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宝岛的北一女中有个叫区桂芝的语文老师对当局提出批评,认为那个所谓的108课纲大量删减了文言文不妥。被删减的课文中,就包括了明末清初的顾炎武写的《廉耻》一文。这个看上去非常儒雅、瘦弱的区老师之所以提出批评,是因为删减了《廉耻》后学生不再有机会思考“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因此她认为这个课纲就是一个“无-耻”的课纲。
岛内之前那个版本的课纲,原本古文部分有30篇,删减后只剩下14篇了,删减的幅度超过了50%,不可谓不大。被删减的古文除了顾炎武的《廉耻》,还包括荀子的《劝学》、黄宗羲的《原君》、刘伯温的《郁离子》、屈原的《渔夫》、战国策中的《冯谖客孟尝君》、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其中不少是名篇。
比较而言,咱们大陆2018年的课纲里,高中阶段推荐的古文是72篇,而且是要求全文背诵。一个是72篇,一个是14篇,有着天渊之别。当然,不是说古文越多越好,但肯定也不是越少越好。仅仅14篇,聊胜于无,何谈承继中华文化?何谈无愧于文明史达五千多年的巍巍中华?何谈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后继者自然地打上中华文化的DNA?
区老师的一席话,引爆了岛内舆论场,还惊动了不少政-客。蓝天派认为,这是在断中华文化的根;绿地派认为,古文没有实际价值,甚至有个70多岁的头面人物还说这是“君-主-政-治”的产物,的确不合时宜,删减也未尝不可。至于民间,在一石激起千层浪后,意见似乎也比较对立,所以,这些天对作为一介平民的区老师展开“肉-搜”并加以“出-征”的非常多,好在区老师无所畏惧,而是勇敢面对。至于那些年轻的大学生,在岛内最好的大学也有一个调查,似乎赞同区老师观点的略多一些,但我估计那些不算学霸的其他年轻人,恐怕就难说了。
最近的二十多年里,绿地派当家了16年,蓝天派当家只有8年,在绿地派陈某人和蔡某人当家的这些年,在法理上搞独-立-王-国没有那个胆量,于是在文化上搞离经叛道,教科书一改再改,不仅是历史教科书面目全非,其他如国文等教科书也是暗-度-陈-仓,以“切香肠”方式予以改头换面。
随着我们综合国力的不断增长,中文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就在这个月的12日,越-南教育管理部门宣布为越南小学生引入中文教学内容,包括44本中文教科书,教学范围涵盖了三、四、五三个年级。这是继新加坡、韩-国、俄-罗-斯和日-本之后的第五个国家。比较有意思的,新加坡本来是华人占大多数,韩、日、越则是历史上儒家文化圈的几个国家。说到日-本,文字里就包含了大量汉字,日-本国语课本里就有古典篇,包括日-本、中國古文,其中唐诗宋词都有纳编,东京大学2022年的国语入学考试时4篇文章就有2篇是古文,至于岛内这次删减的《劝学》在日-本高中教科书里就有收录。
有人说,古文容易限制思维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思维,这纯粹是在鬼扯。在亚洲范围内,获得诺贝尔奖最多的,就是日-本。但是,我们刚刚提到的东京大学就是日-本首屈一指的大学,人家的入学考试要考中国的古文,也就是文言文。同样,日-本2022年国语科目考试,里面有4题,其中第二题滨松中纳言物语的典故,这个典故就与中国唐朝有关;第三题则直接考中国的文言文经典中《呂氏春秋》的《用民》篇。如此这般,人家的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在亚洲仍然首屈一指。恰恰相反,古文训练而且卓有成效,对于思维是有提升的。
有人说,文学就是文学,礼义廉耻之心不是靠读古文培养的。其实,有人发现保留的14篇必选古文里,就包括了2篇岛内作家的古文,其中一人还是女性作者。而这个作者笔法明显模仿了《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有亭翼然”四个字更是直接挪用自《醉翁亭记》。既然使用的临摹作品,为什么不使用原作?说到底,就是为了凸显所谓的“本土意识”。换言之,就是“去-中-国-化”。
有没有古文根底,表现出的气质、底蕴、涵养差距可谓天差地别。2008-2016年期间岛内当家的是蓝天派小马哥,正儿八经的哈佛大学法学博士,2016至今当家的是绿地派小蔡,自称拿了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博士学位,但搜不到,人家也不承认。两个人的字,小马哥遒劲有力,小蔡写的按照我们老家老人形容的,就像是被鸡爪爬过的,与小学生写的没有差别。走到外面题词,同样是称赞别人的茶,小马哥写的是“寒夜客來茶当酒,一片冰心在玉壶”,而小蔡写的是“Andy,好茶!”;同样是称赞人家的肉圆,小马哥写的是“闻香下马”,小蔡写的是“阿-璋-肉-圆,真正好吃”。二者对比,高下立判。需要知道,小蔡与小马哥一样也是岛内最好大学的本科毕业生,但中华文化底蕴却是天差地别。
在岛内被删减却是经典咏流传的这些文言文中,一篇《岳阳楼记》就让我们铭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篇《廉耻》,就让我想到了作者顾炎武的另一篇文章《日知录·正始》中所表达出来后被梁启超概括出来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八个字,至于《廉耻》中所说的“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更是振聋发聩。
《廉耻》不能去,“廉耻”不能丢。应该被丢弃的,恰恰是那些鲜廉寡耻,干着蝇-营-狗-苟之勾当,胸无点墨却又脑-满-肠-肥的那些人,应该是那些自诩为使用了繁体字就标榜代表了中文正统却不断抽离中华文化精髓的那些人。
绿地派这些年有点丧失理性,在文化上数典忘祖,政-治上离心离德,教坏了年轻人。二十多年,整整影响了一代人。我们对这种通过扭曲历史、摒弃经典达到脱离中华文化之正轨的做法不能掉以轻心,对那些在文化上不断掏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耻之徒予以迎头痛击。
《廉耻》
【明】顾炎武
《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曰:“耻之于人大矣! 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于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彫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 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