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西陆华胥。
今天分享的听书书目是《真想让我爱的人读读这本书》,这是一本心理自助书籍,这本书告诉人们如何利用成年力量,养育乃至治愈童年的自己,改写旧的思维及行为,更新内在的信念系统。
作者菲利帕·佩里,是一位资深的心理咨询师,也是一位心理学知识的热心传播者,她从自己帮助过的咨询者中总结案例,写出了心理自助书籍,前作是《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
这本书针对很多成年人的心理问题,都有对应的案例及解决办法,可以看作例题合集或操作手册,想要自我觉知、自我改进的朋友可以阅读。
1.听书笔记
01)正确地识别和改写信念系统,就是大多数成年人遇到的心理问题的解法。而绝大多数的心理问题,从根本上讲,都是关系问题。
02)我们之所以对他人抱有成见,往往是因为我们在社交中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了自己身上。我们会感到焦虑,进而开始对他人设防,把他们想象成一帮充满敌意又不可理喻的对手,结果反倒吓退了自己。
越是取悦他人,越是失去自我;而越是忠于自我,越是尊重他人。
03)三扇门模型:人们面对问题的应对方式无外乎三种:思考、感受和行动。可以把它们想象成三扇门。这个模型可以解释家庭和团队内部很多分歧的产生。
04)卡普曼戏剧三角:这个模型是美国心理学家斯蒂芬·卡普曼在1968年提出的。在一场冲突中,我们总是在受害者、迫害者和拯救者三种角色之间来回转换。遗憾的是,这三种角色都不利于冲突的化解。
因此,在与他人交流时,我们要有意识地避免自己陷入这三种有害的角色。
05)关于成年人的友谊的正确态度:不期待、不假设、不强求。不期待一段关系可以恒久地延续,不假设对方的疏远是出于刻意的排斥,不强求已经没有共同话题的人仍然保持联络。
2.听书感想
成年人面对错综复杂的关系,往往在各种关系中喜怒哀乐,经历的种种事情,也多因关系而来。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越来越觉得这句话太精辟了,揭示了真相。
如果没有那些社会关系,很多纠结、内耗或者难熬的事情,也就不存在了,这样就万事大吉了吗?
并没有,人际关系中蕴含的正向积极的一面,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善意、互助也随之而去。
所以你看,人际关系、社会关系其实是一体两面的。不要奢望关系消失不见,或者自动改善,需要面对的还是要面对。
这本书告诉我们:在各种关系面前,梳理各种关系之前,成年人要先处理好自己的关系,自己身与心的关系,童年的自己和成年的自己之间的关系。
也就是说,内在的信念系统,需要格外关注,很多事情、情境,只是一种事实,而对此的思考及感受则因人而异,不同的人选择了不同的思考方式、情绪感受,进而采取了不同的行动。
于是我们看到,面对相同或相似的境况,不同的人出现不同的反应,有人反应过激,有人游刃有余,有人手足无措,有人自信从容。
既然人无往不在关系之中,既然个人的思考、感受和行动取决于自己,能够有所改变,可以进行调整,那么构建好的人际关系,获得美好关系的体验,重点不在于取悦他人或者改变他人,而是在于自己。
我们自己如何面对既有的关系,选择和什么样的人发展关系,以何种方式让内在信念系统运转,或者说有没有刷新这个信念系统,是很重要的。
这会直接影响,我们对于他人是否存在好奇,是否真诚相待,是否坦诚直率,面对冲突能否换位思考、善意沟通。
特别是,内在的三扇门:思考、感受和行动,我们自己打开了几扇?有没有跟他人良好沟通?迫害者、拯救者和受害者的角色,有没有不自觉选择一个,陷入其中?
人对了,事就对了,自己好了,关系也就好了。当我们能自我觉知、自我改变的时候,也就能理顺身与心、自我与他人,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以上是今天的分享,希望对你有启发,转发是最好的赞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