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孝经·事君章第十七》之一

《孝经·事君章第十七》之一

作者: 让世界因我的存在而更加美好 | 来源:发表于2022-04-06 06:05 被阅读0次

朋友们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孝经》的“事君章”。先恭诵原文:事君章第十七。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事君就是承事君主。讲孝道,讲怎样承事父母就好了,为什么还要讲如何承事君主呢?儒家所修的核心道德是“仁”。面对不同的对象,仁有不同的名称——对父母叫做孝、对兄弟叫做悌、对君叫做忠、对朋友叫做信。换言之,孝悌忠信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所指却是同一样东西——仁,所以孝道所修的实质是仁德。对父母的爱,是仁德的开始。如果一个人对生养自己的父母都没有爱的话,说爱其他的人,那是不可能的,是假的。所以说“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

可是如果只停留在爱自己的父母,不爱其他人,那仁德是不圆满的。孟子说“仁者爱人”,圆满的仁德是爱一切人。所以,要把对父母之爱不断扩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从家庭扩充至社会、扩充至天下,这就是所谓的家国天下的情怀

《孝经》着眼于孝的本质——仁,来谈孝道,讲的是充满了家国天下情怀的大孝。所以开宗明义就说到:“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道从承事父母开始,逐渐扩充至国家、天下的层面,就必然涉及到事君。因为既然“仁者爱人”,那么君主也是人,当然要以仁心待之,更重要的,君主的职责是为国家、天下的大众谋利益,所以通过承事君主,可以涵养、落实自己对天下人的大爱。当这种大爱圆满,那么可与天地参的仁德圆满之身才算最终挺立起来。可见,事君是圆满仁德必须的环节。所以,讲孝道就不能不讲事君之道。

那么,怎样通过承事君主涵养仁德、圆满大孝呢?我们看看“事君章”是怎么说的。事君之道,涉及到君臣两方面,所以为臣者事君时,要从自他两个角度着眼。

对己,要做到“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进是上朝,“进思尽忠”上朝的时候,也就上班的时候,要一心一意想着怎样忠于职守,把工作做好;退是退朝,“退思补过”,退朝后,也就是下班后,要反省一下,自己工作中有哪些疏漏、错误,以便及时纠正改过,这是对己。

那么,对他、对君主呢?则要“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君主、领导做得对的,就要顺着领导,积极促成美事;君主、领导做得不对的,就要想办法匡正、补救,避免或减少损失。为人臣的,就是这样实实在在地代君主着想,付出对领导的关爱。这种关爱,是一种大爱,是要辅佐君主把利国利民的事业做成功,成为内圣外王的明君圣主。

这样做的效果怎样呢?“故上下能相亲也”,君臣之间关系融洽,互相关爱。职场中人,常常因为不知道如何与领导搞好关系而发愁。

《孝经》这一章就给出了诀窍,不用请客送礼、逢迎拍马,只要老老实实地尽到为臣之道,自然就会感得良好的君臣关系。也许有人会觉得,还是那些会来事的人,更得领导的欢心,跟领导关系更好。

这个我们要辨析一下,那种靠逢迎拍马赢得的关系好,是真正的“上下相亲”吗?上下相亲是上下之间互相关爱,逢迎拍马者求的是一己私欲,谈不上对领导、君主真正的关爱,只是投君主所好,换取最大的利益而已。一旦君主、领导不能再给自己带来利益,马上就会改变态度、改换门庭。领导也许会一时被这样的下属蒙蔽,宠爱有加,可一旦被对方抛弃乃至背叛,则又无不悔之不及,这样的君臣关系能是“上下相亲”吗?

“以利相交,利尽则散”,君臣之间,必须以仁义之心相待,真诚无伪地代对方着想,付出真爱,才能营造真正的上下相亲的关系,荣辱与共、休戚与共。而这样的关系,才能真正经得起岁月、风雨的考验,如果领导一个事业的核心团队是这样一种“上下相亲”的关系,何愁大业不成呢?

或许又有人说:我已经付出了忠心与关爱,可是领导对我并不买账,“上下相亲”的结果似乎并不会出现呀。孟子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我爱别人,可是别人不亲近我,那得反问自己:自己仁爱的成色是不是够啊?如果我对领导、君主的关爱不是发乎至诚,那么领导反映淡漠也就不足为怪了。那就还是要从涵养自己的仁德入手,一如既往地尽忠。假以时日,领导一定会被感化。即便此领导不能被我感化,但我尽到了做臣属应尽的本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能够上下相亲的领导一定会在自己的生命中出现。

(注:文字部分为讲师手稿,与音频稍有出入。)

思考题

1. 为什么要承事君主?如何承事君主呢?

事君就是承事君主。讲孝道,讲怎样承事父母就好了,为什么还要讲如何承事君主呢?儒家所修的核心道德是“仁”。面对不同的对象,仁有不同的名称——对父母叫做孝、对兄弟叫做悌、对君叫做忠、对朋友叫做信。换言之,孝悌忠信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所指却是同一样东西——仁,所以孝道所修的实质是仁德。对父母的爱,是仁德的开始。如果一个人对生养自己的父母都没有爱的话,说爱其他的人,那是不可能的,是假的。所以说“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

可是如果只停留在爱自己的父母,不爱其他人,那仁德是不圆满的。孟子说“仁者爱人”,圆满的仁德是爱一切人。所以,要把对父母之爱不断扩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从家庭扩充至社会、扩充至天下,这就是所谓的家国天下的情怀。

《孝经》着眼于孝的本质——仁,来谈孝道,讲的是充满了家国天下情怀的大孝。所以开宗明义就说到:“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道从承事父母开始,逐渐扩充至国家、天下的层面,就必然涉及到事君。因为既然“仁者爱人”,那么君主也是人,当然要以仁心待之,更重要的,君主的职责是为国家、天下的大众谋利益,所以通过承事君主,可以涵养、落实自己对天下人的大爱。当这种大爱圆满,那么可与天地参的仁德圆满之身才算最终挺立起来。可见,事君是圆满仁德必须的环节。所以,讲孝道就不能不讲事君之道。

那么,怎样通过承事君主涵养仁德、圆满大孝呢?我们看看“事君章”是怎么说的。事君之道,涉及到君臣两方面,所以为臣者事君时,要从自他两个角度着眼。

对己,要做到“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进是上朝,“进思尽忠”上朝的时候,也就上班的时候,要一心一意想着怎样忠于职守,把工作做好;退是退朝,“退思补过”,退朝后,也就是下班后,要反省一下,自己工作中有哪些疏漏、错误,以便及时纠正改过,这是对己。

那么,对他、对君主呢?则要“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君主、领导做得对的,就要顺着领导,积极促成美事;君主、领导做得不对的,就要想办法匡正、补救,避免或减少损失。为人臣的,就是这样实实在在地代君主着想,付出对领导的关爱。这种关爱,是一种大爱,是要辅佐君主把利国利民的事业做成功,成为内圣外王的明君圣主。

2. 如果领导对我的忠信和关爱不买账怎么办?

我已经付出了忠心与关爱,可是领导对我并不买账,“上下相亲”的结果似乎并不会出现呀。孟子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我爱别人,可是别人不亲近我,那得反问自己:自己仁爱的成色是不是够啊?如果我对领导、君主的关爱不是发乎至诚,那么领导反映淡漠也就不足为怪了。那就还是要从涵养自己的仁德入手,一如既往地尽忠。假以时日,领导一定会被感化。即便此领导不能被我感化,但我尽到了做臣属应尽的本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能够上下相亲的领导一定会在自己的生命中出现。

相关文章

  • 事君之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孝经》的事君章。先恭诵原文:“事君章第十七。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

  • 《孝经·事君章第十七》之一

    朋友们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孝经》的“事君章”。先恭诵原文:事君章第十七。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

  • 孝经 事君章 第十七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

  • 读《孝经》:“爱”要表达出来,才能双赢

    一、书目 读《孝经》事君章第十七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 🎧《孝经》事君章第十七 | 儿童诵读

    事君章第十七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诗》云:‘心乎爱矣,...

  • 《孝经·事君章第十七》之二

    最后本章引《诗经》对为臣之道做总结,说:“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忠臣事君,虽然有时不在君主身...

  • 做智慧父母2019-10-14

    王靖:《孝经》事君章第十七 做人要有大爱之心,就像我们读经,因为受益了,就希望身边的亲朋好友能走进经典,跟我们一起...

  • 孝经(17)事君章

    事君章第十七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诗》云:’心乎爰矣,...

  • 读书笔记——孝经 事君章第十七

    2019年9月7日 星期六 晴 ...

  • 🎧《孝经》士章第五 | 儿童诵读

    孝经 士章第五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孝经·事君章第十七》之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fxrs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