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 2017-04-28
营销时代,“网红”辈出。
近日一篇《我是范雨素》刷爆朋友圈,作者范雨素因其农民出身、初中文化、被家暴离异、在京打工、44岁育儿嫂……等多重身份标签与其文笔形成鲜明反差,一夜爆红。
在我看来,范雨素只是一个普通人,只不过是说出了她的故事,就引来了无数人给她打光,给她递话筒,请她开始表演。
她是余秀华的半个老乡,也是我的老乡。我喜欢她们的文笔,那种扎根在地下的像泥土一样朴实又像河流一样机灵的文笔,是有资格和一些作家平等对话的,也是有力道打打一些所谓作家的脸的。
我希望她们走红,却又怕她们走红。我希望她们是凭借文字背后的阅历和生命力赢得尊重,而不想看到她们的身份标签被放大放大再放大,被用来剖析社会的同时顺手再捅她们几刀。
正如范雨素本人所说,她理解余秀华。
不同的生活环境造成你无法理解那个人。记者采访余秀华的时候,她是极度不配合的,她大笑、怪叫。我理解她,她是个身体残疾的人。她出名的那首诗叫《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那些媒体关注的点是残疾、情色,然后才是她的才华。
不过,范雨素可能没想到,《我是范雨素》会被和谐。因为这篇文章太过写实,在感动圣母的同时,也暴露了她的原罪——她凭什么12岁就能当老师?凭她那个当官的哥哥?
用我们的一句家乡话说,这叫“狗子欢了挨砖头”。
所以,她当然没有理由怨天尤人,更不好意思贪得无厌。和很多家里没人当官的农民相比,她已经是既得利益者。
她说,不相信文字能改变生活。因为年龄大了,不得不认命了:我什么都不能改变,只能坦坦荡荡接受。
这种话,听听就算了。
有容乃大,无欲则刚。范雨素正在半推半就地成为这样的人。不红是天意,红了是意外,她知道她应该有这样的心态,所以她选择了消失。
毕竟,消失在过气之前,总比一阵风样过气了又恋恋不舍要体面得多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