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读完武志红老师心理学课程《认识关系奥秘的第三只眼》,让我初步有一个认识人际关系的方法论,可以概括为3段话。
当下的关系模式,是内在关系模式的再现,也是一个人童年关系模式的再现,它也会展现在这个人的各种关系中,是一种基本模式;
这种再现,会有精准的对应。当下的女权威,对应着原生家庭的女性养育者,当下的男权威,对应着原生家庭的男性养育者;当下的兄弟姐妹关系,对应着原生家庭的兄弟姐妹关系。
原生家庭,就是一个人的命运原型。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开始有了一定的自由。
学习心理学这段时间,一边学习,会不自然的一边对应自己的相关。今天,又让我思考对应我和父母、我和孩子的关系。
先说父母吧!我和父母的关系非常好。但从小,我和父亲更亲近,事实上我跟他天天一起生活的时间只有3年,印象中他从来不曾打过我,也总会让我体会到他对我发自内心的喜爱。他是单位领导,自己特别爱学习,很会给人年轻人讲道理,他幽默、擅长社交。我和父亲的相处非常愉快。而我喜欢和男性交往,我认为男性更容易相处,性格,为人处事更像一个男性,以致于我老公发感概说:一个男人性格的女人。我和男性之间相处的这种关系模式,这应该就是武志红老师说的童年时期内在关糸模式的对应吧。
我小时候与母亲在农村生活,父亲只有休月假才回家,母亲非常辛苦,一个没有男劳动力的家庭是非常艰难的,有人会欺负你,有人会取笑你,母亲里里外外全靠自己,必须要把一切尽量控制在自己手中才安心。但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困难,有时难免沮丧,有时会情绪暴躁,回家看到不顺心的事,自然会打骂我们,我是家中老大,承认错误、承当责任是理所应该,我印象深刻的几次挨打,都是脱光了跪着打,这个画面一直很清晰。当时的我根本不理解母亲的不易。用武老师说的童年时期内中关系模式的分析,我和母亲是不愿特别亲近的关系,所以对应关系模式是,我上学喜欢和男同学玩,不喜欢跟女同学玩。我的事情我有强烈的控制欲。
这种童年时期形成的内在关系模式,就是我们的性格,心理学说关系改变命运,实质就是我们常说的性格改变命运。
我和孩子的关系中,我首先想到了两个方面。一是分离创伤,一是控制欲。
孩子在1-5岁是奶奶带的。那期间我只有休息才能回家看她,过年过节一般都选择值班,这样可以跟同事换班多回家休息几天。所以孩子和我,总是聚少离多,记得刚一岁那会,我一般刚到家时,她总会怯怯的看着我,不敢跟我亲近,慢慢的才会让我抱。今天的学习,才知道有个心理学概念,“分离创伤”。孩子的内在关系模式会影响孩子与外在对应的关系模式,想想都觉得很内疚。一起生活以后,我总是对孩子的特别宠爱,但不娇惯,开始时,她根本不愿意和我敞开心扉,后来慢慢有所改变,从现在的观察,创伤应该愈合,这应该就是心理学说的的,创伤在关系中疗愈。
前段时间,我让女儿做职业生涯规划。返回大学校园后,我问她是否按计划在进行,她说你还想遥控我吗?我顿时语塞。回想一下生活的有些细节,我确实有点控制欲,还好不是特别强烈。看来,我要注意自己的疗愈!
总之,心理学认为,性格在关系中疗愈,性格在关系中改变。
了解自我,明白内在关系模式的对应关系,你就拥有了认识关系奥妙的第三只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