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讲求效率的时代,连追个剧都要开着二倍速,更不要说耐下心来看一本书,但翻开这本书让人感觉不到读书的速度,合上书只怨书太薄看的还不过瘾。而这本书,《这些人,那些事》就是吴念真累积多年,珍藏心底的体会和感动,他和他的身边人发生的这些故事。虽然每个故事只是简单的叙述,不评判也不过分渲染其中的情感,看作者娓娓道来,总觉的温情脉脉柔软宽厚。
作者吴念真,本名吴文钦。是中国台湾著名导演作家编剧,曾获五次金马奖最佳剧本奖、两次亚太影展最佳编剧奖。他的作品,总是平淡的,但又深藏韵味,味道并不十分浓烈,但却总能让人品出滋味万千,所以也常被人们称为台湾最会讲故事的人。
本书包含共五辑三十八篇故事,关于小时候,关于台湾,关于回忆,包含着生离死别心底最挂念的家人、日夜惦记的家乡、一辈子搏真情的朋友,不是惊心动魄,可又是如此的让人感动。一篇一篇的读着看着就好像是坐着慢车穿越人生,有的人下车了就再也没见面,有的地方再也回不去了,可这才是最真实的人生吧。
《母难月》里的那六个孩子的母亲在他三十岁婚礼上完成了两个愿望,杀猪跪拜,搭台唱歌以谢天地神恩可以让孩子平安长大,考上大学。可终了母亲得骨癌而死,到了末期全身的骨头甚至一碰即碎……,他曾想过,是不是就因为这辈子的身、心都一直承担着过量的负荷?
《只想和你接近》里一直在摸索、尝试与孩子们亲近的方式,但老是不得其门而入的父亲 “父亲回来,他必须把睡得横七竖八的孩子一个一个搬动、摆正之后,才有自己可以躺下来的空间那时候我通常是醒着的。早就被他开门闩门的声音吵醒的我继续装睡,等着洗完澡的父亲上床,喜欢父亲上小夜班,其实喜欢的仿佛是这个特别的时刻——短短半分钟不到的来自父亲的拥抱。长大后的某一天,我跟弟妹坦承这种装睡的经验,没想到他们都说:「我也是!我也是!」”同样地,孩子们为了得到父亲一个短暂的拥抱故意睡的东倒西歪。
《年糕》里才十七岁的阿旺在父亲矿难去世后带着弟弟去商场买衣服,坚持要给弟弟买大号的,阿旺蹲下来,一边把新衣的袖子和裤管都往上折,“一边说:「卡其最会缩水,你们又不是不知道!而且小孩正在长,现在不买大一点的话,眼一眨就不能穿!」 当时自己忽然鼻酸,觉得阿旺怎么突然老了,老得像他弟弟的父亲。”
《琵琶鼠》里“那孩子接着说:「爸爸睡到虫都爬到身上了还叫不起来!」”这样的描写让人背后起凉风。
《茄子》里讲到他服兵役期间遇到的老莫,基于尊严,最后卧轨自杀,现场支离破碎的尸体,颜色、气味、形态,却都真实得叫人发指,当他在讲这些故事的时候,基于这种真实下的戏剧性,让人有种走进他讲述的故事里的真实感。直到“五十几岁过后,我好想遗传了妈妈当年的毛病,嗅觉慢慢丧失,或许是这样吧,这两三年来我已经可以安心地接受茄子,虽然只剩下口感和味觉。或者是……经历过太多亲人的死亡现场之后,我已经无感了……,或是……故意遗忘”
读过很多精彩的小说从开始发展高潮转折结局,而精彩的故事重点只是故事本身,不需要多么高超的技巧,虽然琐琐碎碎都是与轰轰烈烈绝缘的小人物,甚至每个人物的形象还很模糊,然而这些小人物身上却能最大程度折射出整个社会翻江倒海更替前进中历史的折痕。或许这就是真情的力量吧。
当然,这本书也是吴念真。经历过人生的风风雨雨和最大的低潮,之后完成的生命记事。我相信,正是经历了人生的起伏,他才能够如此的去洞悉。所谓的珍惜,所谓的人生是什么,它才能够那么的珍惜和他一起曾经走过的那些人,他所经历过的那些事。年长的人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大半辈子,年轻的人也能从故事里找寻到前进的力量,虽然这些故事不是真真切切的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但故事里的流露的无奈、温暖、感动、孤独等等情感又是让人如此的感同身受。
我们一生都在和一些人相遇,又和无数人擦肩而过,有时我们也心知肚明,有些瞬间过去了就永远过去了。经历过的那些人与事在不知不觉中变成生命的刻痕从而成为生命的一部分,人生的许多滋味都需要到了一定的年纪才能慢慢体味。然而当你懂了,一切却都已经走远。那些不论在生活中遇到,还是书里得知的故事,都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我们。我们读着别人的故事,也创造着自己的故事;我们遗憾地告别着,也惊喜地重逢着;我们苦苦追寻着求而不得之人,也在别人的故事里担任着主角。我们在人生这个大舞台上淋漓尽致地展现着自我,好像也没什么可以值得去抱怨的,人生选择什么就必须承受什么、得到什么就会失去什么,读《这些人,那些事》,于平淡中感受人生的真谛。
那些浅浅淡淡的感动,那些细水长流的温暖,那些认识的人,听过的故事,甚至是那些当下觉得艰难得无法迈过去的坎儿,都会经慢慢氤氲变成悠长的记忆,终将成为了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一辈子,不过认识这些人,难忘那些事
这些人那些事,都值得好好地温柔地安放在心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