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已经过去了十二分之一。
来,问个沉重的问题……
你在一个月前制定的那个鸡血满满的读书计划完成得怎么样了?
其实,最可怕的事情,不是你发现一本书都没有开始读,而是即便读了也没记住什么书里的内容,或者读过许多书仍然不知道如何运用在生活中……
脑袋不好使,是因为读书姿势不对。茂木健一郎博士的《如何用阅读改造大脑》提供了更智慧的读书方法,能够解决这个可怕的问题。
我们为什么需要阅读?
在我们的生活里,现在已经充斥着各种二手、三手甚至N手的知识,你以为自己在学习,实际上只是在品尝经过多人咀嚼过乃至已经变形变味的观点。要想品味经得住推敲、岁月沉淀下来的智慧,读书是最佳选择。
把一件事物称为‘原创’的人,十有八九是因为不知道其来源。——乔纳森•勒瑟姆
也就是说,那些拥有所谓原创知识的人,必定是在某些信息来源的支持下,通过解构和重构,才能得到属于自己的成果。
那么,我们反过来来考虑:当你阅读足够多的书籍,积攒大量的作者观点和经验,并在大脑内不断培育,未来一旦遇到需要调取这些“存货”的时机,就会创造出你意想不到的效果。
或许你会问,为什么我也算是看了好些书了,却仍然毫无长进?
我想反问你一个问题:读书,一定有用吗?
事实上,并不是。
更确切地说,不是读书多,就必然有创造。这两者之间存在一个关键变量,茂木健一郎博士称之为“发酵”。如果只读书却不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思考发展新的意义,那么,书上那些所谓的“知识”就无法沉淀下来——当下一波知识的海浪冲过来,它们便不留痕迹地被冲走了。
所以,我们不仅要阅读,还要有效地阅读。
如何进行有效的发酵式阅读呢?
1、分清好文章和坏文章
有许多人在网上读写文章。但是,需要注意的问题是:负荷过少。在网络上可以轻易地对内容进行复制粘贴。人们把从各处摘取的信息片段轻易地拼凑成一篇文章,或把他人的想法作为自己的意见直接发出去,这些行为已经变得很普遍。
现在的书籍出版并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困难,在互联网上发表观点、发布文章也成了轻而易举的事情,因此,书/文章的含金量也就参差不齐了。如果你在阅读这件事情上不加以甄别选择,那么,就会在不经意间浪费不必要的时间。
当你进行阅读时,留意观点背后的逻辑假设和理论依据,分析一下案例故事的完整性和论证有效性,查阅文中引用资料的出处——读书如读人,作者究竟是通过大量积累而沉淀下来的,还是通过大量复制粘贴而拼凑出来的,一辨便知。
前阵子,我翻阅了几本同主题的书,对比之下,差异显著。其中一本书,文字表述多为主观臆断,不谈出处和实例,个人体验多于客观数据,表面上看是行动指南,本质里就是一碗心灵鸡汤;另一本书,同样的话题,不一样的写作风格,全书引用了几十篇文献/书籍的观点结论,语言表述极其严谨,每个章节下都设计了相应的开放式问题,以引发读者更多的创造性思考。
对于这两本书,哪本书值得花时间细读,聪明的你应该已经有答案了。
2、不分领域地阅读
能找到令自己深受触动的“决定命运之书”,本来就是一件难乎其难的事。正是因此,我认为“杂食”,不分领域地杂读至关重要。聪明人只会阅读艰深厚重的书籍——这种想法完全是误解。大家可以尝试一本平常不会主动阅读的书。比如,经常阅读商务书的人可以尝试一下古典文学。反过来,喜爱阅读小说的人偶尔可以尝试一下社会派的非虚构文学。我们无法知道究竟哪个话题刚好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工作,而这一点正是有趣之处。
我小时候非常喜欢读那些描述科学无法解释的灵异事件的新闻故事,还有各类科幻小说。从小学六年级开始,一直到高三,每个月的《科幻世界》一本都没有落下。当时的我并没发现这些阅读对自己有什么实际的帮助,但是,到了现在,我才察觉到,那些年读过的“脑洞”教会了我创造性思考和脑洞常开的习惯。
在思考问题探寻解决方案时,我绝不放过任何的灵感——一切看似不可思议的想法,不正是未来现实的起源嘛?有时,一个奇特的点子,会给用户带来乐趣无穷的体验。哪怕是同样的课程,每讲一遍,我都会告诉自己:来点不一样的吧!这样的思维方式让我的工作充满着无限乐趣,因为每天都是新的一天。
所以,阅读就像吃饭,偏食会容易导致“技能”不良,而杂食会助你“思想”强壮。
3、把书作为“要讲述的事物”来读
茂木健一郎博士在书里分享了自己的一段经历:
在新闻记者沃尔特·艾萨克森所著的《史蒂夫·乔布斯传》中,有这样一句话:要做重要决定之际,乔布斯经常选择去散步。这件事既不是考试中会出的题目,也算不上什么学问知识。但对于我而言,它使我找到了一个绝佳的话题。这则小故事被我多次拿来用在演讲报告中,可以把大脑的作用解释格外通俗易懂。因此,读书时,我们要有这样一种意识:自己要会“讲述”这本书,这可以使自己的阅读方法发生飞跃式的改变。
圈妈在社群里常讲“用输出倒逼输入”,实际上,和作者提到的“要会讲述这本书”是同样的道理。
在海量的信息中,人的大脑会自动剔除掉不感兴趣的事物。要想提高读书的吸收率,就要提升大脑对书本内容的兴趣。怎么提升兴趣呢?把手中的这本书当作自己接下来输出的素材库,这样一看,读书的过程变成了淘宝之旅,所有能用得上的素材都会被你“搜刮”过来,并且你还会下意识地思考如何利用这些素材进行输出——此时,发酵式阅读就启动了。
下一次当你开始阅读时,别忘了三个问题:
1、我想了解关于这本书/这个主题的哪些问题?
2、如果由我来分享这本书的内容,我打算从哪些要点着手?
3、书中哪个案例或哪条观点,是我迫不及待想要讲给同伴们听的?我会如何去讲述它们?
群里的小A读过不少书,一问收获了啥,拍拍脑袋发现什么也没留下。问题不在于她的记忆力差,而是读书方法不对。当她拿到这三个问题清单,将信将疑地用最近阅读的一本书试了一把。过了一周,我再问她,这本书怎么样?你读到了什么新鲜的内容?这一问,一发不可收拾……小A激动地跟我分享了这本书里讲到的一个特奇葩的案例,还由这个例子引出了作者想表达的一条结论,最后还加上了自己的思考和补充。
你看,这就是带着这些问题阅读的效果。“知识的宝库”固然有货,带着一双发现的眼睛,才能找到我们真正需要的东西。
好了,说到这,你是不是该去读书了?
作者:圈妈
心理学硕士
拆书帮三级拆书家
武汉珞珈分舵教育长老
美国认证正面管教讲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