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父母催婚是生存属性,儿女坚守是幸福属性?
中国家长们,为什么那么喜欢催婚?
原因是中国家长们骨子里,有根深蒂固的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
你不结婚以后老了没人照顾,你不结婚生子,以后老了没人挣钱给你花。
不结婚以后,生了病别说没人陪床照顾,连口热水都喝不上。
这是几条最常见的催婚理由,你看父母说的是幸福吗?
不他们字字句句说的都是生老病死是生存,万一你哪天失业了,结了婚至少能靠伴侣喝一碗玉米粥。
不幸得了病住了院,结了婚也有人在你最需要的时候照顾你。每一条都是荒野求生法则,那个年代婚姻的基础属性就是生存。
然后在满足生存的基础上,再去追寻幸福。生存是上限,幸福是下限。
父母传递给你的信息,始终在强调婚姻的下限是生存属性。催婚是为了让你更好的活下去,而你理解的一直是婚姻的上限幸福属性。
你们挑选了火坑,还让我也跳进去。你们双方完全都不在一个频率上,理解的也不是一个观念。
当然就会互相嫌弃,在你眼里社会发达,岁月静好。自己不婚不育,往后余生怎么开心怎么活?
而父母眼里世界动荡,处处危机才是常态,说不定哪天就有天灾从天而降。
所以,父母其实并不在乎,你进入婚姻之后幸不幸福?
他们只关心你能不能依靠婚姻的力量,在这个变幻莫测的社会里安全地活下去,并尽可能活得舒服一点。
至于你找个什么样的爱人,怎么经营婚姻?
婚后幸福或不幸,那都是小事情,他们从头到尾说的一直都是抓紧嫁人。
格格不入吗?
25岁
我跟谈了2年的男朋友分手了。
原因是他想要马上结婚,而我始终觉得自己都还是个孩子。
结婚生子对我来说太过遥远,要一个大孩子去照顾另一个小孩子我做不到,朋友告诉我,在分开的第二年,他就牵着另一位女孩的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28岁
父母开始为我安排相亲,朋友也热衷给我介绍对象。
但是,见过几个异性以后,我甚至开始对婚姻产生了排斥。与其跟不喜欢的人度过余生,我情愿孤独终老。
30岁
周末能约出来的朋友越来越少,而且聊天的话题,也都是围绕着孩子和学区房。
听着她们吐槽育儿问题,抱怨婆媳关系,恐惧婚后背叛,我开始意识到结婚并不是最解忧。
它也许能帮我,解决掉被催婚的这个烦恼。
因此,制造出更多的问题也是从那天开始,我心中不健康的想法愈发坚定。
35岁
父母不再让我去相亲,似乎已经对我彻底失望。
由于不用结婚生子,我可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工作上。收入越来越高,还少了养家糊口的负担。
我的经济条件,开始超过很多早早结婚的同龄人。我买了房和车,开始大胆购物,好好地享受了高物质带来的快乐。
40岁
朋友们都说羡慕我的状态,有时间精力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精神面貌也跟年轻人无异,闲下来就各地旅游,认识新朋友。
和新朋友尝试新事物,完成了很多年少时的梦想。这几年是我最开心的时光,并且发自内心地觉得,自己不结婚的选择是正确的。
45岁
我遇到了一位有好感的异性,她很健谈。三观也跟我相近,久未敞开的内心似乎照进了一束温暖的光。
经历了大半年之后,大家都相处得很舒服。我开始觉得自己终于遇到了,可以相守一生的人。
当我好不容易鼓起勇气,他却直接拒绝了我。关于结婚的建议,也许到了这个年纪,不是人人都喜欢生活中的变数。
50岁
日子依然经过了悠闲自在,我不愁吃不愁穿。想工作就工作,想休息就休息。
看着身边的朋友们刚还完自己的房贷,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又开始操心子女的首付。
我不禁感叹当初没有结婚,真的给我带来了太多的轻松和自由。生活中唯一的不足,可能就是身体状况已经大不如以前了。
60岁
父母过世,潇洒了大半辈子的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孤独。
回到空荡荡的房子,我才意识到这个家里就只剩自己一个人了。逢年过节,看着享受天伦之乐的同龄人。
我明白了,独善其身是一种幸福。儿孙满堂也是一种幸福,每种选择都有它的幸福。
70岁
我生了一场大病,虽然恢复了健康。但是治疗过程中的痛苦,令我万念俱灰。
最后还落下了后遗症,因为孤身一人。无人诉说再多的心酸,也只能吞进肚子里。
出院以后,我养了一只猫,希望在剩下的时光可以不那么孤独。
80岁
变卖了我所有的财产,只留下一个小套间供自己度过晚年。
大部分财产都作为捐赠,献给了我终身热爱的事业。剩下的部分留给了我的护工,只是希望自己在最后的时光里,能够过得舒坦一些。
85岁
生命的最后一刻,所有的回忆也在此刻涌现出来。
我用晚年的孤寂,换来了大半生的快乐和自由。
如果问我后不后悔,我的回答一定是不。因为人生路上每个重要的抉择,我都遵从了自己内心的意愿。
何况这一生对我而言,无疑是灿烂的。我无怨也无悔,这辈子我值得。
每日一问:
父母催婚是生存属性,儿女坚持是幸福属性,女人孤独终老就格格不入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