简单、炽热、恒久的精神,让一舨走到今天。他出新但不出格,虽然现在尚不能说开宗立派,但已然是独树一帜,这是他修心的结果。心即理,心即性、性即理。生活的磨砺,志趣的激励,水墨的蒙养,书画界前辈们的启迪,时代的感染和呼唤,让一舨在绘画的道路上由术而道,登堂入室。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正是因为领悟了这样的真谛,一舨的画才有了他独有的灵魂。他写钟馗奇崛高古,读起来却温润如玉。他写侍女钢筋铁骨,读起来却轻灵飘逸。他写佛菩萨庄严肃穆,读起来却如乡邻亲人。他写兰花如剑如戟,读起来却如高洁君子。忘其形,得其神,秉其心。这就是一舨,极高明而道中庸,读不懂这一点或者自身没有这样的积累,你看到的将是怪、乱、粗、残、丑。以画求道,以道入画,这是一舨日精日新的不变追求。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

一舨写生

这是修心的境界,也是一舨在书画领域的坚持和写照。好的画作必须有哲学、有思想、有灵魂。中国画本身就是哲学,墨黑纸白即是阴阳。阴阳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黑白之间、尺幅之内才有了这变化多端、气象万千,才有了古往今来的传承出新,生生不息。但时至今日,能真正在画作中体现出哲理韵味的却是少之又少,一舨仍旧是其中的一位。一舨画作从源头走来,是中国画的一点真骨血,他既没有食古不化也没有曲学阿世,而是靠着一颗赤子之心和历经岁月淬炼的功力走出了一片天地。在一舨的笔下,不仅当代市井可以入画,就是现代器物也可以入画。一根电线杆,在他的笔下就是一株参天木,至纯至阳,正气浩荡,而几根电线则如游丝、若矫龙、似烟痕,把个阴阳、动静、虚实、燥润、干湿的对立统一润物无声般地呈现了出来。不囿于传统的局限,凡有形者皆可入画,不丢弃传统的精髓,再时新者都以阴阳状之。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有了这“诚”为根基,一舨才能打通古今的隔阂,无滞无碍,无入而不自得,诠释了上善若水的真谛。万物皆备于我,执两用中,这就是不变中的变,就是一舨的哲学,就是一舨的不一般。

一舨写生

读懂一舨的心与哲,感佩他的不变,激赏他的变,就会有闻弦歌而知雅意的陶然之乐,真是手舞之,足蹈之,点也虽狂得我情。

如果凭空地来议论一舨的画在当今画坛的地位总免不了吹嘘之嫌,但可以肯定的是,以后的人们在翻检今天的绘画历史时,是无法忽略一舨的,因为他的精神内核正是这个时代所稀缺和呼唤的。

那时,人们会更真切地认识到他的价值。

相关文章

  • 心与哲:一舨的不变和变

    郑玉臣 私享艺术 2016-10-12 为学日增,为道日减,绘事也是如此。然而令人颇为遗憾的是,以画为业的很多人一...

  • 变与不变, 是协调平衡, 和谐统一。 变的是陈陋和积弊, 不变的是初心和良知。 变,是拨云见日, 不变,是高山仰止...

  • 变与不变,在乎一心。

    有时候因为一首歌,一段话,莫名地想写些什么,想说很多,想写下来,怕一会儿就消失了,再找,就难了。 拿起笔,却苦于找...

  • 三行情书

    变与不变 世界万物都在变, 不变的是, 我曾经爱你的心 名字 纸上你的名字, 早已风干, 我的眼依旧湿润 背影...

  • 变与不变(一)

    “无戒”一个让人想入非非的名字。 你肯定会想到是某某人的法号,此人多半是出家弟子。你肯定也认为,无戒乃被情伤所伤,...

  • 如何统筹变与不变

    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就像太极图中的阴和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生活中也处处可以看到这种变中有不变,不变中有变。 一年...

  • #新年觉醒#day1《改变:问题的形成与解决问题的原则》

    第一编 变与不变 第1章 理论的观点 “变与不变” -->The Theory of Groups vs. The...

  • 杂记4

    关于面子和自尊心 爱情里的变与不变 私愤~权力之争 自由,就是拥有不怕被别人讨厌的勇气

  • 2变,未否

    人会变,心情会变,不变的是那颗心,

  • 变和不变

    人的社会性,物质性,精神性,兽性,文明,家庭,时代。 这些属性,人始终拥有,但内涵变了。 未来的,如今的社会,自由...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与哲:一舨的不变和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dvzq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