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尝试了下昨天魏老师(魏智渊老师,下同)说的方法,估计除了完成预定的任务外,还会竭力去超额完成。比如今天预定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至100页,我可能就会读到150页,超额完成真的很有成就感。
2. 我想说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魏老师建议的方法总是那么有效,而我自己的方法总是以失败告终?其实,并不是榜样的力量,而是魏老师的方法都是经过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考验的。
3. 比如说这个“不管实际怎么样,都在日程中写下计划好的进度”的方法。一般来说,我们做的比较好的都是每天计划,然后完成。但是,很容易出现哪天有事耽搁了,然后神经就放松了,计划就永远赶不上变化了。而魏老师他所使用的,无论超额还是没完成都写下计划好的进度,是经过学习理论研究得出的。我不知道魏老师是通过什么途径得知这个相关的学习理论,但我知道他至少为此细读了十本以上的书。
4. 这才是真正的经过理论的考验,而不是我们通常在哪本书上看到一个方法就马上拿来用。魏老师的研究方法是穷尽,然后不重不漏地找出最少原理。正是因为这种较真,专业的精神,使得他的方法一经出手就已经站在理论的顶端了,背后有深厚的心理学、哲学等等理论支架。
5. 而实践考验,则是他介绍的方法从来都是自己正在使用的方法,从来不是那种为了给别人介绍方法而从书上生搬硬套的方法。他自己是一个深度的学习者,是那个《学习之道》中维茨金那样的人物。用学习理论,他进行了健美操、吉他、晨跑等等的学习和训练,次次成功。
6. 另外,魏老师是资深的工具主义者,用工具能解决的绝不用脑力。其实,某种程度上,我受魏老师的影响,也在工具上下过不小的功夫,但我一直想逃离。但工具主义确实是效率的利器,有些事情交给工具,真的能为自己腾出精力用在真正要深思的东西上。作为一个资深的工具主义者,他提供的工具或方法当然会更有效。
7. 我也经常会“蹦”出一些方法,然后自己就去尝试,但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失败了(魏老师推荐的则一试就成)。其实从一开始,我的方法就不是从深度研究中产生的,只不过是临时起意(然后又缺少天生的敏感)。而这种临时起意的方法自然没法经过实践的考验,最后只能以失败告终。
8. 好消息是,我们不必像魏老师一样去深究学习理论,去研究工具背后的原理。而只要听懂魏老师的操作方法,然后遵照行之。付出很小,收益很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