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章作者探讨了感受的根源,他谈到自己母亲年少时的一段经历。当年那个14岁的女孩为了得到心爱的钱包,不惜以牺牲健康的身体为代价,最后她虽然得偿所愿,却又因为一个误会再次失去了来之不易的宝贝。
真的真的特别心疼。
"一个人如果无法说出自己的需要,会是多么的痛苦!"然而作者提到"感受的根源在于自身"。
天哪!扎心啊!像个死循环一样令人绝望!
就好像在说"不能怪别人只能怪自己,都是自己的错!"一样。
那我们还能做什么呢?
几周前婆婆来家里,她是个很重视健康的人,看到老公工作一直守着电脑她又担心起来,唠叨了几句,老公说自己已经计划好要去健身了,婆婆听了很高兴非常支持。我也说起自己想去学跳舞的计划,婆婆瞬间没了笑容,气氛一下子微妙起来。
终于她憋不住了:"你哪有时间呀!带小孩都那么忙了!""起码等老二上幼儿园吧!到时候去公园里跳跳么好了。"
我感觉宫斗戏已拉开帷幕,正在向我招手。心里腾腾腾一团火气,呼吸也重了起来。
"你偏心能再明显点不,只想着自己儿子,你当我是什么啊,你们家佣人啊!搞笑,我爸妈培养我可不是为了让我给一个男人生孩子带娃做家务洗菜做饭给一家子当保姆的!去公园跳???你自己去吧!"
这些台词分分钟在心里酝酿,最后……我还是选择了沉默。
婆婆不知道,她躲过了一场浩劫。(嘿嘿嘿)
这件事我跟老公聊,跟闺蜜也聊了。我都在向他们抱怨婆婆的不公平,天下婆婆一般黑之类。就好像找到了充足的证据,证明自己有多可怜,对方有多邪恶。
吐槽过后痛快了些,但一想起那天的情形就觉得余毒未清。
我感觉挺悲哀的,同样身为女人,婆婆何苦为难女人。我自己很清楚,其实我非常乐意去照顾家人,按行话说,我有内驱力。但如果有人来指挥我,企图安排我的人生,这滋味就变了,我这可能是处于书里提到的第二阶段"面目可憎"吧。
再次回看这件事,我发现自己内心戏好多。我把那些苦情剧的女主投射到了自己身上,去合理化自己是"好儿媳",婆婆是"恶婆婆"。以至于我只选择了自己想看到的部分。比如婆婆的不公平,想干涉我的人生。但这些都只是我的想法,我的判断,并非事实真相。
我尝试从需求层面复盘,我发现我想要公平其实是希望得到婆婆的关爱,而面对她的控制我感到不安,是希望得到她的尊重和理解。
不知为何,即使这些需要还没得到满足,但我感觉自己已经开始放松了,似乎之前抓着婆婆不放,其实是在抓着自己不放一样。
我默默对自己说,我的需求很合理!我值得被关爱、被尊重、被理解。
时间来到前天晚上,我生病了,婆婆立马过来帮我照看孩子,让我安心去医院。昨天为了让我好好休息,忍着扭伤的腰帮我带娃。这下我实在找不到她不关心我的证据了。(掩面笑)
真是的,这下近期都没对手戏了!(傲娇)
也许未来的某一天我会开着玩笑跟婆婆说起这些成年往事,但目前我并不打算跟她谈我的需要。因为当我开始把注意力从抱怨转向寻找感受的根源,前方的路就不再是漆黑一片。我有信心自己走,虽然我走得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