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观感浅谈

作者: 梓哲物语 | 来源:发表于2017-09-13 23:13 被阅读859次

    道,一说就是错:《天道》观感浅谈之一

    向来以为,国产电视剧喜说教、好熟套,深刻作品不多; 于是,多年里自己所看过的电视连续剧,屈指可数则多是舶来他国的,如《绝望的主妇》、《迷失》、《罗马》、《白宫群英》、《盾牌》、《欲望都市》等等。自以为这些是“深度”作品,聊以自慰自己以深度哲思之人;套用现在一句话“不用勤奋掩盖懒惰的思考”麻醉自己。

    最终还是经不住朋友同事推荐,也由于从事工作缘由,便安心放下杂事,用空闲时间,集中看过《大染坊》《军师司马懿》《商道》《大明王朝1566》《鸡毛飞上天》《康熙王朝》《大汉王朝》《雍正王朝》《白银谷》、《乔家大院》、《冬至》、《大染坊》、《天道》、《浮华背后》、《坐庄》……;累计竟有百余集之多。

    观后体会全然不同以往,刷新了我对国产电视剧已执有的旧念。尤感之《天道》,似有久违一遇的深层触动,心悸已难如昨般平静;思绪积淤于胸,大有不吐不快之意。

    再次刷新了国剧只有张国强和陈道明的狭隘认识,竟然还有王志文。

    前几天一篇《你真看懂《天道》了吗?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文章,在头条上引起大家兴趣讨论,可见此部作品深得人心。

    有兴趣的可以在看看:

    《你真看懂《天道》了吗?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

    面对以爱情为主线,交融着商战、人生、哲理、宗教观的电视剧作,却有感这一吐竟成难言;我知道,自己尚需用时间来沉淀与悟觉。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在去年由于业务关系,辗转抵达《天道》外景拍摄地---山东聊城;也即是剧中所称的“古城”。古城之印象,尽收于 “水”、“古”、“文” 的地域风情中。

    在春之夜,行走在街市,记忆中的熟悉,原是剧中元英与小丹在古城相往的那些桥段。

    东昌湖上的拱桥,古旧的光岳楼,杨氏宅院内的海源阁,四面环绕着的护城河,小丹跳过街舞的大广场,他们俩吃工夫面的小巷口……一一真实示现于眼;我仿佛是以缅怀的心境,追思着他们如天国般荡气的恋情。

    虽言之,他们并不存在于现世中,而我所敬重应是那份不易的情愫,是那纯洁超然的精神高度。

    是夜,细雨绵绵,秋风清凉;齐鲁大地一方偏隅小村的乡舍间,昏黄灯下,我独自翻看着《天道》的原著——长篇小说《遥远的救世主》。

    这原是一部非同寻常的文学作品,书中广泛触及人生、宗教、法律、文化、音乐、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金融股票等命题;所喻言揭示的深层哲理,已远超出自己知识架构下的认识境界。

    所以是,欲想言,便生生的不知从何而言起。

    沿着剧中以及书中的脉络,几日后我回到另一古城---首都北京;这也正是故事情节中,人物命运与事态发展的转折地。也是我读大学和生活工作20多年的城市,有幸看到了这里的巨变!

    悲、喜尽在北京城;大气成篇,叹为观止。

    他人得道悟到而讲出的体验,我仅是个观者;唯有自己觉到悟到,才是真正的得之其道。

    秋风里,我伫立皇城根下的街头,只在用心悟觉。

    自己匆匆看完《天道》,才知了错过;文学原著《遥远的救世主》,多年前已面市。

    究竟是怎样一位作者,有过怎样的人生阅历,写出了“一部可以傲然独尊的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可遇不可求的完美佳作”。

    《啄木鸟》杂志二○○○年第六期第132页介绍:

    作者豆豆,女,一九七○年生人,陕西籍,高中文化程度。其十七岁时因工作关系相识了好友李红英,此人之人生观、价值观及其人格、品德和思维方式,对作者产生了重要影响;一九九○年,李到欧洲定居,仍不断寄给豆豆大量的参考资料,每次回国都给作者讲述一些作者所陌生的社会生活;作者于九五年六月动笔创作长篇小说《背叛》,九七年年八月完稿。

    仅此而已,未见还有人知更多。

    搜寻豆豆的生平资料,如同购买她的书籍,同样的不易。

    隐隐觉出,作者的人生态度,示现着某些深层的佛理。

    大志戏功名。——(《天道》剧台词)。

    《遥远的救世主》很类于西方国家高智力、高智商畅销小说模式;其内却是中国式的文化蕴涵。

    一段超脱凡俗的爱情,一个现代版既合乎国法又依托佛理的商战神话。

    网上链接:

    “豆豆,以她的才华,探部一个有机的、无定形的、陌生的、暧昧的和未曾臻达的世界。

    男女主人公那浓墨重彩的经历以及令人欷歔的爱情故事创造出了一种超然背叛的意志、而这意志是那样的静谧、清明。

    一个作家的品质,在豆豆身上达到了极至,作品主题的睿智和简约,出色地表现出佛学光耀和不蓄意的使人震惊!”

    我个人以为,《遥远的救世主》改编的连续剧《天道》,更有多处胜出于原著的深度。

    评论认为,《天道》剧最大的闪光处,在于给观众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其之视角和高度,是以前任何一部电视剧所不能提供的。

    一位资深人士评价道:

    “很难给这部电视剧归类,痴迷音像的土匪级发烧友、超凡脱俗的天国之恋、杀富济贫的商战神话等传说级人物和离奇的故事,构成了一部很怪的电视剧。这部戏刻画了一个高人,其厚重感和历史感以及思辩意识,都带给观众强有力的冲击,可以说,这部戏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女人看爱情,男人看商战”。

    因而,《天道》又称是商人必看的教科书式电视剧。

    只是,远不仅仅止于这些;在乎你观后的所感所悟。

    以我感觉,如是剧中一句台词——

    人原来可以这样活着,灵魂原来可以这样滋润。

    人生中许多偶然变故,从来不由得自己所掌控;一如我的此行。

    我想起《背叛》一剧留下的思考——人活着的价值究竟是什么?

    曾经看过的影视剧,总使人感觉生命之累;人的一生必是要经历许多的生离死别,更要用尽心力去弥补每一个错误疏忽;行路总不易。

    《天道》中言:当生则生,当死则死。

    该是怎样的人生境界……

    《天道》中言:言语道断一说就错。

    佛经上言,不可说,一说就错。

    我说《天道》,或许一说皆是错。

    扒拉灵魂的人

    ——《天道》观感浅谈之二

    《天道》剧最大的看点,即是王志文扮演的丁元英。

    他是该剧的灵魂,所有情节是围绕他而得以铺展;他还未及出场,芮小丹的朋友肖亚文就给出了定义:

    “是人、是魔都可以,就是不是人。他跟人的思维颠倒了,不是人的思维;柏林有个居士说他是极品混混。

    一旦对他动了那种心思,你就算把地狱之门打开了。以我的智力,我理解不了这种人”。

    可以是魔、是鬼,却不是人的人,丁元英会是怎样的一个人物?

    看问题角度不同,其结果必会有所异。尼采说“更高级的哲人独处着,这并不是因为他想孤独,而是因为在他周围找不到他的同类。”

    ——这是丁元英的好友韩楚风对他的评价。

    剧中有一段“五台山见佛”的情节:

    智玄大师端起茶碗呷了一口,放下,说:“施主身上乃三气居中啊。”
      
    韩楚风不解其意,问:“哪三气?”
      
    智玄大师答道:“三分静气,三分贵气,三分杀气。”
      
    韩楚风闻声心里一颤,没有人能比他更了解丁元英了,这正是丁元英的真实品性。他惊叹大师的观察力,问道:“十分之气,还有一分呢?”
      
    智玄大师说:“还有一气住于身中,游离心外——痞气。”
      
    韩楚风脱口而出一个字:“绝”!

    许是《背叛》留给我过深的印象,在《天道》剧丁元英身上,我仿佛又见着那个诡异、智慧的宋一坤。

    丁元英与宋一坤有太多的神似,我甚至怀疑是宋一坤的再复活,只是他灵魂已获得了救赎。

    在《天道》剧中,丁元英既是一个精于谋算的金融投机者,又是大彻大悟的悲悯之人;他是一个驰骋商场的实用主义者,又是一个与世无争的都市大隐,一如他说:

    “人从根本上要面对两个问题:一、生存,得活下来。二、是要回答生命价值的问题,让心有个安住”。

    他深刻参悟着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熟知人性;他是个不动声色的生活旁观者,亦是义无返顾对爱至情至圣的人。

    “天下之论道到极致,百姓的柴米油盐;人生冷暖论道极致,男人女人的一个情字。”

    他有着超度常人的思维和睿智,仿佛一切的人和事都在他的感知之中;他为人处世与众不同,不按常规出牌,个性极不入世,常令人难以理喻。

    “他永远不会跟你吵架,他的每一个毛孔里都渗透着对世俗文化的居高临下的包容,包容到不屑于跟你讲道理,包容到让你自己觉得低俗、自卑”。

    他是掌握并遵循规律的人,一个得道之人,一个随性重情之人;举重若轻,在常理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人。

    “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

    他的思维和行为,在崇尚金钱与权利的社会里,谓是凤毛麟角,标新立异;他活得明白活得透彻。

    “大爱不爱”一般人做不到,做到的人不一般。

    很少有人真正理解他,因而也极少有人能够和他站在一个高度、一个层面来对话;他是孤独的。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越是头脑简单的人越需要点缀和填充,而头脑复杂的人,则对简洁有着特殊的心理需求”。

    他评价自己是“一个对传统文化极具偏见的人”。

    正应有“偏见”,他才会深刻反思一个人在主流文化中应扮演的角色,悟到保存自我、尊重规律的重要。他以对天道的认识和思辩,以对文化属性的抽身反思,获得了缜密的大智慧。

    “神就是道,道就是规律。规律如来,容不得你思议,按规律办事的人就是神”。

    他在精神方面的超现实,某种程度也决定着在生活中与众的格格不入;他的自我修炼颇似于出家人的修行状,便也应了芮小丹那句话:

    “剃了头发就可以当和尚”。

    就一般而言,孤独者很难被他人所理解,常常也不期许得到他人的理解。

    丁元英无疑是孤独的;孤独到长时间里依靠方便面度日,大隐于市,而不为人知。

    他淡泊名利证到“一切有为法,应作如是观”男人的内心深处,其实渴望着他所需要的情感呼应,一种博大、温润的爱。

    无私、单纯、本真的小丹,给予了他这种爱。

    由丁元英对小丹的感情来看,恰恰是孤独的人,一旦走入真爱,定会强烈、专注到极致。

    他确实将小丹视为了人生知己,至情而至圣:

    “有招有术的感情,招术里边是什么不去论它了。没招没术的感情剩下的就是造物主给的那颗心了。

    小丹回德国探亲,思念驱使他不远万里飞赴特拉维夫,伴她游历圣城耶路撒冷;他戏称是“千里送身”。

    当有人指责他对小丹临别电话的冷漠,质疑他对小丹的情感时,他保持着沉默;他的情感是无须要向任何人解释、证明,他对人性太过了解。

    “情感不需要证明,证明本身就是对情感的亵渎”,这也只有小丹才能理解。

    小丹的以身殉职(书中描写是“自尽”),他伤恸吐了血,他是动了真情的啊!

    豆豆由《背叛》到“五年磨一剑”后的新著,在对宋一坤、丁元英形象塑造上,似乎可以感觉作者对智慧型男人的偏爱。

    而《遥远的救世主》的书名,曾在豆豆的小说《背叛》中已出现过,正是剧中夏英杰第二部作品的书名。

    丁元英是神秘而高深的,是居高临下;自己远不具有与他同在一个层面对话的境界和底蕴。

    丁元英的神秘,或许就是作者崇尚的生存之道——低调却不平凡;这不是浮华世间里作家们都能做到的。

    豆豆不是浮华世间里的作家。

    也许只有这样的作者,才会写出这般深邃的作品。

    “这个年代,执着于出人头地并不难,难的恰恰是不执着于出人头地”。

    对于丁元英,肖亚文有过一席话:

    “认识这个人就是开了一扇窗户,就能看到不一样的东西,听到不一样的声音,能让你思考,觉悟,这已经够了”。

    由《遥远的救世主》到《天道》,丁元英似如一个真实的存在,弗远亦弗近,咀嚼不尽。

    一如饮食,想吃什么,便是体内缺少了什么。

    在丁元英这个虚拟的智慧化身前,唯一的感觉,是自己知识的贫血;而知识正是真智慧得以产生的根基。

    于是,贪婪的消化着每一个章节,每一段如涅槃一般充满玄机和智慧的语言。

    然而,更大范畴里的自身不足,深感自愧;如大爱之心,如人格魅力,如悲天悯人,如自我修炼,如灵魂归宿感……

    “你不知道你,所以你是你,如果你知道了你,你就不是你了。”

    无论你情愿与否,观《天道》,你必会是——

    “觉悟天道,名开天眼”。

    于不知觉中,便被丁元英“扒拉了灵魂”。

    天国的女儿(上)

    ——《天道》观感浅谈之三

    《天道》中有两段话,我记忆深刻。
      
    肖亚文说——

    相思有多苦,古今的诗词都说尽了。你是女人,有女人的天性,一旦陷进去就很难自拔。丁元英这种人对女人没有意义,是女人就有贪嗔痴,没有贪嗔痴的女人是天国的女人。

    芮小丹说——

    那么,参禅悟道至天人合一的那种境界,就是天国。道法自然,不具美丑善恶的属性,有美丑善恶分别的是人,不是天。天国之女是觉悟到天国境界的女人,是没有人的贪嗔痴的女人。天国之恋,是唯有觉悟到天国境界的人才可能演绎出的爱情。

    长时间里,我溺入在光影声色的镜头中,试图寻觅一个女子的形象,一个是以人性的最本真,展示生命热情和灵魂的女子。

    那女子应是人淡如菊,似水灵动,周身散发出用心才能嗅觉到的香气。

    记忆中曾有。

    那是看过《画魂》,潘玉良留在我脑中的;每每想起,思绪总不由己踏上碎石小径,轻拂心中的漆门。

    她拥有过爱,却为之手中的画笔,舍弃了善心的男人;只因着绘画超越了他们的情感。

    爱与自我间,决择何其难。

    潘玉良毅然舍弃了情感,连同舍弃那个爱恨嗔欲的城邦,舍弃那不能给人以灵魂自由的国度;也舍弃自己所有的过去。

    她独独没舍弃的,是自己的天赋,她终是成就了自我。

    多么美好又凄绝的女子。当应是天国的女儿。

    原是姹紫嫣红花开,恰这般,付与了月下遗情绵绵;引领后人猜度不绝——她的情,归在何处?

    而我看《天道》中的芮小丹,亦是这般的女子。

    从情感角度去看,《天道》讲述了一个没有贪嗔痴的爱情故事,是一出悲情剧。

    情节开始,是芮小丹执行任务牺牲的场景;其后以芮小丹的人称,追忆起她与丁元英相识的幕幕。

    倒叙式的手法,颇有先锋文学的特点;觉着与美国热播影视剧《绝望主妇》,有几分的相像。

    也曾看过日本影片《在世界中心呼唤爱》;伊始,女主角就已去世,之后是男友的漫漫回忆,情感叙述;张力十足。

    看《天道》,有类同的感觉;如果理解了芮小丹对元英的爱之深切,其悲剧意味便就越加之浓重。

    剧中女主角芮小丹,是一个为内心率真而活的人;活得朴素、淡雅、自然。

    亦如潘玉良,芮小丹是自我的。

    一个年轻貌美、天资聪颖的女子,偶尔与丁元英的不期而遇后,引出一段天国般的恋情,闪光出人性的璀璨;其短暂的生命行迹,迫使我体会了,何谓人生极致的美丽与灿然一现。

    丁元英评价芮小丹为人:随缘惜缘不攀缘。

    她处世波澜不惊,待人淡定从容;再了不起的人物,她也只是一句话:“这和咱们有关系吗”;她的内心,人从没有高低贵贱之区分。

    她到北京找韩楚风了解丁元英情况,面对高规格接待所表现出的傲气和尖锐,与面对冯世杰的巴结而坦然直说,都令人肃然以敬。

    她尊重人性,哪怕对待罪犯王明阳,她也强调人的尊严与灵魂归宿;一语“天国在你心中”,以发自内心的理解和尊重去引导。

    如果说,丁元英闻道的男人,一心想跳出五行外;那么芮小丹便是得道的女人,自觉自在。

    无论丁元英多么不合常理的行为和深澳难懂的论调,小丹都会从容去看待、倾听、慢慢去体会,从不惊乍,即使当时不明白,她也会经过思考、觉悟达到理解。

    简单的生活方式和观念,使她能以自己内心愿望选择学业和事业,追求自己所爱;自性本来、率性而为、不昧因果。

    成为刑警的那一天,她就清楚知道,死亡是随刻伴随着;而她却坦然自若地过着每一天,看淡了生死。

    她有着超然的觉悟境界,当生则生,当死则死;一个人连生死都能够超越,还有什么不能放下?

    她勤于思考,在丁元英的感染和引导下,更懂得觉与悟,更易领会天道之道与所谓的文化属性,升华着自己的思想,达到了人生的大彻悟。

    物质世间里,我们已被世俗束缚得过深,面对着这样一个简单而本真,闪耀着自性容光的女子(形象),惟有释出自己的羡慕与敬重。

    天国的女儿(中)

    ——《天道》观感浅谈之四

    为男人,为女子,人生总躲不开一个情字。

    芮小丹与丁元英情感的缘起,原是丁元英那台四十万元极品发烧音响,那一曲天籁之声——《天国的女儿》。

    小丹被那纯净到一尘不染,震撼到灵魂深处的声音激荡着,她一遍遍地问自己:是心灵的感应还是灵魂在寻找寄托?

    由忽视存在到没有好感到用心关注,进而到深深吸引,芮小丹喜欢上了丁元英。

    是音乐,两个有自不同成长经历,而又有着相同文化属性的人走在了一起;于是天国之恋、神话礼物、杀富济贫的商业实践、不昧生死的红颜自性、文化属性与命运因果不虚的证明……一个个注定要发生的事件发生了,一个个被传统和习俗默守的观念颠覆了。

    两人之间的绝世之恋,却仿佛是造物主不经意的一次玩笑,嫣可知是劫是缘。

    对于他们来说,有一种感觉是实实在在的——幸福。

    芮小丹对跟好友肖亚文说过:

    一个人如果值得你去爱,就放手去爱;如果不值得,那么相处的过程就是一个鉴别的过程,即便是以后转身了,也不会觉得遗憾。

    她追求自己所爱,率性而为,不昧因果。如她所说:“爱与驾御没有关系”,“拿得住的不用拿、拿不住的不能拿,拿什么,爱就是了,管什么天堂和地狱”。此时一席言语,也算是惊雷。

    《天道》第六集中有一个片段:

    丁元英面对着一个一丝不挂似玉一样女人的身体,在椅子上缓缓站起,把丢在地上的睡衣捡起来轻轻的披在芮小丹的身上,道出了一句话:

    你让我用灵魂而不是文字去理解女人的圣洁。

    丁元英的情感被唤醒,他珍爱小丹,视其为美玉;面对小丹他说过:“你是一块玉,但我不是匠”,“接受你就接受了一种高度,我没有这个自信。”

    对于这份感情,她却没有奢望过天长地久,只是珍惜所以能拥有的每一天:“我们不是平行的两条线,是交叉而过,但是,这于我已经够了”。

    此等洒脱,芸芸世间里,能有几个女子,可企及。

    她向丁元英提出要个“神话”的礼物,为此,丁元英感慨地说她:“聪明如你的女人不多,奢华如你的人不多”。

    她尊重生命与爱情,她喜欢的是有大智慧、大胸怀、心有大爱的男人;正如她对丁元英说过:

    你的思辨是站在你所能把握的条件上来判断我的前途,但那是你的而不是我的;如果我不是我自己的而是你的,那就不是我爱你了,而是你爱你自己,那就没有爱了。

    他们爱得纯真,似是纤尘不染,如是剧中的台词:

    当爱情需要用天长地久来证明时,这段情感也就到了尽头。所以,爱不需要证明,不用旁人来理解,双方体会到就好。

    古人云:得一知己,夫复何求?

    人生在世,有过这般的知己,夫复何求!

    甚为遗憾的是,因无法成行以色列,《天道》放弃原著作中丁元英远飞赴特拉维夫,与小丹同游圣城一节的拍摄。

    那是两人探讨宗教与人性的精彩章节,也是他们爱的高潮片断;是小丹深深感受到被爱着的幸福时刻。

    在三大宗教圣地耶路撒冷,目睹战乱带给人们的惊恐和悲凉,他们谈论着救主与自我拯救、命运的因果不虚。

    在哭墙前,小丹告诉元英,“存在和永恒”没有什么分别,她都能坦然接受。

    在那个雨天,她险些牺牲在罪犯的枪下,之后的害怕,不是为死,是因怕再也见不到丁元英;而在最后已预料到生命危险的时刻,她第一个想到的是要跟丁元英告别,是告别而绝非那个雨天的害怕,因为她心中已有爱,已无所畏惧,生命的长短已不再重要。

    芮小丹临死前心里黯然自语:“乖,我以后不能再疼你了,自己去找吃的吧” 如此平实的话语,催人泪下,长久浮现在我脑中,挥之难去。

    得知小丹牺牲的消息,丁元英缓缓走入卧室,拿起她牵着警犬的照片,深深痛感道:

    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来去自如,丫头,你不简单呀!

    一句来去自如,看似平常,依我看来,应是人生的极高境界;她才真正是天国的女儿。

    虽然她已死,但我相信她涅磐了,凤凰涅磐。

    丁元英在边缘思索,企图清静无为;小丹的坦然赴死,触击了他灵魂深处,那所谓居高临下的包容。小丹已抢先一步入基督的窄门——她才是真正的明白人。

    她不怕失去他,因为是与丁元英的缘起为她打开了窄门,小丹所达到的,是丁元英一直希望而没有达到的高度。

    芮小丹不是为情而亡,丁元英却生生要为情而活;丁元英又着意播放了那一曲小丹喜欢的《天国的女儿》,那一刻,音乐是撕心裂肺般的;作者正是以这样一种凄美的方式,很很的诠释了天国的女儿……

    芮小丹是作者“天国之女”的寄托,她的自杀,是完美的终结、是人生满足的绽放。

    记得芮小丹对丁元英过说:

    到时候,我就躺在你怀里,听音乐,听你给我讲天国,讲地狱,我就这样悄悄地死在你怀里,我的坟前开满了细碎的勿忘我,在微风的清晨,你穿过蜿蜒的小路而来,手里拿着一枝花,在我坟前默默伫立着,我就永远或在你心里了。

    天国的女儿(下)

    ——《天道》观感浅谈之五

    原著《遥远的救世主》有这样一段文字描写——

    “每个人都明白芮小丹的(吞枪)自杀避免了一切后续事情的发生,没有事迹、没有病房、没有慰问,她的死使她不会成为任何人的负担,甚至不会让别人为此支付一滴赞美的笔墨。

    人们在猜想:芮小丹在向自己心脏开枪的那一刻心里是怎么想的,是对生活失去信心的绝望和懦弱,还是续写她悲壮的英雄梦?”

    我以为,小丹的安然赴死,当是唯美主义的升华。

    对于丁元英而言“她留给他的是永生的魂和永恒的美,是关于“作为价值”与“人生价值”更深刻、更本质的思考”。

    这般的爱,不需要语言,太单薄;痛,不需要眼泪,血,浸在人眼。

    对于小丹的死,丁元英悲伤得没有言语,他是动了真情伤恸得吐血。我想,也只有丁元英才知道,她缘何要吞枪,她本是可以活下来的。

    除了元英,没人能懂她——即便亲身父亲定也不能;丁元英为之吐血便是真正懂得,也就此注定,他将从此远遁古城而去……

    天妒良缘,真爱终难圆;爱之人,爱之初,其实已决定了痛之切。

    就这样,几乎可称之为偶然的一次遭遇,决定了一出男女主人公的悲情归宿。我在这部满纸睿智的小说文字间,找到了一句——仅仅是芮小丹一句关于破碎的预言:

    我不禁问,他是个什么人呢?让我忍不住去疼他。26年积蓄的能量在这一刻为他化作千万柔情。我知道他要走,所以我珍惜和他在一起的每分每秒。

    有时,我们穷尽自己的一生,不就是为着寻找这种感觉吗?

    曾饰演《中国式离婚》中娟子一角,有称是“中国式梦中情人”的当红女星左小青,出演《天道》中女主角芮小丹。

    对于芮小丹的自尽,以常人思维,我亦能理解,亦不能理解。

    带着疑问,我浏览了左小青的博客《青青的世界》;细读了她写下的《天道》拍摄日记——

    “今天拍了一场我牺牲的戏。记忆中,我的很多角色都要经历死亡。比如《大汉悲歌》里的辛追,比如《一针见血》里的樊丹,比如《卧薪尝胆》里的雅鱼,比如现在这个戏,《天道》里的芮小丹。每一个女子都有不同的传奇,不同的命运,不同的爱情与人生,但是无一例外,都死了,大多是自杀。难道真的是自古红颜多薄命?

    说实话第一次看到剧本的时候,有点不能理解她为什么选择了死亡。直到真正开始了演出,开始进入了这个角色,开始理解到芮小丹的骄傲与顽强,干练与坚决,宽容与豁达,直到今天化妆把我的妆定的面目全非,血肉模糊,我终于明白,这样一个漂亮而睿智的姑娘为什么选择了死亡”。

    于是我豁然开解了。

    她决绝地选择自杀,是因为她太爱丁元英了,永远是想给他最美好的,连自己身体也不例外。

    再美妙的爱情,再遗世独立的人格,再高深的智慧,都需要皮囊包裹;

    以残缺的肢体来面对丁元英,是小丹无法容忍的;唯有死去,她才是真正的芮小丹。这个结局,不可逆转,谁也无法成为芮小丹的救主。唯有死亡。

    无怪乎丁元英曾对芮小丹感叹过:

    金银珠宝,不足以点缀你这样的女人。

    芮小丹曾问丁元英:“你怎么看女人?”

    丁元英说:“女人是形式逻辑的典范,是辨证逻辑的障碍,我无意摧残女人,也不想被女人摧残”。

    芮小丹说:“女人就这么难养吗?”

    丁元英回答说:“红颜知己自古有之,这还得看男人是不是一杯好酒,自古又有几个男人能把自己酿到淡而又淡的名贵;这不是为之而为可为的事,能混就混吧”。

    芮小丹最后说了一句:“你让一个女人体验到了被征服的快感”。

    柏拉图说过:

    这是一个残缺不全的世界,而每个人都是从天堂被扔到这个世界上来的,所以如果哪一天,你遇到一个人,他的美好能够让你唤起天堂的回忆,这就是爱了。

    看完《天道》我又重读了《遥远的救世主》,合上书页的那一刻,我似乎领会到柏翁这席话的深意。

    只是,超越凡尘的天国之恋,我们常人注定是无以企及。

    《遥远的救世主》……

    其实世上本就没有救主,谁也无法成为谁的救主。

    有的,只是“一生一灭一枯一荣”;一些因缘,一些注定。

    我们生活中,不缺少发现丁元英,缺少的正是芮小丹这般的人。

    五祖传六祖衣钵时说了四句话: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超脱有情才能脱离因果而悟空。

    《天道》剧中爱情的结局,是芮小丹自我解脱的离去,泪落墓词;死隔离了她与丁元英,但他们的爱却已永恒。

    爱,在心里,才能永远;天国的爱是永恒的爱。

    他们最终的相会,应是在天国,那是灵魂的归处。

    超越凡尘的恋情
    ——《天道》观感浅谈之六

    《天道》中男女主人公觉悟与智慧的非凡、特别,注定将会摩擦出一场非常之情。

    古来绝世的情爱,关乎到生死,而得以永恒。

    丁元英与芮小丹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一个从属于主流角色——职业刑警,一个原为国际私募基金操盘代理;年龄有十几岁的相差,人生目标原本也大有不同;唯一形式上的共同点,便是都有曾在德国生活的经历。

    芮小丹为从警之愿,放弃定居法兰克福,选择留在古城;丁元英图清静无为,隐居来到了古城;看似本无相干,志趣大为有别的俩人,却在“道法自然”的同一感悟下,走到一起,在古城上演了一出精彩、浪漫、传奇的绝世之恋。

    冥冥中的命运安排,如此不着思议。

    虽与世无争,终日孑孓一人低调独往,丁元英拔萃的音乐修养,与不经意下的才华展露,渐渐摄入芮小丹的视线;他居高临下的包容、睿智的思辩,都令她心生好奇而敬重。

    情感的起端,是由芮小丹主动追求开始的;她真挚与善良,率性与执着,对生命的敬畏和爱,触动了“骨子里害怕女人”的丁元英;她的出现,不仅使丁元英的生活有了色彩,更让他见识到小丹自性本来的可贵。

    相同的海外生活背景,对人性与宗教的觉悟,令他们彼此接受而相爱;他们爱得深沉,爱得超凡脱俗,更爱得奢华——以生命代价为圆满。

    小丹随性豁达、积极向上的生活,并用心领悟着、印证着丁元英有关文化属性与命运因果不虚的言论;她自实践中修为,反而使自认是思索者的丁元英,得以彻悟而感慨不已。

    “此生得你红颜知己足矣!”丁元英言出了肺腑之声。

    他们一起讨论佛学,谈论文化,随相爱日深,他们对话的层次愈接近,也更为心领神会。

    丁元英去五台山参佛前,对芮小丹表达自己对保存品性的执拗,小丹没有像寻常女人那样听了觉得不适,而是心有默契地予以理解;小丹问丁元英“你对我开始厌烦了吗”时,丁元英回应道:“命题错误,答即有错”。

    小丹曾问过元英:五年后我老了,你还会爱我吗?

    元英则答:五年后,不管我爱不爱你,你都会老,这两者有关系吗?

    彼此间的尊重与默契,令观者由生出羡慕和感叹;羡的是他们妙领心知的自然,叹的是生命知己的难遇难求。

    芮小丹在一次外出途中,碰到四名被公安部门通辑的夺命逃犯;她虽孤身一人,却没有选择避险。

    她作出本能的第一反应,是拨通丁元英的电话:

    “元英吗……听着,别打断我。我在陕北风沙滩区的一条返回县城的土路上,不管怎么巧了,总之是碰见了通缉犯黄福海,他是古城三起武装抢劫银行案的首犯,还有3个没看清楚,他们正在路边给吉普车换轮胎。这儿离秦谷县城只有15公里,开车20分钟就到”。

    以常人思维,我们定以为丁元英会提醒小丹境况危急,应请求支援,不可一人贸然行事;或是叮嘱她……

    然而,丁元英却拿着电话里沉默了,一个字也没说;他清楚的知道,当一个人看破生死的时候,一切言语都是多余。这沉默中的几秒钟,便是她与小丹的最后时光。

    元英的竟自无言,对小丹来说,正是升腾于心的尊重与最为珍贵的理解;元英在生命关口所给予她的,常人永远无法做到。

    小丹以看似平常口吻与元英的最后通话,意在道别,从容淡定了无悲意;无疑传达出这样的信息——不管将会如何,我已是无憾无悔。

    小丹死前回想起元英拿着一箱方便面的情景, 也许就是那一刻让她爱上他,深深的。

    元英则永远的失去了小丹。

    佛家有云:若能一切随他去,便是世间自在人;小丹当是面对生死来去自在的人啊。

    事后丁元英独自沉入在伤悼的痛苦中,并遭人误解,他没有向任何人做出解释;他依然沉默着,“他对芮小丹的感情还需要别人的理解吗?需要理解即是对这种感情的亵渎”,只要小丹的心理解到了,对他而言已是足够。

    小丹生命的结束,将她个人、将他们的爱情、以至将整部剧情都推波到高潮;元英最后仅只向亚文说了句“因为她是警察”。

    如此,恰恰造就了他们唯美无比的恋情。

    原著作《遥远的救世主》中,小丹独自一人和四个持枪匪徒搏斗,援兵到来之时,因伤重毁容而开枪自尽;电视剧回避了自杀的情节,应是迎合大多数观众的审美心理;原为尊者讳,无须去非议。

    综观全剧,那以道法、以人性、以自尊、以自身价值的体现、以高尚生活品质为最终目标的解读,便就不难理解小丹的吞枪行为,以及元英的沉默无语。

    生死之间,小丹一直是以达观从容,支配着情感与生活,从而把握了自己对幸福的诠释,也春风化雨般的改变了丁元英;他们相知、理解、精神感应,渐而升华为生命的悲壮,令人扼腕痛惜,唏嘘不已。

    一位哲人说“真正的爱情只能发生在两个有个性的人之间”。

    看《天道》的原著文字,喜欢细读元英与小丹面面相处的那些章节;在小丹家,在工夫面馆,在夜色中的王庙村,在古城广场,在火锅店,在法兰克福,在耶路撒冷……;已然是两个聪明的智者与精神高处上的知己、挚友,于平常中碰撞出的思想火花,甚是精彩闪闪;掩卷叫好后,却使自己陷落在深深的思索中。

    其中的情爱,更让人许久牵念在心,难以安然的放下;丁元英说“造物主给的那颗心”,“只要是需要证明的感情即有错”,匝地有声,久久回旋在我脑。

    羡慕之下,便可理解小丹那“存在与永恒都能接受”的坦然;欣赏小丹在爱之初就没企望过永远,她知道元英和她不是同类,他们不会有天长地久的;折服于小丹“爱与驾御没有关系”“拿得住的不用拿、拿不住的不能拿,拿什么,爱就是了”的洒脱。

    “男女主人公那浓墨重彩的经历以及令人欷歔的爱情故事,创造出了一种超然背叛的意志,而这意志是那样的静谧、清明”。

    他们的情爱当是无与伦比,是真正意义上的爱情,超越了时空和凡尘。

    人间有情是大爱,自性本来,不昧生死。

    《天道》中,小丹曾对她母亲说:

    爱和驾驭没有逻辑关系,除非人格商品化,否则没有吃亏占便宜的概念,本来么,做男人就要去承担男人的东西,做女人就要承担做女人的东西,您不想承受就可以不承受了?

    这等觉悟,竟是言自于二十八岁女子的口中;做个聪明人容易,做个有智慧的人确很难。

    智慧决定着一个人的精神层次。

    反观现实中生活,那般豁达的恋情,我们可以理解,却无以做到。

    我们已习惯于追求实际的爱、有责任的爱、占有的爱、有婚姻的爱、能够天长地久的爱。

    没有回归到人性的本真,是不能言及是纯粹的爱。

    我们总企望通过情爱,达到自己的所求,即便是婚姻、即便是一生一世的相守、即便是忍声吞气的责任坚持、即便……

    超越凡尘恋情的可贵,不在乎或生或死的永恒,而在之于见性明心的刻骨;爱情也需要悟性,自觉即是佛。

    在《天道》中,我们不仅仅只为着欣赏;否则,就如剧中一句禅语,是“着相了“。

    音乐亦有道

    ——《天道》观感浅谈之七

    迄今,除少数地方台播放过《天道》,该剧却始终未列入央视播出计划;自必有其因。

    种种解读皆有;依我理解,无非为——曲高和寡,安能老少咸宜之雅俗共赏;CCTV毕竟是面向广众的媒体。

    那日我在网上注意到一帖,称已将《天道》看过十二遍,仍还滋滋有味,乐在其中;自此后,我便就很留意。数月过去,言是看过三、五遍的有之;十二遍当是一个特别的记录。

    看《天道》,即具有欣赏品位上的时髦,却也是心累的事;看似简简单单,竟会生出些许料想不及,劳神费力。

    之一,《天道》如同其原著《遥远的救世主》,市场长久脱销,正版一片难求;惟可填补愿望,是以网上下载或购买压缩碟替代。

    我一好友初看了网络版,又买下盗版压缩碟重放,终是不甚了了;借看吾收藏的高清正版片,不出三集已呼过瘾。我知其原因,有一点,当是与我本文要谈及的片中音乐有关。

    之二,《天道》原著作者豆豆之生平,资料寥寥亦也无从查寻,竟成网上一谜;过去依赖“百度”成习惯,今才知其不过如此。尝试“人肉搜索”,除陡添信息辨别的累,依是无果。

    豆豆何等之人,高智而低调,大隐于市间,无声无息;是否在以身悟证《天道》中那句词——大志戏功名。

    之三,《天道》中主打音乐《天国的女儿》,经典到无人可言清它的原作出处;网上竟有一说是国人的作品,我看不然,那歌者的声线,不是亚裔人能达到的。

    然《天国的女儿》CD版(非MP3格式)唱片,同样是一碟难求;《天道》播出后,由香港星制作事务所与香港华圣唱片公司,共同制作、出版了剧中全部音乐,也名《天国的女儿》,即成珍物。其时间,海口仅有一家音像店有售,二日便就告罄;我淘到一张,算是所幸。

    《天国的女儿》还有一个段玫梅演绎的国内版,比较听后,即知水准之高下。

    我言及的几方面,正是用心看《天道》的人,必会去在意的,感受不同而已。

    看《天道》很心累,不累也就看不出味;看不出味,就失了看下去的热情;自以为是。

    《天道》以音乐艺术为主线贯穿,以经济变革为背景铺垫,以凄美爱情作人性修饰,最终融入在“天道”的哲学理念中。

    道亦有道,《天道》中的音乐,自也有其道。

    《天道》中的音乐概念,包括有——音乐、唱片、音响、发烧友、音响公司、北京音响展;是剧情的重要元素。片中男女主角的非凡情爱,也缘起那一曲天籁之声——《天国的女儿》。

    男主角丁元英,当是一位“土匪”级的音响发烧友,四十万元极品音响与大量进口原版CD唱片藏品,是他在古城临时居处的主要家当。

    其人既有大智慧又有平常心,乃即入世又出世的智者;他自称“本是后山人,偶坐前堂客”。

    缘于特别之故(不细说),他隐居古城,名下虽有巨额资产,却暂时冻结不得动用;资助朋友之妻,又用去了他备好二年生活费的大部分;过着简朴而与众不同的生活。

    即便最为窘迫的日子,寒冬腊月房内无暖气,只以方便面充饥,却依然悠闲泡着功夫茶,吸着“555”烟听音乐;生活的颇为“境界”。

    极为困顿之下,他又不得不出售收藏的唱片,以支撑日常生活;此时,他无意间一句话,引得芮小丹好奇;她走入他的居室,走近了他的生活,竟发现了不同的人性世界。

    原著《遥远的救世主》是这样描写的——

    丁元英用遥控器选好指定的曲子,开始播放。
      
    一个纯净到一尘不染的女声仿佛从天国里倾泻而下,仿佛是一双上帝的眼睛怜悯地注视着人类。

    一声,只一声,芮小丹骤然有一种灵魂之门被撞开的颤栗,犹如心灵被偷了去,只剩一副骨架在轻轻的飘着……轻轻的飘着,又感觉自己像一个失重的物体被一种神秘的引力带到了没有现在、没有未来的时空。这是一种什么声音啊,时而像露珠的呢喃,时而像岩浆的涌动,时而让人幻入远古的星空倾听天女的咒语,时而让人在潮水般恢弘的气势里感受生命的悲壮和雄性的本色,向往豪迈人生……

    芮小丹被震撼了,心里在惊叹:这是一种什么声音啊!太美了!太让人陶醉了!人原来还可以这样活!灵魂原来还可以这样滋润!
      
    一曲过后,丁元英关小了音量。
      
    芮小丹意犹未尽地说:“太好了。这是什么曲子?我可以借走听听吗?”
      
    丁元英答道:“可以。这是《天国的女儿》。”

    当真正以心灵去欣赏音乐,感悟音乐,便自然发现,音乐那净化人心灵力量的存在。

    然而,音乐与音乐是不同的。

    小丹首次在丁元英家见识了令人“失重”的音乐,便生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力量;被那种纯净、震撼到人的灵魂深处的声音激荡着,她一遍遍地问自己:是心灵的感应还是灵魂在寻找寄托?

    音乐为内心纯净的她,洞开了另外一片更高远的天空;她与丁元英由层次悬殊的音响发烧友,逐渐而成为爱情挚友,直将她带入美好的情感世界。

    他们因音乐而恩爱,因音乐而更为觉悟。

    为亲聆体验“失重音乐”的感受,我在多套音响上作了比较;PC机有源音响自是不提,而单级晶体管功放推出的效果,有感穿透力有余柔和细腻不足,音色稍欠。

    在家中,我以前、后级电子管功放推动,只那“一声,只一声”的重放音,那声音就像瀑布雾气一般流淌,犹如来自天国;哀怨声中,仿佛在倾诉天堂的悲伤;瞬间,周身的全部感觉,已被音乐牢牢吸入,失了自我……

    曾以为,忧伤近于有悲痛的感觉,程度不同罢了。听《天国的女儿》终才明白,真正的忧伤,却是一种淡淡而深蕴的情绪,它完全脱离了具体的情节和环境,只在你的意识感知里;如果世间真有优雅一说,那么这首曲子所表现出的,则是优雅的忧伤。

    在这种忧伤中,人沉寂下来,不作他想。

    《天国的女儿》是专辑《the daughter of the heaven 》(译为:天国的女儿)完整版中第一首;英文原名“Daughter in the paradise”,即译“来自天国的女儿。”

    剧中丁元英的极品音响,采用的是DENSEN(丹麦王子) B200/300前后级,搭配MBL1611、MBL1612解码转盘。

    《天国的女儿》是一首以普通音响,难以重现的天籁;介质不同的音响,重放出的感觉会有大的差别。

    据资料介绍,《天道》在拍摄过程中,剧组租用了当时最好的音响设备,价值高达190万元。“剧中设备是16个接线柱,6台机器推”,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说:“也许现在看来不那么高端了,但是在当时,绝对是最顶尖的。”

    于是觉悟了一个简单的道理: 好的音乐须要有好的设备来支持(重放),而好的音响设备,不是人人都可具备。

    丁元英在剧中有过一席话——

    当一个人决定购买一套音响的时候,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就是一种标志了,首先标志着生存能力,其次标志着生活品位。毕竟,这是文化消费而不是生存的必须。

    音响(HiFi)断不是生存的必须,是人生达到某个状态,标志性的消费水准,与精神品位有关。

    于许多人而言,可能一生都未想过去拥有,或是欲求之而不得;也可能随着生命推进,到下一个状态时有新的变化,或是延续,或是摒弃;这能体现出一个人对生活的态度,生命的态度,精神上的要求。

    如此之道,虽早明了于心,今日方才条理清晰——得益于《天道》。

    剧中,丁元英对三位小提琴大师,演奏萨拉萨蒂的《流浪者之歌》的评价,堪是片中的华彩——

    冯世杰:这张唱片可真好。

    丁元英:还可以吧。

    冯世杰:还可以?那就是不怎么可以了?这唱片是你的,这曲子和演奏可不是你的。穆特是卡拉扬的得意弟子,你知道不知道?你说,这唱片哪儿不好?是萨拉萨蒂的曲子写得不好,还是穆特的小提琴拉的不好?好不好你今天得说清楚了,你要说不清楚就走,别怪我瞧不起你。

    丁元英:你说咱俩谁成心?

    冯世杰:你有理说理呀。

    丁元英:我个人认为,穆特的流浪者之歌,还不足以冠一个“好”字。

    冯世杰:为什么?

    丁元英:你看啊,同样一首曲子,我们以穆特和弗雷德里曼的小提琴来做比较,穆特诠释的是悲伤、悲凉、悲戚,弗雷德里曼他诠释的是悲愤、悲壮、悲怆,不一样。穆特她多了一些宫廷贵妇的哀怨,少了一些吉普赛人流浪不屈的精神。海飞兹当然无疑是一个小提琴演奏家,但是就这首曲子来说,我觉得他的诠释也不一定是最高境界。可能是因为他注意技巧上的严谨,反而染上了一丝匠气,少了一点儿虔诚。所以就三个人演奏的同一首曲子来比较,我觉得穆特是心到手不到,海飞兹是手到心不到,只有弗雷德里曼那是手到心到。

    冯世杰:你刚才说穆特是缺了点儿东西,可怎么又说她是心到手没到呢?

    丁元英:心是什么?心是愿望,神是境界。那是文化、阅历和天赋的融会。我们当然应该相信穆特太想演奏好了,但是她的性格底色是上帝给她涂上去的,只要她不能超越上帝,那她这个性格底色的脂粉气就抹不去。穆特的手是一双女人的手。

    冯世杰:服,真服啊。我一定把这几个版本都买来,好好听听。
    ……

    笔者我听萨拉萨蒂《流浪者之歌》,已有二十余年的光景,听下过无数版本;对“美女小提琴家”穆特以及海飞兹、弗雷德里曼技艺,有如此深的艺术比较,当令我自叹感悟之浅薄。

    这也正是《天道》的高上之处,由不得你骄傲;不仅仅在音乐方面。

    许是感悟不同,我个人窃以为,这三人中,穆特的演奏最为感人耐听;海飞滋技巧纯熟掩过内涵;弗雷里曼演绎具鲜明的个人风格,少些细腻和深度,粗犷豪放嫌余。

    萨拉萨蒂《流浪者之歌》,我始终在听,只是偏爱那有过伟大爱情的安妮—索菲‘’穆特的演奏。

    DENSEN(丹麦王子)前后级

    为兑现承诺送给小丹的特殊“扶贫礼物”,丁元英在音响市场导演出一场惊心动魄的商战神话,成功打造了一个有知名度的音响产品品牌。

    刘冰的死,林雨峰的死,是这场商业智慧角力中,最为悲剧的被淘汰者。

    欧阳雪曾对刘冰说:

    “都说音乐熏陶人。你听了那么多音乐,就熏陶成这样。看来这音乐,你听不听都没多大关系。”

    此一席平常话,似在提醒,对于音乐,不要片面追求音响效果而忽略了音乐的本质,不要为音乐而音乐,忽视了精神品质的重建。

    此以为是道也。

    《天道》之道(上)
    ——《天道》观感浅谈之九

    电视剧《天道》之原著——《遥远的救世主》,是融合释道两家文化,具一定知识深度的文学作品。

    如是剧中台词言——“一个人的觉解程度,直接决定影响到一个人理解通晓事理的能力”;对这部小说及改编为《天道》的理解,便因人而异,见仁见智;争论声已然四起。

    我看《天道》,总觉多处的改动,殊胜于描摹原著;也曾言及他人,先剧后书的为好。

    就其名而论,“救世主”取自西方哲学,“道”则为中国哲学的范畴;电视剧易名《天道》,直白了作者的创作立意,与文化取向。

    西方哲学重理性,中国哲学偏伦理。

    宗教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哲学。(陈彩虹语)

    许多人看《天道》,仿似踏入雾海,迷茫一片,始难解其之所云。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剧中触及厚重的中华文化,与那诸多东西方宗教命题;着实考验观赏者的知识底蕴。

    论及本土文化,便就不可绕开其中之精髓——儒、道、佛(释)文化。

    简言之,中华子民是泛神论的民族,于此便决定了它对各种文化兼容并蓄,而博大精深,流长渊远;尤受儒、道、释三家传统思想影响最为之甚。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道、释为中心,以法、墨、农、名、兵、纵横、阴阳为副线,所形成的一个多元文化体系。

    儒家的中庸、道家的无为及释家的出世思想,已成为华夏文明的牢固的根基与精神沃土。

    纵观青史,历代帝王皆提倡“以儒治世、以道治身、以佛治心”的主张,为治邦韬略。

    儒家的“天”、道家的“道”、释家的“无”,深刻影响民族性格的形成。

    仅以生活中饮茶为例——

    儒家从茶性平和、高洁,引伸出茶道、和为贵的哲学命题,把饮茶和修身养性结合起来。

    释家提出茶禅一味,将饮茶与修禅悟道融之为一体。
    道家重视茶的怡情养性功能,认为饮茶能轻身换骨,进而追求精神的永恒。

    儒、道、释的始祖,正是孔子、老子与释迦牟尼。

    人,是文明思想的载体。

    依我所见,《天道》其中之男女主角,是典型 “神”化了的艺术形象,不代表真正意义上的大多数。

    丁元英应是“道”的化身。

    道家文化,主张个人修为且讲求出世为用;因其脱俗而渐渐呈弱化,成为少数人进行性命双修的文化。

    就“道”而言,道家崇尚自然,遵循规律,守静致柔。

    肖亚文评论过丁元英,“认识这个人就是开了一扇窗户,就能看到不一样的东西,听到不一样的声音,能让你思考,觉悟,这已经够了”。

    他以一言一行,诠释着心中的“道”;一如他接到芮小丹最后电话后的默然。

    电话中小丹暗示了对生命的诀然而弃,丁元英任之而无语;他明白,当一个人看破生死,一切的言语都是多余;这就是“道”,是自然规律的必然。

    丁元英的思想、学识是过人的,他以心与心的理解来承受与小丹的生离死别,已见他对人生的思考,对生命的感悟,远非常人所能及。

    丁元英以身实践着的“道”,亦许就是作者心目中的“道”。

    老子有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持读《道德经》十余年,年年感悟有不同;今日看《天道》,已觉其中“道”之乾坤,可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万法因缘生,亦由因缘灭;世上一切事物,皆是因缘合和而成。这便是禅宗思想。

    释家,即是禅宗;佛教的分支,归于佛教。

    佛教以次第而分,从精深处说,是得道天成的道法,道法如来不可思议,即非文化;从浅义处论,是导人向善的教义,善恶本有人相、我相、众生相,即是文化。

    释家是外来文化,传入中国融入老庄思想,汲取《易经》精要发展而成,已为众多人精神中不可或缺。

    释家禅定参悟,求觉悟,证涅磐;认为世间一切皆为泡影,看破方可得正果。

    《天道》中,女主人公芮小丹,当是“释”的化身;“自性自在,不昧因果”,“自性本来,无需知道。这是根性的范畴,不是根器、智慧”。

    其知性自觉,更在觉他——觉丁元英。

    芮小丹从初遇丁元英到最终吞枪自杀,便是一个“觉”悟的过程;当她看破人间泡影,就有了顺理成章的涅磐而去。

    当来则来,当去则去,生死如是,本无分别。
     
    存在即是慈悲,永恒即为解脱;小丹或生或死,由禅家看来,并无分别。
     
    正如智玄大师为丁元英题改的那句词:

    一生一灭一枯荣,皆由因缘注定。

    然,何谓“天道”之道?

    “天道”是中国哲学术语,原指日月星辰等天体运行现象和过程。

    唯心主义认为天体运行是神的意志的体现,如《书汤浩》:“天道福善祸淫,降灾与夏”;唯物主义则提出天体运行是不体现任何意志的自然现象,如王充《论衡遣告》:“夫天道,自然也,无为”。唯物与唯心的结合就是二元论。

    《老子》有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道便是法则,道是规律。

    《圣经约翰福音》上说: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

    佛讲一门深入,道讲清净自然,基督讲善恶有报;基督最了解人类,是基础;佛最了解宇宙,是升华后的更高境界。

    “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这句出自丁元英口的话,将基督教、道教、佛教统统摄于其中,是他思想与理智精华的归纳。

    即如丁元英所说:

    “所谓的神奇,其实很平常,只是常人不理解,就认为是神奇了”;“掌握了道的人,就是神”。

    道便是觉悟,是境界,道是禅,是相对的真理;只有觉到悟道你才能做到。

    道,可意会则不可言尽。

    《天道》之道(下)
    ——《天道》观感浅谈之十

    人生最有意义之处,在于不断“觉到悟到”,进而 “觉悟天道”,使自己逐渐成为一个“明白人”。

    觉到悟到而悟天道,仅就此而言,丁元英是个明白人;然与芮小丹相比,他的行为意境,却有所不及之。

    芮小丹朴素率真,活的自性自在,不昧因果,“想到了就做,该拿的拿,该放的放,自性作为不昧因果”。

    而丁元英“想活个明白”,参禅悟道,“没完没了,越想活个明白就越不明白,一直参到了死胡同里出不来……”,所以“还在思索的圈子里晃悠”。

    他终是感慨自己离芮小丹的境界,“还差着几个位格”;“接受你就接受了一种高度,我没有这个自信”“;丁元英这个明白人,是“觉到悟到”了差别。

    对“道”的认识,芮小丹似不如丁元英来得明白,但她依着觉性而得悟;这个过程是别人无可替代的,只能是自我重新建构。正如芮小丹自己所言:

    “只要不是我觉到、悟到的,你给不了我,给了我也拿不住,叶晓明他们就是例子。只有我自己觉到、悟到的,我才有可能做到,我能做到的才是我的”。

    “爱就爱了”,在北京见韩楚风,她展现出人格独立之美,竟让老道的韩楚风也说“是我不上道”。

    她终是比丁元英更为明白的明白人啊。

    通观全剧,对道法的探究和诠释,弥漫贯穿于内;人的价值何从体现,人究竟为什么活着,道德观念,情爱观念,生死观念,在这里,有着不同的演绎。

    《老子》中有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人应该尊严地活着;便是《天道》推崇的道德观。

    无论是从芮小丹的牺牲,还是林雨峰、刘冰的终结,都是有力的佐证。

    剧中,丁元英抚摸小丹的照片,说了那句:“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来去自如,丫头,不简单哪”。

    由此可感知,小丹悟道至深,连元英也不及;元英且能为爱呕血,是一种境界;而小丹竟能来去自如,却是大觉大悟,证得涅磐。她当是“得道”之人,而非“知道”之辈。

    其实,悟“道”不易,遵从于“道”,却更为之难。

    小丹明白知了,她不可能永远拥有丁元英,能疼他时便用心的疼;与命犯遭遇,令她失去双脚和容颜,继续活着将失去尊严;于是,她心中默念着:“乖,以后再也不能疼你了,自己找吃的去吧”,诀然永辞,固留完美。

    我以为,原著书中以 “小丹自杀”为结局,更为之深刻;更能扬示小丹是“得道”而来去自如;虽于深爱的人而言,这种人间的爱,结果过于残酷。

    这不是灯蛾扑火般的悲壮,芮小丹爱情观正是她的“自在”、“自如”观。

    宗教的高端是窄门,人类至高至上的情感,又何尝不是。

    道法自然,随性最真。

    “一个作家的品质,在豆豆身上达到了极至,作品主题的睿智和简约,出色地表现出佛学光耀和不蓄意的使人震惊!”(网上链接)

    肖亚文说过,是女人就有贪嗔痴,没有贪嗔痴的女人是天国的女人。

    芮小丹是不贪“贪嗔痴”的女子,却分明是贪了“自在”的女子;虽已出类拔萃,却仍是红尘中人。

    幸而有这一丝贪恋,她才是可爱的女人。

    于是,我记起了一段人佛对话——

    我问佛:世间为何有那么多遗憾?

    佛曰:这是一个婆娑世,婆娑既遗憾,没有遗憾,给你再多幸福也不会体会快乐。
     
    我问佛:如何让我的心不再感到孤单?

    佛曰:每一颗心生来就是孤单而残缺的,多数带着这种残缺度过一生,只因与能使它圆满的另一半相遇时,不是疏忽错过,就是已失去了拥有它的资格。
     
    我问佛:如果遇到了可以爱的人,却又怕不能把握该怎么办?

    佛曰:留人间多少爱,迎浮世千重变和有情人,做快乐事,别问是劫是缘。
     
    我问佛:如何才能如你般睿智?

    佛曰: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我也曾如你般天真,佛门中说一个人悟道有三阶段:“勘破、放下、自在”。

    《天道》,当是瑕不掩瑜的精品。

    看《天道》总有不甚明了之处,有感皆为知识贫血所致;而能用时用心去解,便是自我求觉证悟的过程;一部影视剧能让许多人如此着意,实不常见。

    “人在这世界上一直在寻找什么,什么是心灵的归宿,什么才可以让心安宁”。

    人生有来去,世事有无常;觉悟终究是人的索求,主动也好,被动也罢;多少人用尽己一生,只为着能开悟。

    “修为成佛,在求;悟为明性,在知”。

    我看《天道》,谈说《天道》,去觉去悟意在明白。

    看似平常之《天道》,却令我沉湎而徘徊许久,不忍移目,不舍罢笔;原不想赘言过长,竟也有了匆匆中的多个章节;浅而论及“道”,心知是经不起细细考究的。

    道可道,仅为我个人之见。

    白日里奔忙于生计,文字多是夜深后挤兑的,自知得其的不易。

    此时间,偶然收悉到一条自藏地高原的短信,仅其中一句“彻夜无眠”,竟令我怦然心紧;久违了,我一生里的一个句号,画上它,便就心安了。

    今夜无眠,许多的夜亦也无眠;倾心所致。时空中,我想像着那些感动的细节,如同昨日重现。

    天下有情人不得其所归,又何止丁元英与芮小丹,多情总被深情伤;一生里,几人明白几人痴。

    悟道己为先,终究须成空,只追忆。

    “其远无外,其近无内”;救世主,太遥远了……

    于是,即想就此敲上句号,结束我在《天道》中的心程;虽然PC机里,尚存有多篇待润色的续后腹稿,留与自斟吧。

    道可道,非常道;终难言尽。

    悟一个禅境,入一个淡定,得一个从容。

    自如自在,便好。

    闲说看《天道》(上)
    ——《天道》观感浅谈之十一

    翻看《天道》剧原著——《遥远的救世主》,有感是既兴奋又心累的阅读工程;书内所包罗的知识广度与深刻意含,常令吾折页掩卷而思,总不能流畅的掠过。

    这番体会,竟如读阿西莫夫《基地》一般的用力费神。

    《基地》是科幻小说,涉入领域极为之广,包括物理学、数学、天文学、生物学、地球科学、历史学、人工智能学等等,各领域间差异甚大,仍是达到相当的学问深度;阿西莫夫一人写出的书,却要不同专业一群人来翻译。

    《基地》里的心理史学,一个是宗教,一个是科学,不同的途径叙述着同一个真理;阿西莫夫是以心理学解释着历史的变迁;《遥远的救世主》的篇章架构,与之多有相似。

    有人在网上留言,称年龄未达三十岁,不宜深读《遥远的救世主》,电视剧《天道》看看便即可。

    我也亦以为,真正明白《天道》之道,需要有人生的阅历;自是需要对国情,人性的透彻感知。

    其次,便是有知识为铺垫。所言之知识,当是知识结构与知识深度;只具其一,是不足的。

    《天道》已广泛触及政治、人生、宗教、法律、文学、音乐、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旅游学、金融股票等学科的集合,喻言揭示出深层的哲意,已非简单而论的文化涵概。

    余秋雨先生感叹过,我们对天体、外太空或就某个物质而言,已经研究得很深很深,但对人类精神领域的研究却远远不及它们。
    我写《天道》之观感,兴来一时,却在心内沉淀、反刍许久;为保鲜我始初的感觉,我仅看过《天道》一遍,又细读了原著《遥远的救世主》;解构两种不同载体的艺术表达,更觉出它独特的感染力。

    真正恒下起笔之念,是我人在聊城。

    山东聊城,是《天道》剧的外景地;这里,曾走出过孔繁森。

    此前,我仅是在《水浒》、《金瓶梅》的文字里,以及介绍古建筑的书丛中,得知聊城的名;感觉似乎真的好遥远。

    能让我牵挂这座古城,却因是一本小说,一部电视剧;以及我迢迢千里,自海之南北上山东,于寒风细雨中,感受到的那些记忆。

    我已然分不清,是聊城成全了《天道》,抑或是《天道》成全了聊城。
    在彼地,书(剧)中人物的经历,与我个人的人生运程,宿命般纠缠一起,生生知觉着世间的秋凉。

    这凉意,启发了我对《遥远的救世主》的解读——

    一世人生,惟自己才是自己的救世主。

    借用芮小丹的话说,如果我的能力只能让我穷困潦倒,那穷困潦倒就是我的价值。

    《遥远的救世主》是豆豆,“五年磨一剑”,推出的第二本书。

    提及到作者,于我的内心,总希望本就出自男人手笔。

    而为女人,必是经受过很大的磨历,才能提炼出《遥远的救世主》居高处的智慧;这并不是说对男人而言,与生便俱来这等境界,只是为男人的一生一世,饱经苦难似已是天经地义。

    事实上,任何作品内含的智慧,皆非自天性而落下,也非男女不同而不同;知识便是智慧的根基。

    了知豆豆为女人,更令我看高作品一等。
     
    而“遥远的救世主”之名,已在其前一本小说——《背叛》中出现,本是剧中夏英杰第二部作品的用名;从芮小丹身上,亦可以看到夏英杰的影子。

    两智慧型男主角,宋一坤和丁元英,仅从抽象意义上论,二人是同类的,应是作者个人理想化理念的化身,或称是其的代言者。

    对比两部作品,便可看出豆豆经年里的探索历程。

    “背叛”时期,聚焦是落在人类生存的狼性本能与人性良知的冲突上;进入到“救世主”时期,关注点已转变到人类情感与金钱欲望的纠葛里,引出中国社会“文化属性”的大概念,带有鲜明的时代痕迹。

    于是,解读《遥远的救世主》,应具有广度的系统知识,了知历史。

    闲说看《天道》(下)

    ——《天道》观感浅谈之十二

    有多人问及该如何去读懂《遥远的救世主》,看明白《天道》。

    当是极难回复的问题,我做不了老师。

    我也仅看过一遍《天道》,不是不想,只因确实抽不得空闲;虽然,为浅尝桥段摘引原文,《遥远的救世主》须常常翻起。

    读《遥远的救世主》,看《天道》,亦是学习更新知识的过程;遇之当是难求。

    以中国文人惯常德性与文字淫巧,我念及“丁元英”之名,很自然联想出谐音——“定原因”。

    是否作者写作的意图,便是要将现实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定下原因——社会属性问题。

    自这个角度而论,我以为以下几本书,对理解《天道》,当会有所帮助。

    《沧浪之水》 (作者:阎真)——

    屈原《渔父》中有一段:“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这原是屈原被放逐后,与渔父的对话;渔父劝他“与世推移”,不要“深思高举”,自找苦吃。在渔父看来,处世不必过于清高;屈原则表示宁可投江而死,也不使清白之身蒙上世俗尘埃。

    两种绝然不同的处世哲学,自然也是两个不可相提而并论的人生。

    与《遥远的救世主》相比较,小说《沧浪之水》,表现出更为尖锐的生存本能和良心本性的冲突,十分生动描摹出体制内的人世生态。而《背叛》中的宋一坤,下海前曾就在体制内谋生计。

    “沧浪之水”在杯里是清水,在杯外则是浊酒;也许,现实是残酷的。于我们的内心,还是要保有一丝理想,一缕浪漫,否则便会活得太累,丢失了人生的意义。

    《野蛮生长》 (作者:冯仑)——

    地产界思想家、万通集团董事长冯仑,自言是:资本家的工作岗位,无产阶级的社会理想,流氓无产阶级的生活习气,士大夫的精神享受;喜欢坐小车,看小报,听小曲;崇尚学先进,傍大款,走正道。

    张五常(国际知名经济学家,新制度经济学和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在《凭阑集》中说过,经济学的本质是解释人的行为。

    冯仑的《野蛮生长》,好似啄木鸟的嘴,生生在大树上凿出一个小洞,让我们有机会看到中国这棵大树的一个年轮;野蛮生长二十年,一个文明的新阶级也诞生了。

    由此书,可以管窥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商界的成长生态。

    《资本论》——

    这是一本众人似知又不甚知之的大部头巨著;书名,虽已耳熟生茧,却又有几人是真正通读过全卷。

    如果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是从正面歌颂了资本的力量,是资本积累和发展的宣言书;马克思的《资本论》,则从反面揭露资本的负面性,资本的恶;而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一书,又告诉我们,财富(资本)就是一种竞争力。

    由《国富论》,可以理解中国正在发展着的市场经济;由《资本论》又可看到社会的不公;自《世界是平的》,更可得知中国所处的全球化环境。

    有人说,“豆豆的书里隐含着马克思和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的气质”;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而“规律”,正是宋一坤和丁元英经常挂在口边的一个词。

    读《资本论》、《国富论》、《世界是平的》,于想深入理解豆豆作品的人,是一道很难迈进,却是不得不迈进的“窄门”。

    《佛陀的智慧》 (作者:陈兵)——

    中西古圣哲中,佛陀谓是影响最为深广者。

    佛陀思想传承三千年,经漫长历史而亘古常新,至今仍被数亿人信仰,为众文化精英所关注,证其主题学说的永恒性,已具超越时域的内涵。

    从现代文化角度看,佛陀的言教,文句虽显古朴,但其内蕴的智慧,仍旧熠熠生辉,具有应时契机的宝贵价值,提供给现代人很多深刻的启示。

    《佛陀的智慧》是内行人所写佛学入门书籍,通俗易领会;解读《天道》,宗教是绕不开的话题。

    不在乎你能否以接受,正如丁元英一言:

    当有人笑话耶稣是傻子的时候,其实谁都不傻;仅仅是两种价值观不兼容。

    便是觉悟。

    《谋事在人》 (作者:王志纲) ——

    马克麦高梅说过,任何高层次复杂的竞争,几乎都是脑力的竞争,我们可以称之为“商业心灵的竞争”。

    拿破仑也曾言,统治世界的是想像力。

    作者是与王力同时代的策划大师,广东“碧桂圆神话”,是其当年轰动南国的成功战例。我读此书,已过去十年。

    其人为“方法论”迷,大学时代曾啃读了七遍《资本论》,从此称己找到一把观察社会的“解剖刀”;这与宋一坤何其的相似,而在丁元英身上也现有类同的思想痕迹。

    正因是在豆豆的书中,隐含着马克思和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的气质,若想对豆豆的作品有更深的理解,便要沿着这条思路走得更为远些;以本书对马克思理论的精解与运用,读后必有感获。

    书中有许多精辟絮语,如是对《天道》剧情的注释,我仅选摘一、二:

    好项目不是找来的,而是策划出来的;

    我的生存压力并不大,金钱只是顺带的结果。

    中国文字的妙处:找钱、挣钱、赚钱,3个相似的字眼,却反映了人们不同的谋生、谋事方式和境界。

    对之,我很信然。

    《变化(1990年-2002年中国实录)》 (作者:凌志军)——

    鲁迅先生说,造化又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所以我阅读,寻找历史。

    凌志军的书,是了解当代中国不可错过的窗口。

    《变化》,详尽地记录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直至二十一世纪初这十多年里中国社会的变化,有风雷激荡的大事件,也有柴米油盐的小细节。而这十多年,恰恰是豆豆小说所脱离不开的时代背景。

    中国改革已经走过30年历程,改革的前景依然充满不确定性;在社会制度变革中,短期内起关键作用,是政治领袖的个人选择;长期内起决定性作用,却是大众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中国改革与发展的命运,取决于我们相信什么,不相信什么。

    这是读凌志军的书,给我的启示。

    “道”之下的人物命运(一)

    ——《天道》观感浅谈之十三

    中国古代哲学范畴,字面含义是天的运动变化规律;故于人们对天的解释不同,对天道的理解也就不尽相同。

    古代哲学家大都认为,天道与人道一致,天道为本,天人互不干预。

    天道是与人道对称的概念,《天道》亦也是人性之道。

    那晚,看李银河在博客中说,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人从不思考这些问题,没有精神追求,踏踏实实的过日子;另一类人,就是老要找什么东西,给自己寻找理由,继续有意义的活下去,也就是目标,好像总得有个目标,我们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不然,就如同困惑的苍蝇,胡乱振翅,找不到方向。

    人生的意义,有心理学家定义为精神追求,灵魂归宿。

    其实,每个人的一生,就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复杂的,只是人性。

    看《遥远的救世主》与观赏《天道》,总有清冷彻骨之感味,那“居高临下的包容”,仿佛是对解读者的惜爱与怜悯。

    “人在这世界上一直在寻找什么,什么是心灵的归宿,什么才可以让心安宁”。

    作者那未曾言出的意含,只觉如是张爱玲、亦舒笔下,既有对红尘的迷恋,却处处难以抑制地流露着,对世俗的鄙视,以至格格不入。

    《天道》给出的许多启示,解答着人生中的困惑。

    我以为,二十四集电视剧《天道》,可归结为三个主题——文化属性、绝世爱情、人性净化;所谓“杀富济贫”的商战神话,充其量是为三个主题的展开,搭起的演示平台。

    而“文化属性”便是贯穿至尾的灵魂;亦也是我尚未去触碰的话题,或许以后会沉淀出相关文字。

    作者豆豆在其《遥远的救世主》中,始创“文化属性”的概念,“任何一种命运,归根结底都是文化属性的产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如果说性格可决定人生之路,依作者的观念,文化属性决定的就是一群人、一个实体、一个国家的未来。改编后的《天道》,以活脱脱的人物命运,将这一主题,渲示的动人心魄,淋漓见血。

    人生价值、人性归属与人伦理念的取向,决定着一个人的处世行为与最终的归途。

    刘冰,一个贪字妄送了性命,却不知是所以为;林雨峰,一个嗔字竟被憋至寻死了结,;芮小丹,痴于情率真而为,自性自在走向天国;丁元英,睿智孤独,反思传统文化;韩楚风大气实在、肖亚文聪明干练、欧阳雪得体务实、冯世杰善良忠厚叶晓明精明谨慎;他们处各自的位置,演绎出不一样的人生。

    乃是,文化决定视野,性格影响命运。

    《天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诠释与拷问,折射在剧中不同人物身上,竟有了生死有别的命运结局,很耐寻味。

    “即扒拉铜板,又扒拉灵魂的人”——丁元英。

    曾辟专题《扒拉灵魂的人》写过丁元英;墨迹尚未风干,心下已生出疑惑,谓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者?

    巴菲特说过一段话:我不是喜欢钱,我只是喜欢看着它增长。如果有人告知我,这是丁元英说的,我不存疑。

    他,扒拉过金钱,狂揽股市2亿金,在事业颠峰与大隐于市间,自如自在活着的人;操控私募金元与独处品茶听古典曲,视之是同等平常的人;将车送了亲戚备以生计用钱借予朋友,靠变卖唱碟藏品换取方便面活着,却依然在精神高处,扒拉着他人灵魂的人。

    刘索拉出过一本散文集,名为《你活着因为你有同类》;而丁元英却没有。

    着文化思维致上而居高临下,骨子里生就的优越与自许,使他得“道”而超凡,远离着芸芸的人丛。

    “更高级的哲人独处着...”;是一说。

    “是人、是魔都可以,就是不是人”;又是一说。

    “三分静气,三分贵气,三分杀气,一分痞气”;亦是禅师的一说。

    “我无意摧残女人,也不想被女人摧残”,“对传统文化极具偏见的人”;是丁元英自我如是之说。

    遭杀富而愤愤的林雨峰找上门,用枪指着他问:你不怕死么?丁元英只淡言:生老病死,我都怕;其后,怜悯对林雨峰说,难道怕了就不会生老病死了么。

    即是平常心,又是胸有成竹的看破,道法自然,如来。

    “如来”即从如实之道而来、开示真理的人,通常是佛的自称;由丁元英口中言出,便也觉着,他并不孤独。

    没有佛学的底蕴,便就活不出哲意的人生。

    丁元英是一种境界,睿智而淡然;不具作者赋予的他的智慧深度,则难以企及达至平等的理解,便就看得模糊,如同我。

    其实,观世间人事纷扰,全在于心态因应;只有放空,才能容物,只有放下,才能省悟。

    天地自然是如此,人亦也如此。

    丁元英所以为众人推崇、研磨着,并不为“在他周围找不到他的同类”;且是他那样的智慧人生,我们追寻不来,却也从不轻言放弃。

    片末那句“大哥又要挨骂了”,竟显浓浓的悲意。

    直所谓“做大恶之人,行大善之事”。

    “道”之下的人物命运(二)
    ——《天道》观感浅谈之十四

    “天国的女儿”——芮小丹。

    我写《天道》观感,于芮小丹着墨最多,也最为用时用力;久久已去,仍似如未走出她那奢华爱情与奢华生命用尽,所构筑出的情绪感伤。

    生活中,常随别人的故事而情动,自己的悲喜却独有己自知;是为物喜,且为己悲——难为明白人啊。

    老子曰,“朝入道,晚可死”;小丹毅然赴死,绚丽而沉重,令观者惋惜且解析不止。

    欲知其何以选择死,当明白她活着竟为了什么。

    所谓之,不知生,焉知死。

    《天道》片头伊始,便就带出了沉重;炸裂声中,是小丹的第一句独白,“27岁的那个夏天,我死了……”;而这已逝去的人的告白,贯穿于全剧。

    由丁元英到小丹家中吃饭,芮小丹以“履行程序”之举,令丁元英叹服,“你让我用灵魂,而不是用文字去理解女人的圣洁,你这样做是基于一种对应的人格,谢谢你能这样评价我”。

    在芮小丹面前,丁元英分明看到了更为觉悟的人。

    “你的生存状态不是病态,用佛教的话说是自性,无所挂碍,是自在,自在是什么,就是解脱。参来参去,我不如你”。

    王明阳那粒“臭弹”,打破了丁元英与小丹间的顾忌,两个“高级的哲人”,走在了一起。

    情节使我相信,丁元英是真正爱芮小丹的,承诺送与她一个难得的礼物;即使那礼物改变了一个市场,冲击到一个观念,葬送去几条生命,也断送了几人的前程;更令一个村的平民,祛除蒙昧无知,参与到残酷的求生竞争。

    王庙村“扶贫”神话,是她与丁元英相知而互赏的一曲合乐,虽然,“杀富富不去,救贫贫不离”。

    与通辑犯黄福海狭路相遇,小丹第一时间是用电话告知元英;她是带着坦然和满足走向天国的。

    加缪说过,严肃的哲学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

    她选择了什么,便就承担着什么;不仅仅“因为她是警察”。

    择路于自尽,成就自性自在的绝美;不是我们凡人可以觉悟的境界。丁元英的评价,是恰如其分的——“当生则生,当死则死”。

    人说生命无价,可事实上生命是有价的。

    生命的价值不以存世时间长短而论,应是以质量与尊严来衡量;小丹决绝赴死,当是保全自己生命的品质,成就一个永远的完美;这是旁人无可替代她的抉择;所以,丁元英无言。

    她追求生命的至美,看得比生命本身更为的重要;在丁元英怀中,她甚至将可能不期遇的死,描述的如诗般美丽而浪漫。

    明白小丹为自性自在而活,活的执着;便能理解她去得坦然自在。

    淡极始知花更艳。

    当她生命划上句号之时,她的天性和人生的宿命,也就划上了等号。

    有人惋惜芮小丹的死去,竟也怨,是作者的着意安排。

    看不破的红尘,悟不透的人生,意觉不到的人性;怎可去解释,那天才诗人海子的卧轨,又是谁作出的安排?

    于生于世,每一个人,皆负有不同的过往使命;一切因果,皆有定数。

    生是过客,去是归人 。

    “道”之下的人物命运(三)
    ——《天道》观感浅谈之十五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韩楚风。

    韩楚风的出现,是丁元英智慧形象的延伸。

    《天道》中,韩楚风是事业和生活的成功者,谓是大气、实在;春风得意之下,总谦和而温温儒雅,风度倜傥更重情重义。

    有他的存在,丁元英不再是貌似孤独而居;彼此间一次次深层对话,仿如二个哲人在高处的应合。

    他称“元英是个明白人”,他何尝不为明白人;他与丁元英共谋而不同,悟“道”却不出世。

    剧中几处桥段的对白,如五台山见佛,与丁元英一纸论修行向得道高僧讨真经;缘起“杀富济贫”的主题,同丁元英谈及“得救之道”、京城临别长夜把酒话苍生……,皆是丁元英与韩楚风思想碰撞的精华。

    如果说,小丹是丁元英的红颜知己;那么,韩楚风应是丁元英的精神知己。

    韩楚风深谐在商言商之道,懂得巧用丁元英智慧,在私募基金股息收益与正天集团职位谋取上,得其利而藏其锋;着显他务实的人生觉悟与价值观念。

    如果言,丁元英是游弋于尘世中的孔明,那么韩楚风定是识英雄、惜英雄的刘备。

    在《天道》中,他所成功诠释的,是与丁元英挚诚的友谊;仅称是朋友,已不足为贵了。

    当林雨峰心怀敌意登门造访,隐而不露语锋下,韩楚风笑迎来者——

    林雨峰坐下说:“想必韩先生知道我的来意。”

    韩楚风说:“林先生是音响界的知名人物,元英是我朋友,你们那场官司又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林先生来应该是跟元英有关系的事。”

    林雨峰说:“我想去古城跟丁先生当面谈谈,把这些不愉快的事做个了结,但是我不知道丁先生在古城的地址。”

    韩楚风说:“你稍等。”然后从办公桌上拿了张信笺把丁元英的电话号码和详细地址写下来交给林雨峰。

    林雨峰接过信笺看了看,问道:“为什么告诉我?”

    韩楚风说:“林先生是有身份的人,这是我对林先生起码的尊重。如果你觉得我不会告诉你,你就不来了。”

    林雨峰心里突然感觉到很不是滋味,他想到韩楚风可能会把丁元英的地址告诉他,但是韩楚风对他至少会有敌意的防范,没想到韩楚风这么直爽,心想:他们到底是不是朋友?如果是,韩楚风就一点不考虑丁元英的安全吗?于是问道:“你不担心吗?”

    韩楚风淡淡一笑说:“我不告诉你,你就找不到他了吗?我告不告诉你都不影响我对这位朋友负责,除非我不存在了。”

    林雨峰顿时有一种被人俯视的刺痛感,也对韩楚风产生了几分敬意。他嘴角隐隐流露出一丝复杂的微笑,说:“你可以打电话通知丁先生,我这就去古城找他。”

    韩楚风说:“元英是明白人,应该知道你早晚要去找他说道说道。我要通知他,无非是让他有个应对,这对你对他都不尊重,还是让这事保持它本来的面目比较好。”

    林雨峰心里一震,收起信笺站起来说:“那我就告辞了,谢谢你。”

    可谓,丁元英得韩楚风一友,当足矣。

    看《天道》,于不同人物性情与命运中,总令自己思考,应以什么方式活着;也总在有意无意间,设立起可资参考的人生基准。

    然而,成之为丁元英,是精神智慧的境界;成就为韩楚风,却需游刃有余的为人之道,更为不易。

    古人云,识时务者为俊杰。

    “道”之下的人物命运(四)
    ——《天道》观感浅谈之十六

    “只有矛,没有盾”——林雨峰。

    《天道》中,林雨峰说过一句,“人,原来可以是被憋死的”;竟是他最终宿命的谶语。

    “只有矛,没有盾”的强势,自然担纲HIFI音响界领军;这不仅仅是属于乐圣公司,更是极度自信的林雨峰,所业创的从商传奇。

    有时,自信与自负,只是个度的区分;说事业如日中天的林雨峰,刚愎自用,并不为过。

    《天道》中,丁元英践约送小丹一个神话礼物,选取霸主乐圣公司,作了 “杀富济贫”化缘的靶标;策划的全部细节,却是丁元英在偏僻的古城,于陋室中独自构想成形,足不出户却一步步“逼”出胜算的和局,如是棋盘博弈,令人折服。

    俗语说,光脚不怕穿鞋的;只因仅有矛而无盾防,林雨峰哪经得起贫困村民的合理冲撞呢;林雨峰设计反谋不成,更欲将“格律诗”一棒子打死,竟全然不知,一切已在丁元英的计划中,至终连自己也没了退路。

    说完全无路可退,是不然;偏就林雨峰如周瑜的脾气,与丁元英交手后,扔下那句“你让我看不起你”,便在去往鸡公山的路上,驾车坠岩,以偶然车祸结束了性命;存留下一点虽败犹荣的尊严。

    林雨峰天性自信,是有胆有谋之士;惟惜其心胸狭隘,经不起失败,落得一招不慎,满盘皆输,死在自己的矛上;只悲叹:“为什么是我”。

    虚荣和自私的性格属性,决定了他的结局。

    现代社会,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什么? 是智慧;而决定其高下的,是能力和根性。

    丁元英尽管天才般地导演了“杀富济贫”的商战,却清醒知道,自己没有救贫的能力,并不能最终令农民们摆脱贫困;这正是这个人物智慧本质的所在。

    无疑,林雨峰是整部作品中的牺牲品,但他的牺牲绝非无原无因;能力支撑他目空一切的强势,天生的根性却注定了最终的结果。

    先贤早有注解,“强梁者不得其死,好胜者必遇其敌”。

    他个性张狂,只在乎手中的矛,永远都是进攻。面对丁元英的不屑,叫嚣着“你亲手毁了一个响当当的民族音响品牌”,仿佛他已肩民族正义的大旗;他一口气卖给格律诗1000套配件,小伎俩的俗用,本质却是商人的卑劣嘴脸。

    人的气量是天性的,周瑜如此,西楚霸王项羽更是如此。

    当林雨峰以轻佻、蔑视的口吻言出,“这个丁先生,他还当真了”;其时,败形已露。

    古人云,恃于艺者死于艺;即是说,“淹死的都是会游泳的”。

    丁元英说过:想要干好事,记住两句话:别把自己太当人,别把别人太不当人了;谁能多口气,谁就是最大的赢家。

    林雨峰是个聪明人,却搞不懂这简单的唯物史观,便也就永远不明白,自己是怎样被看似软弱无能的农民们击败;他不服气,拿着枪找丁元英,两人一碰撞,丁元英说:“杀富富不去,救贫贫不离”;道理已讲得明明白白,林雨峰还是没听懂,用他自己的话说“这就是你最不地道的地方,什么你都知道了,你却什么都做了”;却至死不敢让人知是自杀。

    人啊,原来真是可以被憋死的。

    我写《天道》观感,原不想有如此篇幅;时间沉淀下,却总生出些感悟,总有言说不止的题由。

    或许,世上本就没有“神话”;在《天道》这场所谓“神话”里,不曾见着神奇的招数,每一件具体的事,皆是普通人为之的普通事;想象中本该“轰轰烈烈”,看起来不可思议的一场“神话”,演义得却是这般平常、平淡。

    《天道》对人之灵魂与生存欲的全新诠释,竟让我久不能静然;现实的残酷、人心的渴求和对财富失“道”的掠取,无不是在嘲讽着世人的愚痴和贪婪。

    悟道求真,也许注定是一生的事。

    “道”,有天道,有人道,也有道中之道。道,遵循的是规律,无规矩不成方圆;“道”,亦为人之理性生存法则。

    有道则明,无道则无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天道》观感浅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fcrs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