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开贷审会,审议某客户申请的贷款是否可以审批,遇到了很多问题。有人提出客户是民办非企业,不知道银行是否可以准入,建议审慎考虑。有人提出贷款的保证措施不足,保证人与借款人是夫妻企业,高度关联。而且保证人的资产主要是长期闲置的货币资金,营业收入不足,现金流不足,建议更换担保。有人提出拟抵押的土地是公益性质的土地,公益资产不得抵押。有人提出这个行业属于国家刚刚开始发展的行业,15年的期限可能过长了,建议重新考虑期限。各种各样的问题,几乎要把这个项目否掉。
但是调查部门同时提出,针对民办非企业的问题,已经请示过上级,我国法律没有规定不得准入。针对担保不足的问题,也已与专业担保公司对接,专业担保公司愿意提供一部分担保。同时,因为当地政府高度关注,并且对这个项目有较大的补贴,而且项目在贫困县,可以服务较多的贫困人口,有一定的扶贫带动效应。所以还是希望能够想办法推进。
最后,综合各方意见,会议决定让调查部门进一步落实五个问题,包括落实民办非企业是否可准入的更有力依据,落实更实在的担保措施,重新测算项目综合收益,重新确定贷款期限等等。这样,这五个问题解决了,这个项目也就可以在合规、安全的前提下继续推动了。
理越辩越明。单位的事情,可以集思广益,大家各抒己见,最终总能抽丝剥茧,想出解决办法。但是个人的事情,往往没有这么多头脑帮我们动脑筋,所以特别容易钻牛角尖里出不来。尤其遇到困难,碰到过不去的坎儿时,更容易自我怀疑,自暴自弃,看不到未来,也找不到努力的方向。
但是,通过这件事还是可以看出,遇到问题时,如果我们在自己的脑海中,模拟出很多小人,你一言我一语的抒发意见,再经过自己的大脑进行梳理和分析,总还是可以提炼出一些精华观点来的。如果可以,再找身边人倾诉一下,请教一下,看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式,最终还是可以想出妥善的解决方案的。
轻易放弃是最要不得的。比如这个项目,遇到这样多的问题,否决了当然没问题。但是今年作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之年,这样一个具有较强的扶贫带动作用的项目,怎么可以就轻言放弃呢?我们常说,做事情遇到困难时,不能总想着逃避,总想着这件事怎样不行,而要想着去面对,这件事怎样就可以。我们自己也是,遇到困难,不能总想算了吧,而要把困难的地方一个一个找出来,然后一样一样解决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