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在你恰好想念某个人的时候,他突然给你打了电话;梦见亲人去世,醒来后被告知对方真的在相应的时刻去世;感觉自己需要某种帮助,而此时恰好有一条相关的信息出现在你眼前
我相信生活中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点类似的经历。严格的理性主义者归结为概率事件,认为不过是小概率事件在特定环境下可能性变为百分之百,巧合而已。有神秘主义倾向的人会归结为不可知的力量,或者说是天意。
仅仅是概率问题?那如何解释某些人在一生中会有多次这样的体验?为什么这种类似巧合的事件在他身上格外多?仅仅归因于概率,是不是也可以说是在逃避解释?因为不管什么事情,不管是什么人,都可以用“概率”来狡猾应对。
那么,是带有神秘的、不可知色彩的力量?对于终极的存在,我们无法去验证。相信与否,全在个人心中。
除此之外,心理学大师荣格提出了自己的解释。实际上,他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来解释这种情形:共时性。所谓的共时性,按照他自己的定义,就是“在一种内部意象或者某人心中突然产生的预感,与一种表达同样意义的外部事物几乎在同时出现二者之间的巧合”。或者说“两种或者两种以上事件的意味深长的巧合,其中包含着某种并非意外的或或然性东西”。
这个定义非常抽象难懂,是他提出的众多概念中,最为难以捉摸的概念之一。
对此,荣格本人在后来也有许多相关论述。首先,符合这一原则的现象不符合因果原则。日常生活中简单的、直线性的因果关系在事件的解读中不起作用。就像是打弹珠一样,但是有多个人在事先没有商量的情况下在弹出自己的珠子,结果不可预料。但是有的人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所想的情形恰好实现。
从描述来看,真的就是巧合、偶然。但是我们有时候称一件事情是巧合,有的时候更愿意称之为天意,有的时候甚至会为此感激涕零。冷冰冰的概率与当事人鲜活的体验,总觉得哪里不太对。
这里就牵涉到共时性原则适用的事件范围了。并非所有的巧合都能用这一原则解释,当事人在当时漫不经心,事后才察觉的事件并不包括在内。打个比方,在路上闲逛的时候遇见多年未见的好友,这是偶遇。但是当你徘徊在异国街头,心中怀念在外闯荡多年没有音信的好友时,突然看见对方的身影就在前方。这就可以说是共时性事件了。
也就是说,共时性事件的发生需要一个身心参与到情境中去的主体。这个人心上始终挂念着什么事,什么人,或者有什么亟待完成的任务。他的心,在构建一个模糊的或者具体的事件,在不知道它会怎样发生的情况下。这个主体,既是事件的当事人,又是事件的讲述者,甚至可以说在一开始就是一个没能掌握全局的编剧。
当事件发生之后,他会感觉到自己精神中强烈的意愿在外部环境中得到了实现,可能不是完美的,但总是有所体现。从这个事件中,他感知到自己与世界更广泛的联结,会有一种意义感,会对自己接下来要走的路有一种更新的认识。
村上春树讲述过他的这种体验,更为物质,是关于在意想不到的时刻,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获得了自己想要的金钱。(参见《我的职业是小说家》)
不过,共时性原则也不过是解释这种现象的诸多解释之一。它对当事人观察和心境的强调,让人想到叔本华的意志决定一切。就像是你心中预先有了一个强烈的意志,接着你的注意力就会收紧,去发现身边的一切机会来实现它。而在你这样努力的时候,恰好就有机会来临,以你意想不到的方式。这种解读似乎变得更加庸俗,就像是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这样的话听起来没有毛病,但总觉得过于强调个人意志本身。并且更多的时候,是对个人欲望的一种鼓舞,是对努力的一种神化倾向。比起荣格的这种解释,似乎少了点什么。但是笔者肤浅的学识和人生经历都无法说清楚。
不过,不管是哪种解释,目前都还不是真理。但是,我们的生活还要继续向前,如果能发现和体验到类似的事件,用这一原则来解释,或许比冷冰冰的概率更让人开心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