匮乏限制了审美
精神的匮乏,源于对精神缺乏体察。人在社会中生存,社会不需要人的精神,社会需要人的主体,也就是要人作为一个人格主体来负责。假如一个人做了错事,说我的精神没有恶意,社会是不允许的,它要求人作为主体来承担责任。就像一个罪犯说,拿刀的手并非我的精神控制的,你无法确认我的精神是怎么想的。
但是精神始终在运动,永远在运动,它自在自为,永远自由。人在世存在,渐渐看不到自己的本心,而是将自己当做一个主体的人来看待。“我要上大学”“我要工作”“我要挣钱”“我的房子我的车”,等等等等。但是精神是没有这些要求的,精神只是表现,像一张网捕获昆虫,但精神不是蜘蛛,精神无欲无求无功利性。
人要归于精神的纯粹状态,何其难,这意味着丧失社会性。我们很少回去训练自己归依于精神,即便旅游,也是带有功利性的行为,赏花喝茶,我们沉浸不了几分钟。手机并没有副作用,但是手机是一个锚,提醒着人的社会属性,我们靠这种社会属性活着。
目莲是佛陀最有神功的弟子,但是他在打坐的时候被仇人杀了。纯粹的精神状态,会失去对社会属性的控制,甚至失去全部自我意识。
但是审美却要求我们归于这种自失状态,柏拉图称之为迷狂,叔本华称之为自失,怎么办?其实是可以平衡的。对于读书和写作,完全处于自失状态是不可能的,因为眼睛和手仍然是“自我”的,它们会疲劳,让我们重回自我的清醒状态。
对精神的体察缺乏,就会导致精神之网被尘封而匮乏,无法审美,因为无法切换到精神层面。精神的维度并非悬在空中,它是意识的底层,又不同于意识,它是意识的母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