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果果宝儿
图/网络(侵删)
![](https://img.haomeiwen.com/i8958267/95af536aa7cdadc2.jpg)
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它已深入父母内心。孩子从小参加各种兴趣班、才艺培训是现今的常态。
社会竞争让父母体会到了不能落人其后的意识,多方位的学识和才艺能够为孩子带来更多的选择。
有部分父母对于童年不能实现的遗憾,以此将期望转移到孩子身上;还有一些成绩一般的孩子,父母会认为才艺傍身总不失为补其短板,延伸另一条有可能的途径;当然对于那些既是别人家眼中的孩子,习得才艺无疑是为其更添优势的加砝。
近几年由于疫情的冲击,对社会或经济带来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就业的不确定性导致失业或企业效益不济亦是大量存在。
父母的忧患意识无可厚非,特别是放开二胎、三胎政策以来,80、90后的父母们对于孩子的培养煞费苦心。相比早前的父母,他们的接受观念和文化素质及经济水平也相对有所提高,对于下一代未来的思考,都将他们的关注点放在了孩子身上。
另一方面国家大力倡导在国民教育的基础上,将美育、才艺作为提升公民素质,使孩子成为兼具有文化内涵和高素养的多元类型。
这些内外相结合,让孩子的才艺拿得出手,学习不落他人的目标是父母的期望。
朋友圈中不乏赶场参加培训的孩子,他们有的小至幼儿园,报班参加了四五个不同的才艺,家长或是老人轮着接送。
人都要有学习的劲头,但是不是参加各类培训班是多多益善呢?学习要根据孩子个性差异、喜好的不同,有针对性地选择。
这不论是对幼儿还是成年人都是如此。
有全盘接受的孩子,有些只是暂时的“迷恋”某个其中,父母人云亦云地跟随。在孩子后期表现出极大排斥的时候,有些父母还是坚持原有想法,“人家都喜欢,你为什么不喜欢?”
学习的体验期可以适度选择几个班尝试开始,在此过程,父母根据孩子的喜爱程度亦可作出较合心的决定。
学习有类型之分,北大心理学硕士、心理咨询师王鹏说过,学习可分为消费型学习和生产型学习。
所谓消费型学习就是没有目标地学,只是觉得当下学这个让自己体验不错,他亦只是停留在这个给自己愉悦的阶段,这个类型的学习目标是指向自己的,所以它不会为自己带来更多的经济价值。
生产型学习即他的学习目标是指向别人,是为解决别人的问题而让自己产生经济上的价值。后者学习类型的深度高于前者,已经从我的这个层面转而面向别人,当然它所要求的标准也更高,它需要一定的专业度。
希望孩子全能发展,是天下父母共同的想法,但随大流报各种班不是好的选择。
就如有些成年人看周围的人都在学习各种知识提升自己,也按捺不住看别人学什么也去学什么。每天好像特别忙,特别好学,但结果生活还是维持着现状。
这就是陷入了错误的认知里,到了成年后如若还是停留在幼儿或青少年时期的消费型学习思维里,学到的东西亦只是单纯地指向自己,并不是说学习不好,而是到了这一个阶段,需要为各种开支买单的时候,有更多责任需要承担时,如果还花费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去做一件无益于为自己增加价值的事情,只会得不偿失。消费型学习并不是说不能有,而是在此阶段由生产型学习占为主要,而它作为次要的补充。
成年人的学习应是成长型学习,比如我明确我的职业目标,如要当翻译,要当播音主持,要当心理咨询师等,这些都明确指向了某个职业,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会只是单纯地要满足自己的暂时需要,而会更有重点地将目标指向。
这些相关的职业需要具备专业知识,例如翻译员的英语能力,播音主持的的主持功底,心理咨询师的专业与实操具有认可度,在明确了我的目标是以解决别人的问题才会产生价值了以后,那么聚焦的精力亦会放在相应的重点上。
有人问,两种学习类型是不是就此固定的呢?
并不是,在幼儿或青少年时期,消费型的学习占主要,因其一孩子还年幼,心智及思维还未达到一定程度,相应的对未来的想法很多都是模糊的。
到了某一阶段,消费性学习会再此阶段再回头,成为他们的主要学习类型。即有部分群体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自由财富,或其退休后的人群,而生产型学习这时也有些会成为次要。
这样看来,找准目标,有针对性地实行,理解生产型学习与消费型学习在不同阶段的主次,对于父母对孩子报班的小有考量或成年人明确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两者之间并不是完全割裂,当然更不能将他们混为一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