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吉祥寺赏牡丹 苏轼

吉祥寺赏牡丹 苏轼

作者: 辰希星 | 来源:发表于2022-02-20 12:57 被阅读0次

    作为群居而生的人类,对热闹的追求向来都是一种本能,或为喜结连理,或为庆贺功名,于是便有“莺已迁,龙已化,一夜满城车马。”的盛况。得遇升平盛世,官与民欢,人人衣食无忧,平等自由,这是寻常百姓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追求。

    苏轼的一生,因为遭受排挤,很难立足于朝中,但在每一处担任地方长官时,都能得到百姓的感激和爱戴。通过他的笔下所述,一起去感受一番那段与民同乐的盛况。

    熙宁五年,苏轼担任杭州通判,这是他人生逆旅的开始。五月二十三日,跟随着知州沈立去吉祥寺僧人守璘的花园中集会赏牡丹,次日,沈立展出十卷《牡丹亭》,并邀请众市民一同游玩,面对这一壮观的热闹场面,苏轼心情快乐有感而发,便写下这首《吉祥寺赏牡丹》。

    当日,集会百姓摩肩接踵,苏轼在众友人的推搡下来到人群中央,百姓拿有各色花篮,争相高举送上近前。苏轼刚开始推托着不愿插花,但最终还是被满满的簪戴一头,他笑着自嘲,人老了,还让鲜花戴在头上,他不害羞,倒是花儿应该感到害羞。此话一出,引来众人一阵哄笑。观赏完花返回时,已是半醉半醒,苏轼和百姓相互搀扶着一边说笑,不时有嬉闹声传出,十里街市的老百姓都把门帘卷上,纷纷走出门外观看。

    吉祥寺赏牡丹

    苏轼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苏轼的这首《吉祥寺赏牡丹》是当时的记实之作,诗中所用的“羞”字,虽然表达了作者的难为情,但包括苏轼在内的所有官吏还是很乐于在百姓面前亮相的。从这一个小事件中足以看出,当地的官吏之间,亲和友善,这对于当时的治理发展,具有很大意义。

    尤其是诗中“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巧妙地营造出一种欢快气氛,这样一来,花活了,人更活,想要表达的景象便可跃然纸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吉祥寺赏牡丹 苏轼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etvl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