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语文课程2017下•水浒传课程】杨志(绿雨竹)
提交人:绿雨竹
邮箱:648382607@qq.com
【文本解读】
杨志:一个旧家子弟的争与挣
金圣叹在《水浒传》评价杨志是“上上人物”,而“写来是旧家子弟”。
杨志是哪般的旧家子弟?他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从这样的家族里走出来的子女怎能会忘记祖辈们显赫的功绩和远扬的威名,他们从小就怀着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宏伟抱负。这从他的名字里就可以窥见些许的端倪,杨志者,扬志也,扬威其志气。他自己也说了,要“博个封妻荫子,也与祖宗争口气”。而且,“与祖宗争口气”这话可不是杨志喝醉酒了胡乱着说,他是很认真、很有底气说这番话的,“爹娘生下洒家,堂堂一表,凛凛一躯,自小学成十八般武艺在身”。看看,杨志可是仪表堂堂、威气凛凛,自小习武,样样精通,足见武功之高强。
他的武功之高也不是他自吹自擂出来的。他一出场就遇到那个倒了八辈子霉的林冲,林冲是谁啊?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梁山水泊坐第六把交椅,身手之好,武艺之强,自不用多说。杨志一上来就和林冲“一来一往,斗到三十来合,不分胜败”,后来“两个又斗了十数合”。那时是“浅雪初晴,薄云方散”,两人斗得“溪边踏一片寒冰,岸畔涌两条杀气”。杨志此时正身穿“一领白缎子征衫”,于是雪光、晴光、云光、水光、冰光、白缎子之光衬着两人的刀光剑影,一路杀将下来,真是寒光闪闪、威风八面。
后来杨志杀牛二被“迭配”北京大名府留守司充军,遇到留守梁中书,此人乃当朝太师蔡京女婿,“上马管军,下马管民,最有权势”,其手下自是虎将雄狮。这梁中书见杨志做事勤谨,一心想提携杨志,又“恐众人不伏”,安排了两场比武。
第一场和副牌军周谨比,把周谨打得像打翻了豆腐(去了枪尖的枪头醮上石灰来比武)。周谨不服,改为比箭。杨志却“识破了他的手段,全不把他为事”,因此应对起周谨的三箭,招招不同——镫里藏身(躲箭)、弓梢拨箭、空手绰箭。而杨志射他,先是把弓“虚扯一扯”,唬得他来接箭,然后杨志才掣出一枝箭来,只一箭就正中周谨的左肩。杨志这接箭、射箭简直是把周谨当作猫儿在耍,全然在于玩的份儿上。而且,在杨志射出那一枝箭时,他还有空寻思:“射中他后心窝,必至伤了他性命。他和我又没冤仇,洒家只射他不致命处便了”。要知道,周谨一上来就骂他“这个贼配军”,还“恨不得把杨志一箭射个透明”,何况梁中书早已下令“射死勿论”。更何况,杨志此时还是“贼配军”,他又一心想谋个职,扬杨家之威立自己之望,虽然武艺高超,但如果万一有个闪失,那可是把自己置于非常不利的境地里。不过杨志还是于心不忍,箭一移,只射他的左肩。杨志心地善良,真乃真英雄啊。
第二场和正牌军索超比试,两人一来一往不分胜负,直把众军将看得“喝彩不迭”,把梁中书看得目瞪口呆,把两边街道的百姓看得跪地直欢喜。
以及后来杨志想落脚二龙山时遇到鲁智深,又和他大战了四五十合。
从这些中不难看出,杨志不仅武功上盖世,人事上勤谨,而且仁心宅厚。但是,就这么一个顶着将门显耀光环又有着建功立业之理想的有志青年,命运却是如此的多舛,最后走投无路,落草为寇。
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是各方面的,但是造成这样子 自然与杨志的自身有很大的干系。
杨志的命运逃不过“花石纲”和“生辰纲”。“纲”有天灾、有人祸,这是个人难以左右的;但杨志自己心中也有一个“纲”,而这个“纲”正好“纲”住了他自己。
“花石纲”之事,书中有两处提到。一处是杨志遇林冲时说的,他说“道君因盖万岁山,差一般十个制使去太湖边搬运‘花石纲’赴京交纳。不想洒家时乖运蹇,押著那花石纲来到黄河里,遭风打翻了船,失陷了花石纲,不能回京走任,逃去他处避难”。另一处是杨志使尽钱财方得申文书,结果高俅一见就大骂“既是你等十个制使去运花石纲,九个回到京师交纳了,偏你这厮把花石纲失陷了!又不来首告,倒又在逃,许多时捉拿不著!今日再要勾当,虽经赦宥,所犯罪名,难以委用!”。
两处话一对比会得以下几点信息:花石纲失陷,杨志选择逃跑,而剩下的九人回京师交纳;杨志认为花石纲因遭风翻船而失陷是天灾,而高俅则说是杨志所为,是他造的人祸所致;杨志见朝廷把所有的罪责推到他一人身上,又不停追捕,他只好不断地“逃去他处避难”。不管怎么说,失陷之事总要有人担责,杨志这一逃就把自己陷入了承担全部责任的境地里,他再也没有能自行辗转腾挪的机会了,除非外部环境发生了改变。
在这里有一处须提出来说说,杨志独受失陷的所有莫须有的责任,是拜那九人所赐,那九人(至少大多数人)回去交纳时没有说实话。由此可以推测出,杨志与那九人(至少大数人)的关系一般,甚至还有矛盾。而九人的所为在某个层面上也给杨志的心理投下了阴影,那就是人心险恶、事事要防。他本来与人处事就一般,再加上这种防心,他就越受孤立。当然,这只是一种猜测,未必正确,不过从文中也可以瞧见他这方面的一些端倪,他入梁中书的府中就非常“勤谨”,“谨”字就突出了他的谨小慎微,就怕出错。“谨”本就好,但“谨”过了头就显得为人不够利索、不爽快。两场比武,杨志一胜一平,又得赏赐又封了官,本来是喜庆之事,人家索超就去“作庆饮酒”了,他应当也借此机会交些朋友,可他却以“新来,未有相识”而“自去梁府宿歇”了。在这里,他把自己置于众人之外,而众人自然也把他排斥在外了。无形之中,杨志把自己封在自己的那个世界里。
现在回过头来看杨志与那九人的关系也应该是这样子的,九人是九人,杨志是杨志,他们之间好像横亘着一条谁也无法逾越的沟壑。这条沟壑使他与那九人的关系平淡,使他难以融入梁府的众多将士中,而这条沟壑也促使他不断得做出“逃”的抉择。
这是怎样的一条“沟壑”呢?或者说,杨志心被什么所“纲”信了?难道他担心自己回京师交纳时小命不保?亦或他害怕失败?或者说他害怕承担?
这也许会在杨志于生辰纲失陷中找到点答案。
当杨志在东京散尽千金谋职遇挫,落魄之际怒杀“没毛大虫”牛二,迭配北京遇梁中书,东郭争功升做管军提辖使。杨志以为自此会有出头之日,但没料到梁中书要他护送生辰纲。常言道:“一回遭蛇咬,十年怕井绳”。”前头花石纲失陷已令他声名扫地,今又遇生辰纲,怎么不让他心惊胆战。他左右为难,一开始说“恩相差遣,不敢不依”,后又说“其实去不得,乞钧旨别差英雄精细的人去”,又见梁中书怨怒说道 “你这般地说时,生辰纲不要送去了?”,他忙又改口说“若依小人一件事,从便敢送去”。杨志为一开始为什么就说这话呢?他怕啊,他怕重蹈花石纲之覆辙,这次若再折了,他就万劫不复了。但又不敢直接拒绝,若拒而不去,官职难保不说,管不好,梁中书还翻出杀牛二之事来,那再也难有出气之时了。于是想通过这么躲躲闪闪、曲曲折折的言说让梁中书钧旨他人去,如今见躲不过了,便拟出这一计来。但梁中书对他还是放心不下,找个借口另派一个老都管和两个虞候与他同去,以便监视他。杨志自然深知其中的利害,又说“去不得了”,于是讨了个“依他提调”之令,杨志方才“情愿便委领状”,并发誓“倘有疏失,甘当重罪”。
在这里,从“不敢不依、去不得、便敢、去不得到领状”,写了一波三折,也道尽了杨志心头的矛盾忧虑和谋事精细。
杨志费尽了这般心思,但生辰纲还是失陷,这个失陷从一上路开始就已经落下了。
杨志在安全地方采取的策略是“早凉便行,午热就歇”,在危险之处则是“凉时便歇,热时就走”。杨志经验真是丰富,谋划得也实在精细。但他忘了一点,他清楚这其间的利害关系,可是他手下之人并不明白,于是“热时行还是歇”的矛盾就突显出来了,这如果是一两是便罢,长此以往,怎会不生事。这也足见这次行动之前,杨志没有召开动员大会,或者有召开,但没有说到大家心服口服。即便如此,在行军中发生这样的矛盾,他也应该采取缓和矛盾的方式来解决,可他却变本加厉,一见手下没有按自己的要求去做,“轻则痛骂,重则藤条便打”,弄得大伙儿对他怨声载道。杨志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是因为他把这次护送生辰纲之事全部当作自己的事了,“这干系须是俺的”,我杨志立了状发了誓了,出了事,责任全部都会落到我杨志一人头上,哪会伤到尔等的一根毫毛,因此尔等只言听计从、做牛做马即可,全不把别人当做人看了。想想看,这个护送队伍一开始就成一盘散沙,劲头没有拧到一根绳上,却分成了两个想法相反的小集团,要命的是,那个小集团里只有杨志独自一人。于是,没过多久,“那十四个人没一个不怨怅杨志”。可杨志呢,还没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该骂就骂,该打则打。在松树林里,这些人终于反抗了,他们反抗的方式很简单——不走了。“你便剁了我七八段,其实去不得了”,“打得这个起来,那个睡倒”,打骂已经起不了作用了,杨志也就无可奈何了,他已经左右不了生辰纲了,失陷是迟早的事了。
按理说,杨志是个很负责任的人,不仅武功高强,而且经验丰富、做事精细。但是,他却没有意识到与人进行分享,我行我素,刚愎自负,导致他人不解和怨恨。而面对出现的问题,他又一意孤行,以粗暴的语言、残暴的行径来处理问题,一步一步地走上与他们对立的层面上。假若,杨志能他们晓之以理动之情地说个清,再帮他们挑个担子,与他们同甘共苦,或许难以改变生辰纲失陷的命运,但至少不会落到人人怨怅的地步。
那么,是什么导致杨志如此而为呢?他心中的那条“沟壑”是什么样子的呢?换句话说,杨志的心被什么样的“纲”给纲住了?而这一切就落在金圣叹评他是“旧家子弟”的这四个字上。
杨志顶着家族显赫的光环,凡事一心当作己任,想仅凭一己之力去完成,尽早建立功绩,以为祖宗添光加彩,却一不小心落入急功近利之态。于是,他心里头没有了别人,没有了自己,只有了“祖宗”二字。可事情往往难以如他所愿。当失败时,他认为自己的所做所为辱没了杨家的威风,没有颜面见人,于是选择了逃避。他说:“只为洒家清白姓字,不肯将父母遗体来点污了”,他活在家族的光辉里,也活在这种光芒背后的阴影里。他活在为祖宗争口气的“争”中,他挣扎在失败的“挣”中。当“争”之不得,又“挣”之不脱时,他就像一只鸵鸟一样把自己头深深埋进土里,以逃来了之,但心之又有不甘,活得甚是痛苦。
杨志逃了好多次。花石纲失陷,逃;好不容易收得一担钱财却落入王伦手中,他说“如不肯还,杨志空手也去了”,还是逃;生辰纲失事,令他“有家难奔,有国难投”,想“不如就这冈子上寻个死处”,以死来逃。
还好,这次杨志没有死成,他不逃了。他不逃是因为他想到了自己,他说“爹娘生下洒家,堂堂一表,凛凛一躯,自小学成十八般武艺在身,终不成只这般休了?”是的,堂堂男子,凛凛武功,哪能只活在祖宗的光环里,生命是自己的,哪能这般轻易去休了,应自有自己的一番天地。自此,杨志落草二龙山后又入水泊,和一干好汉闯荡江湖。
杨志,最终没有活成《天龙八部》中慕容复的样子,真好!
【文本设计】
因为是教小学,所以只是想带领孩子们一起读读《水浒传》。因此,读对他们而言是最为关键。而于我来说,读是核心任务。在读中扫清文字障碍、欣赏金圣叹点评、厘清故事脉落。最后分析人物形象。
《杨志》这一课主要分三课时时行。
第一、二课时主要以大声朗读为主,通过声音以及适当的解释来读懂文本内容,并概括故事事件(杨志遇林冲、怒杀牛二、东郭争功、杨志失生辰纲、智取二龙山)。
第三课时以学生的“说来听听”为主,主要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杨志的武功高强?
(2)杨志失生辰纲,你对此想说什么?
(3)杨志上二龙山之前共“逃”了几次?你对他的“逃”有什么看法?
(4)从杨志的身上,我们会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