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被孔子定位为儒家的最高境界,是几乎无法达到的境界。中,不偏不倚为中;庸,平常。中庸,即恰到好处,无过和不及。今天的人们知道,中庸,其实是一种临界状态。就像在高速公路上行使,如果你想让车子保持在道路的正中央,只能是经过一番努力之后,偶尔一瞬间达到了,然后开始偏向一边。如果用最精确的方法测量的话,车子是几乎不可能完全做到“不偏不倚,恰到中央”的。这是孔子给出的一种状态描述,那么这种不多不少、不偏不倚的那个临界状态是什么呢?就是性,就是道,即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以孔子为代表的古圣先贤们,认为世界有天道存在,就是世界运转的规律,而且发自内心的敬畏天道。所以,中庸,其实是指恰如其分的按照天道行事,不多一分,也不少一分。怎么找到天道?
唯有,至诚。“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我的理解是,极度的真诚,就可以充分施展人的天性了,就可以充分释放物的天性了。用今天的说法做个类比吧。当一个人进入心流状态时,他的创造力才可以达到极致,他的潜能才可以真正的释放。进入心流状态,需要极度的诚意。换句话说,就是只有当人们进入到真正忘我的至诚状态时,就可以本源性的达到中庸状态。当然,这里有个过程。孔子70岁的时候“从心所欲不逾矩”,即做事可以随心所欲了,同时又不超过任何限制,即符合各种道的约定。《大学》里面强调的诚意正心,也是同理,它们是修身的心法。儒家特别强调“诚”。我的理解是,他们认为,世界本来真诚,如果人们也足够真诚,就可以与世界相通了。至诚,就可以接近道了。怎么修炼“至诚”呢?怎么修炼对自己真诚,对这个世界真诚呢?答案是,慎独。
慎独,就是指君子在修身的时候,特别需要注意独处的时候。当没有人注意的时候,当只有自己的时候,还能否坚守道义呢?这个时候,其实特别需要守住道义,因为“头上三尺有神明”,因为天人合一,因为人与自然是相通的。“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最终,怎么做到“中庸”呢?除了修炼慎独,修炼至诚以外,我认为就是需要格物、致知了,即通过持续的学习、精进,搞清楚各种道理。(详见《大学》及我的《《大学》心得》)
儒学,是入世的学问,是洒扫应对的学问,是活出来的学问。与有缘人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