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关于悉达多的解读来自“樊登读书”,刚好近期在与小伙伴们进行一对一的“英雄之旅”教练对话,对于人生旅途的探索,有些感悟。
悉达多从一个婆罗门之子,成为一个沙门(出家人),然后跟随佛陀听法,之后回到尘世,体会到爱恨情仇,体会到金钱和欲望,最终在河边倾听着河水的声音,跟自己和解,跟整个世界和解。
人生的觉悟,需要自己的经历,如悉达多的感悟:知识可以传达,但智慧不能。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心路历程,而这一心路历程又必然由自己来证悟。
悉达多的故事
父亲摸了摸悉达多的肩。“你可以到森林里去了,”他说道,“去做一个沙门(出家人)。如果你在林中证得了无上的幸福,那么你就回来将这种幸福教授给我。如果你证得了幻灭,那你也回来……
这是悉达多坚定了出家的想法,临行前父亲对他说的话。
在悉达多面前只有一个目标,唯一的一个目标:进入空境,让渴望、追求、梦想、欢乐和痛苦统统成为空。
而悉达多没有追随释迦摩尼去修行,他说:“没有人能经由教义而获得解脱!也无法用语言并且通过教义将你在开悟一刻所发生的事情传授于人,并讲给人听。
这也是为什么我要继续游历的原因了——并非是要去寻找另外一个的更好教义,因为我知道不存在这样的教义,而是要离开一切教义和导师,独自达到自己的目标。”
悉达多决定自己去体会醒悟后的人生。
悉达多来到了世俗繁华的世界,遇到了一个美丽的女人,这座城里的名妓,伽摩罗。悉达多瞬间动了心。但圣人怎么能动了凡心。
《世说新语》里,竹林七贤中的王戎讲过的“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讲的是具有儿童心智的人反倒真的敢爱敢恨。圣人的身份却成了自我的束缚。
悉达多放弃了做圣人的想法,后来不仅学会了做生意,也学会了对人行使权力,学会了与女人寻欢作乐,学会了穿着美丽的衣服、命令奴仆,在香喷喷的水中沐浴。
他不但学会了享用精致、细心烹饪的饭食,也学会了吃鱼、吃肉、吃禽类,学会了食用各种辛菜和甜点,学会了饮酒,酒让他变得迟钝而又健忘。
他也学会了掷骰子、在棋盘上赌博、看舞女表演、被人在轿子中抬着,睡在柔软的床上。
俗世俘获了他,情欲、贪婪、惰性,以及悉达多之前最瞧不上的贪欲,都侵袭了他的心智。这个时候悉达多已经四十多岁,他在这个城镇当中度过了二十年。
四十岁的悉达多两鬓开始出现斑白,而且更可怕的是,他在伽摩罗的眼角也看到了皱纹,衰老已经跟随上了他们。有一天,悉达多终于爆发了。
悉达多脸色阴沉地走进了属于他的一个园子,关上了门,感到了心中的死亡以及胸中的恐惧,他坐着,感到自己体内的东西在如何死去、枯萎、走向终结。……想到此他不禁全身毛骨悚然,他感到在他的内心之中,某种东西已经死了。
在禅宗里有一个说法,叫作“大死一番”,就是一个人要经历足够的折腾,最后精疲力尽,“大死一番”才能够幡然悔悟。所以,这次经历对于悉达多来讲是一个转折点。
有一种认识在悉达多那里慢慢盛开,慢慢成熟,这便是有关什么是真正的智慧,他一生长期探索的目标是什么,这一方面的知识。这一知识无非是在生命之中的每一瞬间对灵魂的一种准备,一种能力,一种秘密的技艺。
“当有人在求道的时候,”悉达多说,“很容易会出现这种情况,他眼中只看见他所寻求的东西,但他什么也不能够找到,不能让任何东西进入他内心,因为他一心只想着被寻找之物。
因为他有一个目标,因为他为这个目标所支配。求道意味着:拥有一个目标。而得道则意味着自由,内心开放,没有目标。
《金刚经》中,佛陀不断地强调“无一法可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就是当我们内心中有一个执着的要去追求的“道”,我们反而成了“道”的奴仆。
真正的证道者,意味着内心开放,没有目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