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游八荒的标志性书评

作者: 惠风畅叙 | 来源:发表于2024-03-04 23:29 被阅读0次

        《社会性动物》书评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境中人类行为和心理现象的科学,旨在理解人类行为、关系和社会的心理机制和发展。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包括社会认知、自我认知、群体行为、攻击性、偏见、爱情、亲密关系和态度等。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学科,融合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哲学、生物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方法,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书作者艾略特·阿伦森被誉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社会心理学家之一。他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教授,曾于1983-2009年间担任美国社会心理学会主席,在社会影响、归因理论和社交技巧等研究领域成果丰硕。本书作为艾略特·阿伦森的代表作,出版以来广受好评,从十二次再版就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

    一、 推荐理由

        本书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有趣。阿伦森使用了许多生活中的例子和比喻,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他的观点和理论。

        本书结构清晰,逻辑性强。阿伦森在书中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从简单的概念入手,逐步深入探讨了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理论。

        本书注重实证研究,研究过程既体现人文的宽泛性,又具备科学的严谨性,语言生动,言而有据,启发思考。最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不仅揭示了一些重要的社会现象,更呈现了科学家的探索和解释过程,从而激发读者的思考,促使我们去探究和分析,并将理论与日常生活相联系。

        本书既有严谨的理性启迪,也具有温暖的人性关怀;既是客观真实的,又是启迪智慧的。这份礼物能带给读者意想不到的愉悦、慰藉、激励和充实感。

        本书探讨了社会情境中人类的行为和心理现象,并给出了部分答案,因此具有相当的应用价值:我们的态度与行为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为什么有时候人们会攻击别人,有时候又会亲社会?是什么引发了社会冲突,以及我们如何能将紧握的拳头转换成愿意互相帮助的双手?为什么那些缺乏归属感、安全感和价值感的人,特别容易被他人洗脑?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扩展了我们的思维视野。而一旦思维得到扩展,思想就再也不会回到原本狭小的领域了。

    二、 内容梗概

        第一章介绍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阐述了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境中人类行为和心理现象的科学,强调了社会心理学需要运用实验和观察等方法来研究社会行为。

        第二章介绍了社会认知,包括社会知觉、归因、印象形成等。社会知觉是指对他人感知和理解的过程,包括面部表情、姿态、言语等方面;归因是指对人行为的解释和推断;印象形成是指对他人的认知和评价。这些认知过程对于人际关系和社会互动非常重要。

        第三章探讨了自我认知和自我控制,强调了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是人类行为和心理的基础。自我认知对于理解自我、自尊和自我控制至关重要。

        第四章介绍了群体行为和集体行为,阐述了群体动力学,即群体中的成员如何相互作用、影响和决策的过程。群体行为对于组织管理和社会动态管理的主要关注对象。

        第五章探讨了攻击性的原因、类型和影响,包括攻击性的起源、表现形式和影响。攻击性是社会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对于理解暴力、冲突和犯罪等问题意义重大。

        第六章介绍了偏见的起源、构成和影响,包括种族、性别、阶级等方面的偏见。偏见是社会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对于理解歧视、偏见和不平等等问题意义非凡。

        第七章探讨了爱情、亲密关系和婚姻,包括爱情的本质、亲密关系的发展和维持、婚姻的意义和影响等方面。亲密关系是人类生活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对于理解人际关系、维护心理健康、增强幸福感等举足轻重。

        第八章介绍了态度和说服,阐述了态度的形成、改变和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说服来改变态度。态度的形成和改变是社会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对于理解价值观、信仰和行为等意义重大。

        第九章总结了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意义和价值,强调了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学科,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的重要性。社会心理学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水平,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社会问题,提高社会福祉水平。

    三、 常见应用场景

        可以说,凡是有人群的地方都有社会心理学的用武之地。

        利用社会心理学为我们呈现的重大研究成果,我们可借助批判性思维来限制直觉思维,用理解来揭穿幻相,用理智行为取代盲目冲动。防止有些人为了一己私利使用这些技术控制他人,特别是防止一些煽动者利用这些技术把我们的社会变成一场噩梦。

        常见的应用场景有:

        1.为教育者提供深入了解学生的情感、思维过程和行为的工具。通过了解学生的群体互动、归属感和自尊心等因素,教育者可以更好地设计课程和教学模式。

        2.应用在组织管理中,帮助理解员工的动机、满意度和行为,以提高组织效率和减少冲突。例如,理解员工的需要和期望可以帮助管理者制定更有效的奖励和激励制度。

        3.在健康和医疗领域的应用,有助于理解人们的健康行为和医疗依从性。例如,医生或健康专家通过了解人们对健康信息的认知偏差和情感反应,可以更好地提供教育和治疗。

        4.在法律领域的应用,有助于理解人们的决策过程、证词可信度和陪审员的角色。例如,了解目击者的记忆偏差可以帮助改进证词收集和法庭程序。

        5.在市场营销与广告业中的应用,主要在于学会如何更好地影响消费者的态度和行为。例如,通过了解消费者的刻板印象和从众行为,广告商可以设计更有说服力的广告。

        6.应用在心理健康领域,帮助理解和治疗群体心理问题。

        7.应用于人际关系与沟通,以提高人际关系的满意度和效果。例如,了解沟通中的非言语行为和情感表达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影响他人。

        8.应用于跨文化研究,帮助理解和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类行为和思维。例如,了解文化差异对人们的社会认知和刻板印象的影响可以帮助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

        总之,利用本书提供的社会心理学知识和技术,可为自己获得更大的利益;对他人滥用社会心理知识和技术保持足够警惕;加深对人类这种“社会性动物”的理解——我们是如何思考、如何行为的,是什么让我们具有攻击性,是什么让我们充满了爱。真是没有什么比这更有趣、更重要的事情了。

    四、 拾英撷萃

        1. 人类的思维进化不能被夸大:我们大多数人都是认知吝啬者。因为我们的生存一直需要其他人存在,所以我们进化成了非常社会化和群体化的人——像蜜蜂一样优秀的团队合作者,像黑猩猩一样优秀的竞争对手。

        2.自我中心偏见:典型案例就是“聚光灯效应”与“隐形斗篷幻象”。

        3.自我辩护:人们持有为自己的行为、看法和感觉辩护的动机。

        4.基本归因错误:人们在考察某些行为或后果的原因时高估倾向性因素(谴责或赞誉他人)、低估情景性因素(谴责或赞誉环境)的双重倾向。它是归因理论的一个现象,即人们常常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人格或态度等内在特质上,而忽略他们所处情境的重要性。

        具体体现:成功与失败归因,以及自证预言。

        人们养成了解释自己成功和失败的习惯模式,这种被称为解释风格的模式影响了人们的控制感和幸福感。

        这个机制创造了一种自证预言。自证预言也适用于我们对他人的归因。

        5.认知失调理论:是指个体认识到自己的态度之间、或者态度与行为之间存在着矛盾,就会产生认知不和谐的状态,即认知失调,并会导致心理紧张。个体为了解除紧张会使用改变认知、增加新的认知、改变认知的相对重要性、改变行为等方法来力图重新恢复平衡。

        具体体现:理由不充分的惩罚;非充分理由奖励;为残忍辩护。

        如果想让一个人不做某种事情,可采用对其施以威胁的方法。威胁越不严重,外部理由就越少;外部理由越少,对内部理由的需要也就越大。允许他有机会形成自己的内部理由,可以帮助他形成一套永久的价值观,保证不再做这种事情。

        如果你想让那个人形成一套价值观或信念,即使你不在场,他们也会按照这些价值观或信念行事,那么你就给那个人一个最小的奖励,这个奖励会带来你所希望看到的行为。

        6.从众:一个人的行为或意见的改变,受到了来自另一个人或一群人的真实或想象的压力的结果。基于价值或信念的内化是最持久的从众。

        著名案例:米尔格拉姆实验。

        相关名言:“永远不要怀疑一小群有思想、有责任心、有组织的公民能改变世界。实际上,世界一向是由这些人改变的。”

        7.攻击性:人类是一个特别具有攻击性的物种。

        社会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在挑衅和反应之间存在着人类大脑的作用:我们拥有估量他人意图的能力。

        表达愤怒会导致更大的敌意,对加害者意图的客观性解释可以减少一个受挫者的攻击性,而攻击性刺激可以增加攻击性。

        对攻击性榜样的惩罚,往往被认作一种对攻击的替代性奖励,证明“杀鸡儆猴”无效是策略。

        8.偏见:与攻击一样,偏见也是人类本性的特有现象。

        偏见的认知成分源于刻板印象。所谓的“刻板印象”一定是缘于对大概率事件的归纳推理,所以用作博弈策略是有用的。

        偏见的情感成分是直觉和仇恨;偏见的行为成分是歧视;较之可见的偏见,更普遍存在的是内隐偏见。

        几种由偏见导致的替代性攻击:替罪羊理论,受害者有罪论。

        替罪羊理论。在现代,“寻找替罪羊”一词指的是把我们的麻烦归咎于无辜和无能为力的人的过程。煽动者在焦虑和不确定的条件下出现,特别吸引那些认为自己落后或在社会秩序中失去地位的人。“阴谋论”即常见的一种替罪羊理论。

        受害者有罪论。就如“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所体现的逻辑一样,它隐含的前提是:世界处处充满了公平正义,命运之神是公正无私的。这样的逻辑,可能给人带来某种安全感和控制感。

        9.人际关系

        吸引力的得失理论:这一人际吸引理论表明,他人积极的、有回报行为的增加对我们的影响,比亲密关系中的一个人不断有回报的行为对我们的影响更大。这也解释了一旦人们对长期伴侣的奖励行为有了一定的了解,作为奖励来源的那个人可能会变得不如陌生人那么重要。这说明长期亲密的关系也有潜在的黑暗面——“你总是伤害你所爱的人。”

        在“得”的情况下,你会最喜欢一个人(在这种情况下,这个人一开始讨厌你,逐渐会变得喜欢你);而在“失”的情况下,你会最不喜欢这个人(在这种情况下,这个人一开始喜欢你,逐渐开始讨厌你)。

        爱情的内隐观念:对爱情的内隐观念可以增强或伤害恋人之间的关系。如两性关系中的“一体感”缘于人自恋的幻象。两个高度自恋的人,恋爱时会将对方当成自己的投影,产生出一种如同人照镜子时的那种感觉。此时他(她)爱的只是另一个自己。这样的恋爱关系是不真实的。当幻象破灭,往往也伴随着恋爱关系的解体。

        人格类型决定依恋的质量:成年人在依恋关系中是安全的、焦虑的,或者是逃避的,直接影响依恋的质量。

        早期依恋类型如何对成人关系产生级联效应:那些受到虐待和缺乏安全依恋的孩子最终可能会走上一条使承诺关系变得困难的道路。作为孩子,他们很难控制负面情绪;作为青少年,他们很难应对和从与同龄人的冲突中恢复过来;作为成年人,他们倾向于通过成为关系中不那么忠诚的伴侣来“保护”自己。

        刺猬困境:一旦我们对长期伴侣的奖励行为有了一定的了解,作为奖励来源的那个人可能会变得不如陌生人那么重要。这说明长期亲密的关系也有潜在的黑暗面。有句经典的讽刺:“你总是伤害你所爱的人。”

        什么是有效沟通:有效沟通的关键在于我们愿意表达感觉,而不是判断。

        人们往往不知道如何提供建设性的反馈,而是以一种激怒或惹恼接受者的方式来进行反馈,导致比需要解决的问题更多的问题。这种反馈往往是由情绪驱动的,带有很大的盲目性。避免对他人的判断性、评价性沟通,首先要找到其背后的情绪根源,然后学会用合适的方式将其表达出来。

        出丑效应(仰巴脚效应、犯错误效应):是指才能平庸者固然不会受人倾慕,而全然无缺点的人,也未必讨人喜欢。最讨人喜欢的人物是优秀而带有小缺点的人,此种现象亦称为仰巴脚效应。

        10.什么是科学方法

        科学过程的第一步是观察;第二步是猜测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第三步是把这个猜测变成一个可检验的假设;最后一步是设计一个实验(或一系列实验),以证实或推翻假设。

    五、 不足之处

        虽然阿伦森在书中使用了许多实证研究数据和例子,但他的研究方法仍然是以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为主导的,缺乏对其他不同观点的介绍和讨论。而不同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流派有许多,包括行为主义学派、认知主义学派、人本主义学派、精神分析学派、社会学习学派等等。

        书中的一些概念和理论可能对于初学者来说比较抽象,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背景。

        最后不得不说的是,本书的翻译太过糟糕,实在有负这样的经典之作。看起来译者不但对起码的社会心理学常识缺乏了解,汉语表达能力也堪忧,大概唯一值得一提的就剩译者的无知无畏了。只是这样一来可就苦了读者——语意朦胧、不知所云,甚至前言不搭后语的段落随处可见,阅读时需要不断猜测:这个句子的翻译哪里有问题?作者这里的本意到底是什么?……让阅读变成了一场猜谜游戏。如果单从翻译水准看,本书只值两颗星;但冲着原著的质量,还是值得给予推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神游八荒的标志性书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dwrz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