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厚的相册被一页一页地认真翻动着。父母亲挨坐在一起,面带着微笑,不时地对照片指指点点,互相说着什么。迷人的夕照给屋子里增添了华丽的色彩,一切都那样安宁、美好。相册里是我们姐妹俩的两个孩子婴幼儿时期的生活照,他们都是母亲帮忙照顾的。
当年准妈妈的喜悦让我的智商趋于零。根本不知道为了免除我们的后顾之忧,父母亲商量后作出了母亲提前退休的决定。预产期还有一个月,父亲就送母亲过来陪我了,而他只呆了一周就被繁忙的工作召回。
听着父亲嘱咐母亲“不要顺着丫头的口味,少食多餐”“多和丫头下楼溜达”“生的时候,不要着急”……我突然有了做女儿的自觉,父亲一个人回家,他的生活起居要自己打理了。三十多年来都是母亲做得多,父亲可以吗?然后我就焦虑起来。
看出了我的担忧,父亲满不在乎地表示他有手有脚,又不是孩子,怎么就不行?我的情绪传·染给了母亲,她絮絮叨叨地告诉父亲家里的这这那那。父亲笑呵呵地点头,嘴里答应着。
送父亲出门的时候,他的脚步停了一下,叮嘱母亲:安心照顾丫头和孩子,别担心他,不要总想回家。
等徐先生送站回来,母亲告诉我们,她的退休手续已经办好了。她不放心我这个新手妈妈,而且我们的工作也很重要。
孩子平安出生以后,父母亲长途通话的内容都是孩子。对我问的他吃的什么、睡的如何这类话,回答一概都是挺好的。
我的月子过了,母亲没提何时回家;孩子满百天了,他们依然不问;孩子半岁了,恰逢寒假,父亲来了。看着明显瘦了许多的父亲,我百感交加。
未等我开口,父亲就说他的一日三餐安排和母亲在家时是一样的。但是回家连个搭话的人都没有,里里外外就一个人,这样的生活怎么想怎么都不可能正常。
我和徐先生仔细认真地探讨后决定孩子满周岁后让母亲带回老家,假期的时候我俩多回去吧。父亲坚决不同意,理由罗列一大堆:孩子不能离开父母,老家气候不好,孩子生病怎么办,……
见我不为所动,又说:回去后,他帮不上母亲什么,母亲除了照顾孩子,还得照顾家。最后折中了一下,夏秋季回老家呆两个月。
接着就是我们、母亲和儿子,在两个城市千里之间来来回回穿越,一直到儿子三周岁。每次父亲都是微笑着迎来送往。母亲私下里曾经问过父亲,剩下他自己的时候想些什么。答案是很久以后父亲有一次酒后给我们的。他说放声大哭一场就好了。
这样被孤零零地“扔下”的经历,妹妹家的孩子出生后,父亲又“遭受”了一次。这些记忆就像电脑里的文件夹,打开以后,文件列表密密麻麻地看不见末端。
我停下来,再次看着兴味盎然的父母亲,我们彼此的舍得,能有现在的陪伴,也不错的吧?父母在,家就在。同样的,子女在哪里,父母的心就在哪里。幸好,我们一直都在努力。
人们盼望着春天到来的理由很多。对我来说,除了它的生机勃勃之外,还有春晖,春天的阳光格外温丽而明亮,像极了父母守望儿女时的悠悠目光。儿女呢,宜将寸心报春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