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讲诉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余华因这部小说于2004年3月荣获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
“人之所以活着,人之只好活着”
这一句话道出了人活着的无奈和悲哀。关于偶然和必然、命运与意志、生与死、理性与情感、价值与非价值,在这里都变成无意义。人活着就是活着,只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的。福贵告诉了我们怎样去理解生命的尊严,告诉了我们面对苦难应该怎样坚强地活下去。仅此一点,这部小说就足以在汉语文学里占有一席之地。
有人说,小说的故事情节显得过于戏剧化,其实人生如戏,没有什么不可能的。而小说本身就是“讲故事”的艺术,很多时候,我们是不能去分析的。科学与艺术的最大差别就在这里---艺术的不可分析性。我讨厌那些所谓的文学研究者,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来肢解一部作品。任何一部能够感动人的作品都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我们只有用心去感受,用心去体验,把整个身心贴近它才可能感觉到它的温度和脉动。
福贵的一生,经历了年少阔绰、家道败落、战争的离乱、丧妻失子、以至于连亲人都不再有一个。这些苦难于一个人来说,的确显得有一点戏剧化,但是谁又能否认,一个人尽管不一定会经历这同样的苦难,但是苦难同样会以另一种方式向人袭来呢?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或许不必执着于苦难本身的形式,于人而言,活着的痛苦经常是一样的,尽管苦难的形式会不同,这也是作品之所以能触动你我的地方吧。
作者这种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和作品中透露的那种略带伤感的黑色幽默,其实也让我们明白了应该以怎样的心态来对待生命。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
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眼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
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坦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
这样的文字让我们的心面对物欲的汹涌波涛还能够有片刻的宁静,它让我们感受到的不是消沉而是勃勃的生机,是对生命的召唤。这样的文字,你能不感动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