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是孔子关于学问的表述。那么学怎么学,学什么、思考什么?这些问题孔子没有明说,但是主观却很深,这是因为那个时候,学生很多,孔子教学原则是“有教无类”。一是对于学生的天资、天赋、聪愚、学识的不同,都可以进行教育。二可指人的差距,通过教育可以使人与人缩小之间的差距,这说明教育的意义是非常大的。
学习与思考二者必须结合起来,书上的东西,这是死老师,教师是活老师,那么我们要把死老师读活,就非得思考不可。
学习与思考二者必须结合,不能偏废,光享受读书的乐趣,而没有自己批判,那么就会为书所累,终究是人家的东西;单思不学,就会变成空想、妄想、瞎想;单学不思,就是我们说的“书呆子。”
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说:“看书不能信仰而无思考,要大胆地提出问题,勤于摘录资料、分析资料,找出其中的相互关系,是做学问的一种方法。”
那么没有独立的思考,就不是一个合格的读者。
![](https://img.haomeiwen.com/i8389914/fc6058eeb15b62ef.jpg)
下面谈谈我对读书的三个办法。
第一:对于一本书、一件事、一个问题,要理解它,批评它、利用它、实践它,便应该自己好好想一下,不能被别人牵着鼻子走。想过之后,如果认为应该跟着别人走,便堂堂正正地一同走。读一本书,我们很容易被书里面的语言牵着走,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当你遇到精彩的部分,能否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否提出我自己能不能写出这么美妙的文字?为什么作者的思想是这样?我能不能像他一样有这么奇妙的构想呢?
这对于思维的养成很有帮助,也会提高语言总结能力。这从历史角度看,善于独立思考的人,大多有三个特点:博学善问;富于钻研得精神;重视思想方法。这也是我们向那些有学问的人,学习的一个方向。
第二:如果你读书没有学会思考,那么就会很容易养成读书享受的思想。因为大脑习惯享受,不喜欢痛苦,很容易让人陷入懒惰的习惯。因为读书这样“懒惰的方式”对于大脑来说是获得快乐比较快速且代价很低的方式,所谓“思考者”虽然同样能带来快乐,但是这种快乐需要更大的代价,且需要时间等待,还不一定会有收获,相比之下大脑自然会选择前者。
尤其是读书,有的知识只需要浅尝,有的知识只需要粗知,而只有少数专门知识需要深入钻研仔细揣摩。所以,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需要其中大概即可,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
但是呢,很多人认为多多益善,而大作家伏尔泰却是这样认为的:“书读的越多而不假思考,你就会觉得你知道的很多;而当你读书而思考越多的时候,你就会清楚地看到你知道的还很少。”
![](https://img.haomeiwen.com/i8389914/f6c600e3ccfbc404.jpg)
第三:读书还要讲究三性:韧性、记性、悟性。有韧性没有记性,读了是白读;有记性没有悟性,书还是死书。悟性是至关重要,一举满盘皆活。然而,单凭悟性,没有记性就没有库存,后面就不能很好地输出。没有记性,就没有很好的资源,就不能很好的旁征引博,更不能很好的论证,就没有很好的说服力;没有韧性,学识就会蹩脚,走不了长久。
这三者结合起来,才能构建出自己的知识体系。否则读书没有一个中心思想,就会杂乱不堪,苦苦搜寻。
读书,真如沙粒中的金子,需要好好的挑拣、筛选的,读书再多,我们需要做一个读与思同行的人,而思索是启发智慧之本。
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但是书籍是一生相伴的朋友,希望大家体会到读书的乐趣,让我们的身心得到滋养,得到快乐。
![](https://img.haomeiwen.com/i8389914/7c818c03df84347f.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