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4.15—5.25,我为一场考试做准备并在今天完成了它,对我来说,特别有意义。
在这段时间里,我在APP上刷了4273道题,看了63个视频,做了7套纸质试卷,写了104张A4纸和5本美术本的笔记。
而且还上了几节英文课练过两次车。上过两节阅读课,还看了一本书,刷过两部电视剧。
不管考试的结果如何,我都觉得值了。在这段时间里,我见缝插针地复习,专注到自己都惊讶。为一件事情全力以赴的感觉原来是这么美好!
说来惭愧,在多年的学习生活里,我身边的很多人都说我是那种非常勤奋的人。但只有我自己清楚,那种勤奋是很没有效率的,只是为了掩饰些什么,或者害怕些什么,只能让自己看起来很努力,实际上并没有有做到身心的和谐统一。
但是庆幸的是,在这两年的时光里,我渐渐有了关于努力的良好体验。
不过说来好笑,真正努力竟然是从学会玩开始的。
当走出校园,变身社会人士时,我有了更多的空闲时间,能够更理所当然地睡懒觉,刷剧,打游戏,看闲书,写点东西,或者跑跑步,做做运动。
更清楚地意识到时间是自己的,所以总是想把他们用得更值一点。
刚工作的几个月里,我体会到了那种自己安排自己生活的快感,尤其是那种想看剧就能刷剧,想打游戏就能打游戏的日子。
给自己足够的时间,才能认清这件事对你的意义。
这么玩了几个月之后,好像觉得挺没意思的。所以开始给自己安排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
在18年4月,我报名了为期一年的阅读课,从此开始了每周一本书一篇读后感的日子。
半年后,我报了一个两年半的英语课程,开始了不管上班下班,有空就去上课的日子。
又过了半年,报名考驾照。然后见缝插针地刷题考科一,练科二。
今年四月份,看到了一个考试的信息,然后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备考。
这些事情一件一件地开始,也在渐渐地完成中,在这个过程中,我体会到了付出的快乐和收获的喜悦,也更愿意在今后的生活不断努力。
更让我庆幸的是,我意识到很多收获不只是成绩单,更多的是对自己的相信,喜欢,或者某个思想观念的转变。
这对我来说,是比某些成绩单更重要的东西。
说回这次考试,其实一开始我是不敢抱希望的,因为我潜意识认为这些名额就是留给某些人的,而自己肯定不是其中一员。
后来跟几个同事聊天,突然让我意识到,我可能是害怕失败,所以不敢放心的努力。意识到这一点之后,好像一切都豁然开朗了。
我调整了自己的认知,就当是检测自己的学习能力吧,看看自己通过一个月的努力能考多少分,能达到什么水平。
而且要做一名专业的教师,多了解一些也挺好的不是吗?
然后就开始复习了,尽管很多人提早半年就在看书,可我的注意力完全没在他们身上。我完全是带着知识扫盲的心态去的。
即使打酱油,也得看看自己的水平在哪里。
然后我就开始在APP上刷题,因为书太厚了,至今都没翻完过。选择在APP上刷题是因为之前考科一的时候也是用APP刷题,从开始的七十分刷到九十多,证明了练习是多么有效。
感谢考科一的良好体验,我开始了APP刷题之旅。
开始的时候,很多题都不会,但我一开始就是带着知识扫盲的心态去的,所以遇到不会的,就在网上搜,然后把相关的知识点找出来看,甚至把一些人物小传也看了一遍。
后来正确率越来越高,越来越愿意刷题,而且在这过程中也巩固了很多知识,包括大学时候差一点记住了,现在好像都记住了,然后把他们串联起来了。最惊喜的是我发现我一直念念不忘的老师们说的一些话,教学生的一些小方法小技巧,在书里都是有迹可循的。
只是当时的自己并未全心学习,也未察觉到老师们将理论和实践联系得如此自然。
距离考试还有十几天的时候,我有些着急了,毕竟还有不少内容没看完,还有很多题目没有刷。时间有限,便开始快速刷视频,更快速地刷题。
有时候感觉自己的大脑已经是飞速运转了,考试前两天我一个多小时做了三套试卷,而自己的速度惊喜。
一切都在今天结束了。
梳理这一段时间做的事情和心理状态,发现自己收获蛮多的。
便记录下来,作为这段时光的凭证。
最让我开心的是,我学会尊重自己的喜好了。尊重自己有时特别努力,有时特别懒惰,有时很自信,有时很焦虑。但不管怎样,这都是我,我都接受,我都喜欢。
1.面对考试的态度:尽人事,听天命
2.复习不在于用的时间多少,而在于复习的效率
我不能保证自己时时刻刻都在看书,只求我在学习的时候能够一心一意。
3.平时的持续学习有助于备考时的更高效率
4.记录自己做了什么,看到自己的进度,会更有信心
4.复习时劳逸结合+交叉学习,效率更高
5.调动多方位资源(视频,APP,书本,试卷)
就像《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时的这段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