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墨尔本的夏
这段时间,总能听到许多类似的感叹:读了那么多书,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这也确是事实。许多人阅读量很大,读书也很勤奋,但是自己的工作生活,却没有多少改观。这样的结果,令人沮丧。
恰好前几天看到一本书,书的作者也曾遇到过类似问题,但不同的是,他找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并最终取得了成功。于是,他把自己将书中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经验,写成了一本书。期望帮助更多读了许多书却依然无法改变自己生活的人们。
书的名字叫《实用性阅读指南》,作者是日本培训导师大岩俊之。
如何把阅读的知识变成自己的能力?大岩俊之原先是销售出身,一直想要做培训导师,开设自己的课程,因此他不断加大自己的阅读量,期望能快些获得事业的成功。
但很长时间过去,他的人生并没有没有什么起色。
于是他决心找到问题所在。最终,他找到了原因,那就是——通过阅读是可以获得知识,但知识如果不付诸行动,那就几乎没什么用。
从此后,他改变读书策略,除了用各种方法和工具让自己牢牢记住书中内容之外,他还详尽办法将书中内容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践行,以期缩短知和行之间的差距。最终,随着不断将书本上的知识切实践行到自己的生活中,大岩俊之终于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如愿成为一名自由培训讲师。
随后,他想到许多喜欢读书的人都可能像他一样被这个问题所困扰,于是写下了《实用性阅读指南》这本书,希望帮助更多的人将书本上的内容切实应用到生活中,切实改变我们的生活。
全书按照由浅入深的结构,分为四个部分:如何有效率地读书,怎样做读书笔记更能提升读书效果,如何能牢记书中内容,将书中内容付诸行动。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每个部分的重点内容。
第一部分:如何有效率地读书?
在这一部分中,作者向我们介绍了他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出“不试图全部理解”,“有意识地输出”,“争取多读”,“只摘取自己需要的信息”,等观点。
这些观点,对于我们更加有效地阅读,都很有借鉴意义,其中“有意识地输出”这一点,特别能引起我的共鸣。
因为一年前我开始写作的之前,一年都读不了几本书,自从开始写作,为了能持续有东西可写,倒逼着我不得不加大阅读量;并且,因为写作,我对书中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记忆也更加深刻。
就比如此刻我写的这篇书评,就让我对《实用性阅读指南》这本书的行文结构,全书脉络,重点内容,都有了更全面的把握,更深刻的领会。
第二部分:怎样做读书笔记效果最好?
在这一部分中,作者介绍了自己做笔记的方法,并告诉我们应该如何把握一本书的结构层次,以及如何利用思维导图,加深对书中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在“把握书的结构层次”这一部分,作者举了个例子,他把读书比做逛迪士尼乐园,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进去随意乱逛,一人种是先好好看一下地图,搞清楚“哪里有什么”,再有目的性,有针对性的去逛,很形象的让人搞清楚了把握书籍结构层次的重要性。
此外,在这一部分,作者还专门讲解了思维导图的几种做法,想要学习制作思维导图的朋友,也能在这一部分学习到思维导图的具体制作方法。
第三部分:牢记读过的内容
这一部分,作者根据自己的实践,具体介绍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帮助我们牢记读过的内容。
比如像“反复阅读”,“丢弃80%的内容,找出重要的20%,”“带着感情阅读”,“以向他人复述为前提来阅读”等,都是非常不错的加深记忆的方法。
其中,“反复阅读”和“以向他人复述为前提来阅读”这两点,我自己就深有体会。
因为我曾今做过几年教师,在做教师的时候,很多学生记不住的内容,我们教师却能背得滚瓜烂熟,其中原因就是,第一个,这些内容,老师们基本都教过好几遍了,自然一遍比一遍熟;第二,这些内容,老师刚开始看的时候,就是带着给学生讲解的目的去的,任何一个小小的知识点记的不牢靠,或理解不透彻,在课堂上就会讲不下去,或者被学生给问住,所以教师对于自己要讲授的内容,自然要比学生理解和记忆的更深刻。
第四部分:如何才能将书中内容付诸行动?
在这一部分中,作者重点讲解将书中内容付诸行动的具体方法,帮助我们快速行动起来。
其中,“想象自己达成目标时的样子”,“将行动告知他人”,“思考行动与目标间的差距”,“将行动细分成明天就能开始的小步骤”等方法,都是非常具有实操性的方法,如果我们认真按照这些方法去践行,一定会有不小的收获。
在讲“想象自己达成目标时的样子”这一点时,作者让我们问自己一个问题:达成目标的时候,具体会出于怎样的状态?
这确实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常常这么想想,你会对自己想要的未来更加清晰,而脑海中的形象越发清晰,越有助于我们最终实现它。
在“将行动细分成明天就能开始的小步骤”这一部分,作者为了让我们尽快行动,让我们时常问自己这个问题,“为了能达成目标,这一周里我可以干些什么?”
这样一来,很容易就把我们从不知从何着手这样的境况中解救出来。
我国现代大教育家叶圣陶很早就发现了“知道”和“做到”之间的差距,以及这差距对的我们人生的巨大影响,所以他为了让自己记住“知道”和“践行”同样重要,先是把自己的名字由原来的文浚改为知行,后来又改为行知,就是因为他最后发现,“知”和“行”一样重要,而且,很多时候,“行”要比“知”,重要得多,也难得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