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课后培训机构的老师,从业八年有余。自认为对于学生一直算是比较包容的,但有几种情况我是很不喜,甚至会动肝火,一种就是学生课堂前后胡闹,比如将安静的学习氛围打乱,或者是将班级卫生弄的一团糟,之后你要收拾半天的残局,累得半死,也烦躁得要命。还有一种是浪费,或说不环保,比如说喝几口水丢一个纸杯,或者在饮水机那里浪费水,或者是将卫生间的水龙头打开不关,任水流一地,还有一种就是不讲卫生,上完厕所不冲水,或者是不经过别人的允许随便动别的小朋友的物品。特别小气,经常使用别人的消耗品,比如纸巾,湿巾,然后从来不还。
一直认为:小孩子爱吵爱闹爱调皮那是他的天性,可是不吵不闹不扰人那是他的教养。我觉得小孩子尤其是男孩子调皮一点并没有什么,但如果屡教不改甚至会变本加厉,那就是父母的家教问题。
而这种问题多半是源于两种情况:
一种是父母家庭不和,经常吵架,因此孩子心中没有安全感,容易以暴力对抗来作为保护自己的手段,即“我这么凶,你就不敢欺负我了”。
还有一种就是父母过分溺爱,尤其是那些打着“民主”的旗号来对子女言听计从的,这种环境成长起来的孩子,其心理受挫折能力是非常脆弱的,而且做事情容易没耐心,于是他会产生很大的焦虑感,为避免加深自我的沮丧与挫折感,他会对外界的任何批评产生排斥的心理。
对于第一种家庭,我们就只能劝说家庭以和为贵。就算父母之间真的忍不住要吵架,也最好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或者说事后跟孩子解释:大人的世界里总有一些矛盾与分歧存在,争吵也是解决矛盾的方法之一,尽管不是最好的,希望你可以谅解。
至于第二种家庭,我觉得多半是片面地学习西方的民主作法,即所谓尊重孩子,凡事与他们商量,父母不替他们做决定。这种家庭多半父母都是高学历,或者是留学归来,于是在他们的教育中,普遍的是采用“表扬法”,即便孩子做错了也不会进行批评,而只会温柔地引导“哎呀,你知道你做的对不对?哦,知道自己不对了呀,那就好”。可是他们多半忽略了一点,孩子除了自尊自信自强外,还要有重要的一个品质,那便是“自律”。但自律并非靠鼓励靠表扬而来,而是靠“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纪律强调,乃至训诫强化而来。教育中的“胡萝卜”与“大棒”是并重的。只有表扬没有惩戒,那就变成了溺爱,只会纵容孩子在自我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我曾见过一个小孩子当着我们的面一把将她那硕士学历的母亲推倒在地,然后当面斥责他那博士父亲,而父母竟然没有半点“反抗”意识。也有遇到过有家长处处征询孩子的意见,于是孩子动辄因为一些很小的原因说放弃,最终一个学习断断续续,不了了之,最为重要的是,孩子的脾气变得暴躁。因为从孩子的内心深处,他也不会喜欢自己的畏难与退缩,可是他无法从父母身上获得坚持下去的力量,于是很容易产生自暴自弃或者迁罪他人的情绪。
我认为:孩子的教养,跟父母的学历无关。这么多年我最为感动或说震撼的一次收学生,是一名乡下孩子过来长春亲戚家玩,然后暑假里在我们这边报了课,交了钱之后,孩子爸爸说:“儿子啊,我们应该要对老师表示一下感恩,我们给老师鞠个躬吧。”说完真的带着孩子一起鞠了个躬。
这是我收到过最隆重的礼节。
无论贫富,都要坚持做人的原则和底线。孩子抠门?那一定是家长抠门。孩子大大咧咧,家长也好不哪儿去。
一直都是一个信念,做教育,首先的是端正一个态度,那就是老师、学员与家长是一种平等的关系。老师将这多年的时间差所积累起来的知识、阅历差异、人生心得传授给学生,所以老师并非比学生高明,更非比学生高级,只不过占了一点时间优势。数十年后,学生完全有可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各位家长无论社会身份是政府高官也好,大学教授也罢,抑或是企业高管,又或是民工、农民,当踏进学校或者培训中心时,都浓缩成一个“家长”称呼。对待家长,向来我都一视同仁。不会因为某某家长是局长、警官或者是博导,而去刻意巴结。在我的心中,唯一能够看重的就是孩子的教养。唯一能够赢得老师尊重的,也同样是家长的教养。
家庭教育远远要甚于学校教育。不要以为“我交了钱你就义务把我的孩子教好”。教育花的最多的不是钱,而是父母的用心与时间。
曾经一名师大教授跟我抱怨他作为一名家长而被“小”他几级的师大附小老师训斥的一段话,可谓是“话糙理不糙”:不要以为你们是大学老师、政府官员就了不起!我告诉你们,你们孩子有问题,责任就都在你们身上!同样的教学环境,同样的老师,为什么有的学生优秀,有的学生落后?归根结底就是你们做家长的对子女的教育到底重不重视?不要以为你们把孩子送到名校了,就完成使命,包袱就抛给老师了,我告诉你们没门!你们必须给我做到以下几点……从某种意义上讲,幻想将教育的责任推给老师的,基本上都会是教育的失败者。因为教育教育,教为辅,育为本。老师重在教,家长重在育。而且即便老师愿意承担起整个教育的责任,可是离开了家长的配合又能收效多少?也不要以为名师就一定会给孩子带来好的成绩。万世师表的孔子门下弟子三千,可是优秀的不过七十二,真正在历史上流传下名字和事迹的,不过子路,颜回等少数几人;号称教育上的“产婆”的苏格拉底,真正做到了桃李满门,可是有名的,也不过是柏拉图、色诺芬、安提斯泰尼等寥寥数人。
所以各位为人父母的,不要认为自己对于子女就只有“出钱”的责任,而是有“子不教,父之过”的责任。良好的家教,永远是父母赠给子女最好的礼物,除了那一条命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