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是最高的德行,为什么民众却缺乏它――中庸心得(三)
第三章心得体会:
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民众缺乏它很久了。”孔子为什么这样说呢?中庸虽然是平常之理,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但是对于平常人把握中庸这个度还是很有难度的。甚至贤者也把握不好中庸这个度。一般的人觉得自己的能力达不到,对自己一味地放松,不愿严格要求自己,不愿掌握一个恰当的度,他不愿意修炼自己的德性,对待人或事不能采用中正平和的态度,偏私,偏激。或任由自己的脾气爆发,这样的人就不可能达到中庸。最近,曾看到一则新闻:一个六岁的女孩子,因为与他的父亲发生了争吵,被他的父亲活活打死了。这是一个很极端的例子。这说明这个父亲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任由自己的坏脾气爆发,不去修炼自己的德行,不控制自己的情绪,更不知道中庸为何物。因为不能掌控自己的情绪,不懂得中庸的道理,更不会拥有中庸之道,因而伤害了别人,同时也害了自己。这样的人或事还有很多,我们不能不引以为戒,我们也应该明白学习中庸之道是多么的必要,拥有中庸之道对我们的人生走向辉煌是多么的重要。
人本来就有把握好度的一面,为什么有些人反而丢掉了这个度,这个中庸之道呢?除了这些人不能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之外,这与当时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尤其是自身生长的环境也是有很大关系的。孔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末期,是诸侯争霸称雄的时代,人们以强者为傲,而不以仁者为重,这样的社会就很容易让一些人使强耍横,另一些人一味地低眉顺眼,这些都不符合中庸之道。只有个别的人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刻苦自励,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达到了中庸之道,这少数人被称为君子,圣人。
可见,中庸虽然是平常之理,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但是对于平常人把握这一个度还是很有难度的,只有少数人,即君子、圣人才能达到,所以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民众缺乏它很久了。
为什么贤者也把握不好中庸这个度,不能拥有中庸之德,第四章心得体会再讲。
附原文:
第三章: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参考书目:
《章句集注》中的《中庸章句》宋 朱熹撰 金良年 今译
《孔子传》孔德平 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