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反反复复听许飞的《父亲写的散文诗》,或许是有些相似的场景让我怀念,或许是那种淳朴的父爱容易让人动容。
我的爸爸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体贴的、勤奋的,文艺的、偷懒的、倔强的。从小到大,看到了爸爸不同的性格,也许也是一个“叛逆”的爸爸吧。
爸爸的性格极好,不是长子,却比大伯和小姑更体贴爷爷奶奶,更会照顾家人,完全没有那种典型的“对上讨好,对下示威”的性子,只知道默默的付出,受了委屈也不说,妈妈为此愤愤不平过好多次,好在我们都是贴心小棉袄,可以帮爸爸一起让妈妈宽心释然。
小时候,爸爸是家里赚钱的主力,妈妈在家照看我们姐弟三人。但我们学习的启蒙,是从爸爸开始的。从3岁的识字画本、到三年级开始的辅导书、奥赛题系列,还有高年级的作文书系列,爸爸每一年都积极做好学前调研,赶集和逛街,第一站也必定是书店,认真给我们准备了学习资料,下班以后还辅导我们的功课。所以我早早的就开始参加奥赛和作文竞赛,而脑子比较好使的弟弟,除了参加奥赛,更是连跳两级,虽然小学知识没那么高的难度,但爸爸对我们学习上的关心和辅导,的确在老师之前开发了我们的智力,帮我们拓宽了知识面。
记忆深刻的是解数学难题,爸爸总爱走捷径,把奥赛里的解题方法、还有初中的知识提前教会我们,无形中增加了我们对学习的兴趣。当然比较让人头疼的作文,也是爸爸的一个重点项目,很多系列的作文书,必定是爸爸深入研读,做好批注后才发到我们的手中,他也会就重点句子进行讲解。我上高年级的时候,妈妈那会儿已经在学校开始代课了,我还跟妈妈建议,哪天你休息了,爸爸去代课肯定没问题的。后来证明,爸爸仅有的几次授课,特别受欢迎。我高中的时候,作文开始有议论文,也开始参加演讲比赛了,爸爸更是上心,《读者文摘》《演讲》都买回来了,给我讲思路,搜集题材。
当然,爸爸也不全是为了我们的成绩单上的数字,他也有一颗“爱玩”的心。除了中规中矩的学习教材类,他也买了很多猜谜语的书、童话故事,还有一些智趣游戏。自己先玩儿的不亦乐乎,然后再跟我们一起重温欢乐。“高高山上一丛麻,不结果,不开花 ”是我记住的第一个谜语。俄罗斯方块手持游戏机是我们的第一个游戏机。
这期间,爸爸也开始外出工作了,有时候半年甚至一年才能回家一次。那时候家里没电话,爸爸每3个月都会寄信给我们,妈妈一封信,我们姐弟3个人每人各一封,信里说说他遇见的新鲜事儿,鼓励我们好好学习,多帮妈妈,弟弟太小的时候还识字不全,我们就帮忙读信和回信,大多时候说些小朋友的琐事,然后就是骄傲地附上成绩单。
弟弟高考前,爸爸的鼓励
然后就是过年前夕的几天,接到爸爸打来的电话,说可能哪几天回家,我们就每天晚上早早收拾好,围着火炉,竖起耳朵听着大门口的动静,只要听到爸爸的声音,就冲出去迎接。刚开始几年,爸爸一进门都会喊我的名字,不知哪天,变成弟弟的名字了,我着实不高兴了一阵子,妹妹倒是看得开,只关心爸爸从各地带回来的礼物。
对,爸爸在外工作的几年,变成了一个 旅行者。工作之余去了很多地方,拍了好多照片,照片在写信的时候寄回来一些,但礼物都是年底才带回来。我们筛选一轮儿后,还会把小礼物分给邻居小伙伴,当然也顺带把爸爸带回来的故事讲给他们听,所以在小伙伴儿们的眼里,爸爸也是他们的大朋友。
春节期间是父母们最清闲的时候,除了出去拜年,剩下的时间就可以好好休息。爸爸没事的时候,总是斜倚在沙发边,边嗑瓜子边说俏皮话,我们三个胡乱打岔,妈妈就只负责笑。有时候在外边走亲戚应酬回来,爸爸也是睡上大半天,等吃饭的时候,我们就联合起来去抓被子,挠脚底心儿,还能开心一阵子。特别闲的时候,爸爸就开始寻摸着,怎么给大家拍照留念了。
爸爸应该是个文艺青年吧,爱看书、爱写信、读后感(差在不会写散文诗了),爱听音乐、爱拍照。想当初,在只有录音机的时候,爸爸买了各种流行歌曲的磁带,小虎队的就好多。爸爸还给我录了一盘数顺口溜的磁带,弥足珍贵。“毛主席开大炮,吓得鬼子满地跑”,听到3岁自己稚嫩的声音,真得觉得不可思议。爸爸也很早买了胶片相机,逢年过节,都要拍照。每年的全家福必不可少。我上大学那年,爸爸给我买了彩色手机,可以拍照,还可以录像。那个暑假就特别欢乐,爸爸录了好多视频,妹妹是小助手,他们俩轮流值班,做饭的时候在录,吃饭的时候在录,有人睡觉的时候也要录。当时觉得好无聊,现在看到觉得欢乐太多。
那个春节,爸爸戴了一个空镜框自拍,弟弟就凑了过去;妹妹也有一张一样pose的照片
爸爸是个好爸爸,但也不是完美的,他也有自己的“小毛病”。冬天下雪的时候,都需要早起扫雪,爸爸特别爱赖床,妈妈每次都跟我们抱怨,你爸伸个胳膊。穿件毛衣,都能花半个小时,穿衣服的过程还能再睡半个小时。其实爸爸平时也是辛苦,白天工作,晚上回来也要操心家里和邻居的事情,有时候熬到半夜才休息,当然,还有一些时候,是因为看电视导致的晚睡。
我想,爸爸大致遗传了爷爷爱看电视电影的习惯,而我遗传了爸爸的这个习惯。爷爷那个年代,家里是没有电视的,但村里放电影的时候,一个也没错过,我小时候也跟去了好多次。后来邻居奶奶家有电视了,他们老年人会扎堆儿过去看,还一起讨论。然后到了我爸爸和我,痴迷的程度,简直如出一辙。爸爸会因为看电视熬夜,吃完东西不收拾,而我小时候,会因为想看几分钟的电视,答应帮忙洗碗。要不就是一边做作业、一边看电视。后来导致电视坏了,妈妈都不给修了。
其实骨子里,爸爸还是有点“家里老二”的影子的,他也想闲云野鹤,悠然自得,只是迫于生活无奈,需要承担太多。在外工作那几年,中间农忙不回家,也是为了拿个全勤奖,少花点路费。在外工作相对轻松,爸爸还是很年轻的,也很注重衣着,33岁那年还被人说是25岁的小杨。后来回来工作后,确变得又黑又瘦,让我们很心疼,爸爸却从没说过一句抱怨的话,哪怕压力再大,在我们姐弟面前也是笑脸一张,轻轻松松。所有的不易和苦楚,都是妈妈暗地里告诉我的。
后来大环境变了,有很多机遇,妈妈想尝试做生意的时候,爸爸是倾向于安逸的。“”做生意的话,起得太早了,中午又不能休息,太辛苦”。所有他依旧专注于自己的技术,换得个自在。但后来换工作,也是经历了很多波折,毕竟不再年轻了。
不过,爸爸的心态一直是好的,愿意尝试各种新事物,下围棋、弹吉他,乐在其中。弟弟上大学后,他好像一下放松了许多。偶尔还跟妈妈闹个脾气,倔强的不肯道歉,给我打电话诉苦。突然觉得,爸爸也是个老小孩儿了。(父亲节随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