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動台灣107
2013年12月21日,我在台南的郭柏川紀念館,這個太有味道的老房子,做了一場「旅行回故鄉」工作坊。
那天,我拿了錄音檔給一個年輕的老師怡伶,她在2014年的第一天,把那天的故事一字一字的敲下來,我稍微修改後,放在這裡,和大家分享。
我要在這裡,特別謝謝怡伶。
我從哪裡來?
有一年,我在中橫時,就在公路上走路搭便車,前一兩次搭便車其實不太知道怎麼樣跟人家講話,但是後來很清楚的知道,上車只要說:「你好,我姓黃,高雄來的。」很特別歐,對方就接的上了,對方常就會接著說他自己從哪裡來。
說出自己「出發」的地方,是讓人彼此連結的重要元素
我有一次到屏東一位朋友的家開工作坊,他是原住民,也是牧師,他們在瑪家鄉有一塊地,四個兄弟在這裡分別蓋了四棟房子,都自己蓋的,風格都不同。我這個朋友的家是地中海風,他說蓋房子時,師傅把牆壁抹的平平的,他就用手隨意的抹牆壁兩下,就要讓它彎彎的,不要那麼平整,要有手的味道,他們家的東西都是手的味道,我很喜歡他的家。
我去他家開工作坊,請他們夫妻來講這個房子的故事。他把設計圖拿出來,你會覺得很好笑,哪裡要電、哪裡要水龍頭,哪裡要什麼都是自己用自己的符號畫的,畫給工人看。他用自己的圖像畫施工圖,他們自己設計自己家的樣子。這個房子裡有閣樓,就像羅密歐與茱麗葉一樣,孩子的從房間的閣樓出來,就可以跟樓下客廳的人說話。但是他說他們到現在都還沒有住那裡,那當初為什麼要蓋那個房子?牧師說:「因為牧師要到處牧會,但孩子小的時候常跟他說:『同學問我哪裡人,我都說不出來。』他為了讓孩子可以說出『我是哪裡人』就在那裡蓋了一個房子」。
很特別,知道自己「從哪裡來的」好像代表一種安穩,一種「我說得出來,心裡有一塊就確定了。」那東西其實是很特別,但在我們生活裡,常放在心裡面沒有被說更多、更清楚。
今天的題目「旅行回故鄉」就跟這個有關係。我們會講回故鄉,就表示一定有出走過,曾經從「某個地方」離開過,所以,我們先來說說「離家」的故事。
對我來說,離開家就是旅行的開始
我把離開家這件事跟旅行接在一起。一個原因是我很喜歡旅行,另外一個原因是,不管你用什麼方式離開家,只要接上旅行的隱喻,這件事就不是糟糕的事。
在我們的文化裡,離家一直是個很大的拉扯。孩子要離家,跟爸爸、媽媽要護住孩子的心是相互拉扯的。拉扯到比較困難的時候,孩子離家就會變成一件「不對」的事。我要說:不管你是怎麼離開家的,對我來說就是一趟旅程的開始,像是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一樣,那就是一趟旅程,常和對錯無關,只和自己的生命旅程有關。
我兩段離家的故事
我先來講我自己的(離家)旅行,離開家是個隱喻,人一輩子有好幾次會離開家,那是個好幾次出走,好幾次回來的過程。但是我在想,人生裡會有幾個大到像里程碑一樣,讓你一輩子都忘不了「離家旅行」。
我第一次離家出走是國中一年級,那一天我看著兒子躺在床上睡覺,我突然有感覺:對厚,我就是在他這樣年紀第一次離家出走的。
那一天我只記得我把一件褲子丟在浴室的門口,不願意放到洗衣籃,然後就要上學去。我媽就說:你給我撿起來。我在猜有太多脈絡是那時說不清楚的,「亂丟褲子」那是一個事件,但是我那時候跟媽媽的關係是更大的脈絡,我就不願意撿起那件褲子。到長大我才懂,我不願意撿起褲子是因為我不願意在妳那樣口氣下,我撿這條褲子。
但那時候真說不清楚,我只會心裡大喊著:「我才不要」,那天我就是不願意,我硬要上學,我媽媽把我拉住喊我爸爸,我爸在後面工作衝過來要打我,我手用力一甩,第一次對媽媽罵髒話:「幹你娘!」第一次這樣罵自己的母親,我其實很少罵這種話的,很生氣,找不到更兇的話了,就把這句常聽到應該是很兇的話罵出來了,然後就跑。我第一次發現,原來我爸爸追不上我,後來我爸爸丟鞋子,沒有丟到,那一天我跑了。
我其實是很單純的孩子,我覺得我從小到現在都還是很單純的孩子,跑了就不曉得去哪裡,一直跑一直跑,沒有目標,翻過牆、越過鐵路,後來去哪裡?後來繞回我家的後門,在鐵門後坐著,我坐到中午12點多,他們去找我剛回來,我從鐵門聽到他們回家的聲音,也不知道怎麼處理,第一次離家出走,沒經驗,也不敢跟媽媽說我回來了。直到媽媽打開後門看到我坐在牆角,她沒有說話,只問我:「吃飯了沒有?」
我說:「沒有。」
她說:「進來吃飯。」我就回家了,那是第一次離家出走。
到了去年媽媽才又重提這件事,從那次離家出走30多年來都沒再談過這件事。母親說:「那一天她在家裡點香,跟家裡的神明說:『這個孩子平安回來就好。』40多歲的我聽到這句話依然觸動,很感激當年的母親沒有讓這件事情更困難,那是我第一次的出走,只有一天,但在心裡感覺走得很遠了。
接下來說我19歲那年的離家。我19歲那一年做了一個決定,那大概是我第一次很清楚的把自己從家裡帶離開。熟悉我的朋友大概都知道,那一年我決定從機械科要轉心理系,民國77年做的決定,民國77年沒有人知道心理系是什麼?民國77年沒有心理師、諮商師,沒有人懂,更不用說爸爸媽媽。那時候我做了這個決定時,對於父母我是用「騙」的。我騙了一整年,告訴爸爸媽媽說:「我要考大學」,考大學他們聽的懂,但如果聽到我要考心理系,那我人生這段計劃可能就會被我爸爸媽媽阻止。我不曉得哪來的勇氣,不曉得哪來的聰明跟任性,我就是一路都細心瞞著沒讓父母知道,像是呵護着一個秘密一般,直到放榜那一天。
說起來「騙人」好像是不對的,但是我現在回去看那個年紀所做的決定,怎麼想就怎麼對。上次我跟哈克一起講個故事,我讀機械,工廠實習要做板金,要做個水壺,我們做水壺是用鐵片敲壺體的彎度,接下來要學焊接,去工廠把這些鐵片焊在一起,組成一個水壺。老師要檢查有沒有做好,就是裝水,很好笑的是,一裝水我的水壺就從不同的洞流出水來。我有同學做的很漂亮啊!但我呢?所以我去做那個幹嘛啊!我五專功課其實不差,但問題是「我去做那些幹嘛啊?」這樣問題,我得誠實的回答自己。
我用騙的騙了一整年,後來考上了。考上了後來親戚朋友問起考上什麼?我常無法言說,我都只說我考上理學院,我沒有說我考上心理系。因為他們知道了以後,就會問我:「什麼是心理系?」接著我就得花二十分鐘去解釋。然後他們會跟著問:「那出來可以幹嘛?」我會更無言以對。我都還沒讀,我怎麼知道可以幹什麼?況且19歲的孩子不太會想關於「出來要幹嘛?」的問題,我覺得那是很關鍵的,我們長大一些後,現在都要確定能幹嘛我們才願意做一些事。19歲就是:「我不知道以後可以幹嘛,但我不怕。」我不怕我以後不能幹嘛,我只怕我讀的東西我沒有感覺。所以那時都只能說到理學院,一個聲音悶在心裡沒有人懂。
要註冊那天要北上到中原讀書的時候,我記得那天就是用個很大的綿布背包,什麼東西都塞在裡面帶上北部,然後自己找房子,同時要辦好註冊住下來。就這樣一個人上去,對我來講,那是一個很棒很棒的離家的旅程,我從那年學心理治療一直到現在,年輕的時候我想盡辦法,我用「騙」的讓我可以離開家。
不只讀書,旅行看世界,我也是用「騙」的
19歲那個年紀也騙著爸媽到處旅行,說要去幹部訓練,結果是騎著機車戴著女生旅行、跟著同學去南橫,那時候南橫都還沒有柏油路,都是石子路,就這樣騎到花蓮。我到這幾年才有語言可以說這段經驗,雖然叫做「騙」,但另外一個叫做:「我要做自己,但不想讓我跟爸爸媽媽在關係裡難受。」其實那是一種協調,那是沒有資源裡面想出的協調方法,其實心裡不是要讓爸爸媽媽傷心或傷害他們,而是我沒辦法不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所以只好找很多藉口,我自己心裡也會因此而愧疚難受。
我的朋友都知道關於旅行,我這樣一騙騙到快四十歲,我連結婚後要去旅行,都還是要用騙的。所以才會在那一年921大地震,我去澳洲自助旅行,我說去台北受訓,結果台北是災區,就穿幫了。母親越洋電話打來罵,後面都沒有辦法玩,是這麼困難的,無法言說。我不能告訴爸爸媽媽說那個世界對我有多重要,說不出來、說不清楚。
所以我的離家故事,出發的方法是「隱瞞」、是「找藉口」。我沒有惡意,但那麼年輕的自己,找不到更好的方法來面對這種兩難,我只是想要去打開自己的世界。
(待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