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但是,待在一起就是陪伴吗?如何才能做到好质量的陪伴?
对于很多职场父母,特别是母亲来说,职场和生活小心翼翼的平衡着已经非常不容易,为了生活而奔波劳碌,回家到还有做不完的家务,还要孩子需要照顾,而且,孩子往往并不会总是像我们期待的那样懂事,不听话都是常态,身心俱惫的妈妈很容易被孩子的一些调皮而激怒,从而破坏了自己期待的亲子关系。
我自己就是这样,自己一个人带着孩子,有时候回家干完活,就像能够躺下来休息一下,但是孩子却一直在旁边希望可以和她一起玩,很多时候自己就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事后,自己也觉得不应该。但是,结果并非自己所愿。
当自己反思的时候,就觉得自己对孩子的期待过高,忽略了孩子的天性。这本书,让自己重新思考了如何跟孩子相处。
1 孩子就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凯瑟琳有两个女儿,14岁的埃拉和16岁的谢伊,谢伊在生活中比较懒散邋遢,而且每次要求她做什么事,她总是能找到一大堆借口来搪塞你。
有一次,家里要来客人,凯瑟琳希望谢依能够把自己的房间收拾整齐,可是她却说,客人又不会进她房间,意思就是收拾房间是多此一举。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翻版,想教育好孩子就要从自己做起。你的一言一行,孩子是看在眼里的。孩子是通过模仿你的行为,一步步成长起来的。
事实上,现实中的孩子可能会有更多的问题,比如我们家小橙子最近就比较喜欢唱反调,而且喜欢监督我。比如我给他讲龟兔赛跑的故事,我总是分三段给她讲,有一天,我有点累了,不想讲了,所以只讲了一段,她就提醒我说,只讲了一段,还有两段没讲呢,非常固执。还搬出来我以前教育她的理论,说要有始有终。所以,为了自己不食言,还是乖乖给她讲完了。
很多时候,我们都可以从孩子身上学习到很多东西。比如,专注。她们玩起游戏来非常专注, 都不愿意离开。在本书中,也建议父母们不要把孩子当做孩子养,要把他们当做大人,向他们学习,同他们一起进步。
2 忘掉完美孩子
很多父母都有完美孩子综合征。
比如我们让孩子倒垃圾,完美孩子会说:“好的,妈妈!”而真实的孩子多半装作听不见。
我们让孩子见到长辈主动打招呼,完美孩子会说:“叔叔好,阿姨好!”而真实的孩子,会害羞不敢说话。
完美的孩子总是学习自觉,听话懂事,人见人爱,而真实的孩子总是让人各种崩溃。
作者苏珊说:“我们之所以难以全身心投入去陪伴孩子,原因在于,只存在于我们想象中的完美孩子,于眼前这个有血有肉的孩子区别很大。”
作者建议:
首先,停止抱怨。作者的朋友伊莱莎带孩子乘坐越洋航班,孩子在旅行中,肠胃出了问题,尿布都不够用,拉了他一身。可是他并没有因此怨声载道,愁眉不展,而是与妻子谈笑风生,甚至觉得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经历。其实,解决问题的关键不是问题本身,而是你自己,换个角度看问题,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其次,一心一意陪伴孩子。在陪伴孩子的时候,要尽量做专心。人在孩子旁边,却只顾自己玩手机的父母并不在少数,这样孩子也得不到你的关注,自然也无法感受到你对他的重视。
最后,要有独立的精神。有些父母,总是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孩子的成就上,这样的父母,让孩子觉得爱是有条件的,同时,他们也会特别在意,别人根据孩子的成就来评判自己的眼光。人如果过于在乎别人的看法,就如同戴上镣铐在生活,于自己于孩子来说,都是枷锁。切忌把自己的心情与孩子的成就绑架在一起,虚荣心强的父母,会影响孩子的未来。
3 快乐源于内心强大
如何塑造孩子强大的内心世界,作者给出了几点建议。
学会接受,我们无法实现所有的愿望。
苏珊儿子八岁那年,非要让妈妈给他买一副妖怪卡片,哭闹了一路。可是苏珊依然坚持自己的原则,不能超出消费限额,没有给儿子购买。
作者说,想要帮助孩子过上快乐幸福的生活,不是有求必应,生活不会事事顺遂,正确看待挫折和失望,只会让孩子越来越豁达。因此,想要培养出乐观健康的孩子,关键是克服消极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模式。
学会感恩。
心怀感恩的人,更容易发现美好的事物。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找到了一维持婚姻稳定的技巧,这个技巧不仅适合婚姻,还适合其他人际关系中:确定一个比例,五次感谢,一次批评。意思是,一次批评产生的的负面影响,需要五次感谢才能抵消。我们要从小鼓励孩子多怀感恩之心。
成长最需要的是陪伴和责任,与孩子的相处之道是回应他的赤诚之心,如果要爱一个人,就义无反顾的站在他身边,当他受到伤害、孤立无援、软弱无助、沮丧落魄的时候,把自己的手臂给他,信任给他,支持给他,托起他的下巴,扳直他的脊梁,让他知道,无论如何,你都爱着他。这辈子最幸运的事是做爸妈的女儿,得到最好的爱了也相信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