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因为什
么而快乐呢?是秋日的第一杯奶茶,还是终于逃出了溽热的天气,感受到了秋凉呢?是爱人美妙的拥抱,还是孩子治愈的微笑呢?
有人说,唯有在“快乐”二字还不知道长什么样儿的年纪里,快乐才是最纯粹的。
音乐人约翰·列侬的一席话令人深思——他说,上学后,人们问我长大了要做什么,我写下“快乐”。他们告诉我,我理解错了题目;我告诉他们,他们理解错了人生。
有人刚刚得到快乐,却发现它并不能持久。有人用尽一生去寻找,才发现,原来拥有的快乐并不是真的快乐。有人又在歌里唱着:“如果快乐太难,那就祝你平安。”
两千多年前的某一天,孔子和众弟子在一起聊天。弟子们在孔子面前各言其志。最后,曾皙放下鼓瑟的手,说出了他的志愿: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论语·先进》
其他弟子的志向,孔子并未批判与否定,只是指出了他们略有不足。而曾晳的快乐哲学,潇洒自由的状态却完完全全打动了孔子,因为孔子也是这样的人。
孔子觉得,在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背后,还需要有一个快乐的真人存在。
而只要我们留意,就会发现,在《论语》各个篇章段落,始终活跃着一个快乐的孔子: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习并能经常复习它,不也很令人愉悦吗?有朋友从远方来,我的心不也很愉快吗?
——《论语·学而》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任何学问、知识、技艺等)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论语·雍也》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叶公问子路孔子是个怎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的为人,发愤用功到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忘记了忧愁,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
——《论语·述而》
在《论语》里,孔子还提到一个全天下最快乐的人:颜回。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孔子说:“颜回,真是个贤人啊!用一个竹筐盛饭,用一只瓢喝水,住在穷苦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感到忧愁,颜回却能不改他的快乐。真是个贤人啊,颜回!”
——《论语﹒雍也》
孔子多次在《论语》里赞美颜回,只是想告诉人们,有两种快乐:一种短暂,它完全依赖外部条件才能得到;而更深层次的快乐,更加持久,它仅靠个人自己,就能创造出来。
因此,和很多人相比,颜回是最快乐的人,孔子也是。
孔子一生的向往,就是他对自我意义的追寻和人生价值的渴求。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要为什么样的事业奋斗终生,孔子找到了,坚守住了,直到死,也不后悔。权力也罢,金钱也罢,威胁也罢,批评和善意的劝阻也罢,孔子始终坚定地走在追寻“道”的路上。这成为他快乐的原动力,以及一生幸福的源泉,死亡也无法剥夺。孔子说:
“朝闻道,夕死可矣。”
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论语·里仁》
在今天,你会为什么而快乐呢?不妨加入我们的《论语》共读营。在21个夏日的晚上,和我们一起共读《论语》。打开它,你会看到一个民族心灵初次萌动时的生命气息和心率脉动。
摘自为你读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