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菊花诗词之旅(一)
一、开启:
菊花,别名黄花,属菊科,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品种千余种。
株高可从20cm到200cm,通常为30——90cm。花茎基部半木质化,多为直立分枝。叶卵圆至长圆形,边缘有缺刻及锯齿。头状花序顶生或腋生,一朵或数朵簇生。花序大小、形状、颜色各有不同。根据花期迟早,有五月菊、七月菊、八月菊、早菊花(九月开放),秋菊花(十月至十一月),晚菊花(十二月至元月)等。
菊花不仅供观赏,布置园林,美化环境,而且用途广泛,可食。可酿、可饮、可药,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联系。
菊花是人们非常喜欢的一种植物,它与梅、兰、竹合称“花中四君子”。
我国是菊花的故乡,种植历史相当悠久,早在三千多年前就有相关记载。中国菊花传入欧洲,约在明末清初开始。中国人极爱菊花,从宋朝起民间就有一年一度的菊花盛会。古神话传说中菊花又被赋予了吉祥、长寿的含义。如菊花与喜鹊组合表示“举家欢乐”;菊花与松树组合为“益寿延年”等,在民间应用极广。
中国历代诗人画家,以菊花为题材吟诗作画众多,因而历代歌颂菊花的大量文学艺术作品和艺菊经验,给人们留下了许多名谱佳作,并将流传久远。(出示唐代诗人元稹的《菊花》)
二、组诗:
菊花
【唐·元稹(zhěn)】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注释】
秋丛,即丛丛的秋菊。
陶家:陶,指东晋陶渊明。
1、导入:
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乏其人,其中咏菊者也时有佳作。中唐诗人元稹的七绝《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韵的一首,我们今天来诵。
2、读准、读通,读出节奏和韵律。
a、师范读。
b、生自由练读。(3遍左右)
c、抽生读。(2—3人)
d、齐读。
3、理解诗歌。
a、孩子们,你们知道诗人在做什么吗?从“遍绕”“日渐斜”中,你能感受到什么?(生再读诗歌,体会诗歌)(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
b、你能从诗歌中找到诗人喜爱菊花的原因吗?
(学生品读诗歌。)
c、从“此花开尽更无花”中我们能体会到作者对菊花怎样的思想感情?(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d、师小结:
一丛丛菊花围绕着房屋开放,好似到了陶渊明的家。作者完全被眼前的菊花所吸引,专心致志地绕篱观赏,以至于太阳西斜都不知道。菊花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景可赏,所以,作者把爱花之情都集中到菊花上来。
3、体会诗歌意境:
a、让我们带着对诗歌的理解,感受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面吧—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b、遍布屋舍四周的菊花开得正旺,一簇簇、一丛丛,让人流连忘返,让我们读出菊花的美丽(深情地引读)——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c、时至深秋,百花尽谢,唯有菊花能凌风霜而不凋,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机。让我们读出菊花的坚贞——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d、诗人呢,你是不是从菊花身上看到了自己高洁的操守和坚强的品格呢?我们一起来诵——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e、生活是美丽的,自然是美丽的,用我们的眼睛去看,用我们的心去感悟,你一定会被美感动——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4、最后,就让我们穿越时空,和诗人一起吟诵这美丽的菊花吧——(齐读)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5、阅读链接:
菊花名称的由来
《礼记·月令》篇中这样记载,“季秋之月,鞠(菊)有黄华”。它的意思是说,菊花开放的时间是每年秋天的秋末,九月份,所以菊花也叫“秋花”。
菊花的“菊”,在古代是作“穷”字讲,是说一年之中花事到此结束,菊花的名字就是按照它的花期来确定的。因为九月是阳,所以菊花表示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个意思,后来“重阳节”赏菊这个习惯由此而产生。
“菊”字也写作“鞠”。“鞠”是“掬”的本字。“掬”就是两手捧一把米的形象。菊花的头状花序生得十分紧凑,活像抱着一个团儿似的。人们发现菊花花瓣紧凑团结一气的特点,所以叫作“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