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4日,人人公司宣布将人人网业务相关资产卖给北京多牛传媒,换了2000万美元的现金和多牛母公司4000万美元的股票。很多新闻媒体的标题是《人人网2000万卖身》。无论是不是“标题党”吞掉了另外4000万股权,人人网廉价卖身都是事实。如此暗淡下场,不知还有没有人记得它曾经是中国市值第三的互联网公司。
6000万美元卖身,卖的是老用户的怀旧情绪。2015年初,人人网下线站内信,被视为谢幕的开始。陈一舟当时说,站内信是人人用户青春和历史的一部分,人人网的使命是帮助用户记录下来,永久保存。“再过30年,当我们的用户老了,我们希望,您还能在人人网上找到自己青春的记忆。”
陈一舟说的没错,虽然人人网的月独立登录用户仍有3000多万,2017年流量高于虎扑、果壳和唯品会。但我很清楚这3000万都是什么用户——我就是其中之一,登陆不是为了交流,而是为了搜索一下作为资料的日志,或者试着找一下“失联”的同学或者好友。除了这个转型为直播平台的辣眼界面外,一切都如同尘封的毕业纪念册。
1. 骤然而兴
校内网和开心网一样,都是美国Facebook(脸书)的山寨货。
社会学上有个六度空间理论,即: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相隔不会超过六个,或者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世界上任何一个人。这个理论的商业价值体现就是社交网络,典型的SNS社区代表就是Facebook和校内网。
在这之前,大学生的网络社交生活包含两部分。一半是普通网民属性的QQ(1999年出现)、博客(2000年出现)、贴吧(2003年出现)、公共论坛;一半是作为大学生属性的高校BBS。前者限于整体网络热度,内容丰富程度还明显低于线下媒体;后者是大学生的资讯门户、社交工具、文学网站,容纳了年轻人的热血荷尔蒙,但只是小圈子文化。
2005年,教育部要求大学BBS必须向实名制下的校内交流平台改造,并由官方管理;同年12月,来自清华和天大的王兴、王慧文、赖斌强和唐阳等几位大学生创办了校内网,在官方直接管理的空间之外“打通”了各大学的独立社区。
2006年10月,校内网被千橡互动集团收购,年底,千橡公司的5Q校园网与校内网合并。当时注册校内网的电脑必须处于特定IP范围——只有高校大学生可以实名注册,高中生只能借ID围观。后来,校内网向下开放到高中、初中,2009年8月改名为人人网。
在那个互联网拓荒年代向黄金年代过渡的时刻,人人网是大学BBS、贴吧、博客等的升级替代品,同时又类似于ICQ等个人聊天软件。他有日志,是个博客;有状态和转发评论,是微博;有私信和即时聊天功能,是QQ;还有公共主页,是公号……不夸张的说,人人网承包了我这一代人的青春。
一开始,大家上人人是为了找同学。上大学结识了新朋友,但是关系稳固的高中朋友还有很多,生活在不同的陌生城市,我们通过人人点名、相册保持关系。
日志可以写写自己生活里的一些小事,吐槽一下学校糟糕的管理,发布社团活动的照片,偷偷看看暗恋/分手的对象最近在干什么,留下糟糕的访问痕迹。
如果你够火,还会成为本校的“校园之星”。在一个中等规模的高校,这起码需要3万的访问量——在改版之前,人人网的好友上限是1000人,而且浏览照片是不算访问量的,只有点进主页才算。校园之星这是实打实的网红。
随着好友越来越多,大家会进入各种各样的圈子,用自己的青春验证六度空间理论。经常会在共同好友里发现熟悉的身影:诶,你们认识?
2007年底,校内网已囊括2200所大学、拥有1800万在校大学生用户,980万活跃用户——此时全部在校生不过2000万出头。2008年到2011年三年间,人人网用户爆发式增长,到上市前夕,有1.17亿活跃用户(包括中学生和大学毕业生)。
人人网的爆发式发展,原因有两个:
1 )年轻人进入网络的入口在大学。当时没有移动互联网,在家长和学校的一致隔离下,年轻人只有进入大学才能自由上网。针对大学生的网络产品,就是大多数人的第一个网络社区。
2 )大学扩招。1997年全国只有100万大一新生,1999年扩招开始,2011年已经接近700万,大学生们虽然还不是同龄人的多数,却肯定是同龄人中同质度最高的一个群体。谁拿到大学生,谁就拿到了年轻人。
2008年数据2008年中期,中国网民数量达到2.53亿,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主体是30岁及以下的年轻群体,占中国网民的68.6%;高中学历的网民比例最大,占到39%。也就是说,中国网民当中,思想最活跃、最有表达欲望、同时也最有空闲时间的群体,几乎都在人人网上了,并且是实名的。
2011年5月,人人网戴着“中国Facebook”的光环在纳斯达克上市,开盘价为19.5美元,市值74.82亿美元,一路超越搜狐、分众、优酷、网易、携程、新浪,成为当时在美上市的中国概念股中排名第二,仅次于百度,成为中国互联网市值第三的公司。
人人网在美国上市这只不过是7年前的往事。
2. 思想爆炸最活跃的青年社区
对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来说,人人网不仅是休闲工具,更是第一个制造“意见领袖”的地方。
在08年左右,我误打误撞进入了人人网的政治圈,顿时打开了新天地。我现在的网名“豆农”就来自人人网论战时别人气急败坏骂我“你这个种土豆的大农民”。
随着大学生的交往逐渐溢出同学圈子以及实名制渐渐放松,人人网渐渐出现了政治圈、军宅圈、摄影圈、同性恋圈等等,而政治圈又可以细分为泛左派、自干五(辟谣党)、“钓鱼”党、自由派、草圈等等,其中自由派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北斗”……
人人网最早在公共社区设置了“群组”功能。群组的管理模式比较像论坛,但嵌在社交网络的框架内,比论坛更自由开放,每个用户都可以开自己的主题群组,其他人加入后就可以在群组里发帖、讨论。
2008年是历史的转折点,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转向大幅波动的白银年代。随便回忆一下,这一年能数出的大事就有3.14事件、奥运火炬传递、Anti-CNN、三聚氰胺事件、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第二年又有60周年大庆。于是产生了一系列网络热点,继而制造了不同的政论集团。 “四月青年”群体就是一个典型。
最初的网红,是各大高校的校花校草,但是交流扩大,圈子交叉之后,各种理想主义的萌芽都为自己赢得了一席之地。
那时候互联网管理还没有这么严格,话题无禁区,尺度也大得惊人,至少能做到内容“先发后审”的状态。我至今还记得一个非常长的词:“毒奶粉地沟油涂远高唐福珍西部人民在吃草柳丝温格大跃进六零年三千万盼王师就差两个人”。
当时的人人网,有被外媒认为是“中国最大的独立大学生组织”的“北斗”;有人想去参选区人大代表,有人就社会问题论战十几篇日志;有阿狸表情包的创作者徐瀚,有写了诙谐版哲学史《哲学十二钗》的清华才女张明明,有希望讨论出人人网左派青年共识的陆遥遥(又名611,2016年3月因癌症去世,年仅30岁)……
人人网大V陆遥遥在大学生的荷尔蒙和政治热情中间,最典型的案例是“宋嘉卿”事件。
“宋嘉卿”2009年上线,头像是漂亮的长腿妹子,温婉善良又才情过人。资料显示她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经常上传对着镜子自拍的美照。聊天口吻娇滴滴的,跟所有人都是哥哥姐姐妹妹相称,恍若明清小说里走出来的闺阁小姐。这样一个天生的网红妹子,却在男青年比例极高的网络时政圈活跃。据网友回忆,他(她)在网上撰文无数,仅文集就有追忆似水年华、快哉集、观音集、宋家茶馆、索尔仁尼琴、江湖集等六七个。
这样一个人物杀入键盘政治圈,影响力可想而知。“宋嘉卿”页面浏览量激增,明里暗里示好的用户无数,被正式回绝过的追求就上百。但这些用户带来了流量,因其部分文章的政治内涵浓厚,又有大批用户涌来吵架。
不久之后,故事突然韩剧化,“宋嘉卿”说自已是聋子,所以一直拒绝与网友通电话;又罹患某种残障疾病多年,口水横流面目可憎,不便外出。
这个时候“宋嘉卿是假的”突然曝光,吃瓜群众纷纷震惊,“宋嘉卿”旋即注销。
之后“宋嘉卿”恢复账号写了一篇说明,大意“老子是个男的,‘宋嘉卿’是我设计出来的一个有独特人格的IP,她的任务就是向大家传播真善美,现在一切都结束了,但是感谢大家喜欢她”。(《梦醒了,嘉卿该走了》)
无论宋嘉卿同学到底是男是女,侯文秀同学都应该感谢他(她)提供的素材。
当时的人人网看似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但危机也悄悄来临。
可能是嫌大学生太闲太活跃了,我们不太知道人人网受到了怎样的压力,但是从此之后每逢改版必定削弱交互性。
先是关闭了组群功能,后来取消了在分享下面的回复到原文功能,之后又发生了不止一次的“长刀之夜”——大规模封号事件。
这打击了人人网用户的原创积极性。原本,从人人到微博到豆瓣,内容互相搬运,各有所长,甚至还有“校内体”的新闻现象,但后来大家首发在人人网的内容越来越少。一些转载、抄袭的网红成为人人网主流,比如“半国精英林关亮”,啥内容都转,男默女泪的偏多,涉及政治的则让人不忍卒读。林关亮之类的崛起也让学生政治圈意识到,自己还是太小太年轻了。
人人网管理方意识到了原创输出能力在下降,仿照国外类似产品推出了公共主页、小组功能等。之后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人网不算领先也不算落后——团购热,成立糯米网;页游手游火爆,人人游戏上场;微博火,强调新闻内容属性;微信崛起,推出人人私信……功能越来越全,用户越来越少,2018年的今天,人人网2000万美元卖身,可能是它最后一次进入主流新闻场了。
3. 向青春时代告别
人人网的衰落,管制越来越严是重要因素。但仅仅这一个因素,还不足以彻底毁掉70亿美元市值(2011年的),毕竟其他社区也遭到了类似的重击。人人网真正的问题是没有摆脱互联网早期的“过渡”身份。
前面提到,人人网的兴起,首要原因是大多数年轻网民把大学当作网络入口,其次是因为大学疯狂扩招,以至于在校大学生成了网民的主体。但是,扩招再给力,终究有个限度,而越来越多被抛入职场的年轻人,也逐渐把学生时代的理想和狂狷抛在脑后。人人网的全部辉煌和“创新”,基础都在于学生时代的关系网的。这个基础深深地影响了人人网生产的内容。
简单地归纳,人人网内容的缺点是“两头不靠”——向左不够接地气,狂想多实践少,不足以说服参与社会实践的成年人;向右不够八卦市侩,拿不出足够轻松的段子,没法给加班后疲劳的成年人提供娱乐。所以,随着拿着大学文凭还房贷的学生越来越多,在校生文化也必然逐渐边缘化——互联网时代的规则是胜者通吃。4年前人人网因为录取通知书拿到多少流量,四年后就会因为毕业证损失多少。人人网的数据显示,毕业后第一年有30%~40%的(积极)用户留存率,第二年却只有不到5%。
作为企业,这么高的用户流失率当然很悲哀,但从用户的角度说,我们感谢人人网这个“踏板”,送我们去一个职场网络世界,以及微博、知乎、QQ空间……相当多的非媒体专业的好友和网友因为人人网进入了媒体领域,比 “丁香医生”一年冲到知乎前5,操盘者就是前人人网的活跃学生。
总而言之,人人网基于校内关系建立,而大学生本身就是一个特殊“物种”。“学校”是一个找同学的地方,是从熟人关系转向陌生人关系的最后阶段,但这种校内关系在毕业之后很容易断裂。可以说,人人网代表了中国互联网发展史和教育扩招史的特定阶段,历史行程为它的兴衰都提供了足够的必然性。
今年是2018年,中国网民人数突破8亿,互联网社区管理基本实现了后台实名制、先审后发;我做网媒、写公号、打手游、玩微博,但我也常常怀念人人网,怀念中国互联网和我共同的青春。
豆农 2018-11-2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