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9565821/16ddc186b21ca26a.jpg)
写作的疲倦,还有假期如果什么都不做,或者什么都做后的那股虚无,是无法避免的,至少我始终坚信存在即虚无。
先说说写作的疲倦,这一年有几次都有想封笔的念头。谁还会有耐心去读书,满世界的人都拿着手机,无时无刻的看着,还有人会读书吗?
提出这个疑问,显然是通过一定的观察,和接触很多不同类型的人而得出的看法。同样身边还有少数部分的人,还在书的世界打转,在人的精神世界里寻找可以安顿内心的东西。
我也不是怜悯 也不是看不惯什么。我知道还有句老话存在即合理。
至于读书和不读书,到底将来哪个对个体更好,这个真不好讲。凭我个人仅有的一点知识分子经验,我更喜欢生活在充满诗意的地方 ,而不是在世俗社会里经营着一套可行的哲学。人有两面性,而且就读书和不读书而言,它是二元对立的。读过书的很有可能看不起没读过书的。相反没读过书的也同样对读过书的嗤之以鼻。在这个看似宽广的世界里 其实狭隘遍地都是 这是常态,无法改变。
念书的时候,曾经想努力考北大,而终究不是对某些课程非要读的精的放弃而戛然而止。但在读各种各样的书上,我在某些时间片刻,舍得花时间。现在想想或许叫做天性,也可以称作自我的一种选择。
其实读书,是对抗另外一件事情。读与不读书都是某种一种逃避,没有好坏之分。
也可以说,人总有个出处去对抗虚无。很多人讲读书可以对抗虚无,这话纯属扯淡。其实做任何事情,都会有虚无的感受。
人每做完一年事情,背后会感到若干的虚无。以此类推,毫无意义。在没有任何意义中寻找意义,这是值得深挖的地方。也是少有人走出的路,书要读,还要接受自己的刻薄,高冷,虚荣,这些都是比读书更重要的事情。
相比读书,写作它是自由的,尤其是天马行空的阶段,但这个自由是有限的。到了一定的阶段,就会感觉枯竭。是继续还是放弃,到底哪种是你要的生活。这些选项,每个人都有足够多的悖论,来自圆其说。
人有知识,就会有精神困境。人没有知识,就会有物质困境。人往往又不能物质和精神完美结合。所有人都要面对不完美,何妨吟笑且徐行。关键的时候,还是需要乐观,豁达来抵御狭隘或者不完美。
写作如此,做人又何尝不是。
柏拉图曾经说过你知道的越多,就意味着你知道的越少。人类近两百年走向高速发展,人类近2000多年前有了阶层,有了各种千奇百怪的思想,人类开始遇见了困境。读书,你越读,越觉得知道的太少。从而会有痛苦和难过,也叫做困境吧。
相反不读书的人,这样的困惑会少的多。还是柏拉图说过一句话,你是选择过猪一样的生活,还是要选择过痛苦的人生。
想想,还是上面讲的读与不读,是个人选择的问题。就怕我这种读的艰辛这种,书太杂,每个声音,都在你耳边回荡。就如同周遭的现实,每一种人都必定自带一种哲学方式,去行事。
讨好书不容易,讨好万千世界更难。世界难就难在,没有人能真正不后悔度完这一生。
摆脱困境,是很多人要面临的大问题。如何摆脱,没有方法可言。各家有各家的一套理论和办法。
想想,矛盾。不论事物还是人,无时无刻不面临着矛盾。写与不写,读与不读,矛盾。
![](https://img.haomeiwen.com/i9565821/1c0c87729309abb4.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