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探究作者“犹豫”的原因,感受男孩的执着,母爱的伟大
1.作者悟出了母亲的良苦用心,感动了,沉默了。后来为什么又“犹豫”了呢?请同学们默读12——18自然段。
2.同学们读得可真投入。谁能说说作者为什么又“犹豫”了呢?(因为作者认为他今天打不中了。在犹豫还要不要看下去。)
师:作者从傍晚一直看到夜色笼罩。但最终还是决定回家了。
在这段时间里,母子俩在干什么?指名说一说。(始终在坚持打玻璃瓶子。)与作者刚看见时一样吗?请同学们读一读,比较一下。出示课件:
“那位妇女坐在草地上,从一堆石子儿中捡起一颗,轻轻递到孩子手中,安详地微笑着。”“他母亲并没有说什么,还是很安详地捡着石子儿,微笑着,只是递的节奏也慢了下来。” 师:谁能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指名说说。(不一样的是节奏慢了下来,说明孩子玩的时间长了,累了。一样的是母亲始终是安详地微笑着。说明虽然孩子玩了很长时间,但母爱,让母亲有无限的耐心陪着男孩。)从傍晚一直到夜色笼罩,母亲始终坐在草地上安详的微笑着陪伴着孩子。
师:好了,就让我们再一起读读这两句话,感受一下这份浓浓的母爱吧。(师生齐读)
4.师:母子俩就在这浓浓的爱意中,迎来了轻轻的夜风,疏朗的星星。在听着单调的“噼啦”和“砰砰”声中,夜色笼罩下来了。文中的“我”再也耐不住性子了,便转身向回走去。师齐读:
“走出不远,身后传来一声清脆的瓶子的碎裂声。”
5.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想一想,一个看不见的男孩,是怎样打中瓶子的呢?生读后指名说一说。(我慢慢发现,这孩子打得很有规律,他打一弹,向一边移一点,再打一弹,再移一点,然后再慢慢移回来。)原来小男孩“瞄得很久,”他是在瞄吗?(不是。是在干什么哪?在估计瓶子的位置。)多么聪明的孩子呀!
三、回顾课文,体会写法
指板书描写作者变化的三个词说:“作者以自己情感的变化怔住——沉默——犹豫为线索结构了全文,巧妙地将自己看到的一位母亲陪伴小男孩子用弹弓打瓶子的事融入其中,并通过对母亲动作、神态、语言地描写,艺术地表现了母爱的伟大无私。”
四、总结:
师:好了。课文我们就学到这里,现在谁能说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指名说说。(爱无形却令人坚强,爱无声却深入人心。虽然盲孩子看不见妈妈,但他却能从妈妈的动作和语言中感受到那份深沉的母爱。所以说,这是一份——(看不见的爱)。正是这份看不见的爱,鼓励着盲孩子不断努力,坚持不懈,使他终于获得了成功。相信,有母爱相伴,他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一定会走得更好!)
五、作业:
课外阅读推荐:
《爸爸妈妈不容易》希望同学们通过阅读不仅能感受爱,更能回放爱!
六、板书设计:
看不见的爱
怔住 安详
沉默 轻轻
犹豫 微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