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海在远方
兰花:来不相知去不留

兰花:来不相知去不留

作者: 小鹿学诗 | 来源:发表于2023-07-09 07:59 被阅读0次

<五律·兰>

乐天春梦里,独守一枝兰。

岂以离骚傲,非因野涧惭。

淡香压百艳,墨玉倚孤栏。

寄语众君子,佩之能自安。

乐天诗《题令狐家木兰花》把兰花比作高洁的女郎,纵使在做春梦之时,也会把兰花误作自己的女郎:

腻如玉指涂朱粉,光似金刀剪紫霞。

从此时时春梦里,应添一树女郎花。

        白居易这首诗虽是应和之作,却也把兰花的特点写得生动形象,特别是把兰花的香比作少女,有此一句,此诗能算得咏兰的上品之作,也算对得起兰花的高洁了。

“芝兰生深林,非为无人而不香”。在几千年的儒家文化中,兰是君子的代名词,屈原更是把自己比作清香的兰草。

        莫讶春光不属侬,一香已足压千红。总令摘向韩娘袖,不作人间脑麝风。这首咏兰诗的作者是明朝的徐渭,即徐文长。作为默然生长于山间野涧的兰花,用自身的香行不言之教,这本身就是君子的品德。

        据史料可查,我国培植兰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二千多年前,从春秋时代便开始了,到了春秋末期,越王勾践已在浙江的诸暨山种植兰花,在当时一些士大夫家的庭院和书房里,开始布置兰花,由此可知,兰花不仅是花中的君子,更是身份的象征。故屈原在他的离骚中,不厌其烦的以这些香草美人自喻。

空谷有佳人,倏然抱幽独。

东风时拂之,香芬远弥馥。

兰不仅是君子,亦是佳人,孙克弘把兰花比作佳人,而且还是幽谷中的佳人,不嗔不怨,怡然静守,对待拂面的清风,唯赠以弥馥的香芬。


       明末清初时期,秦淮河畔的八位奇女子大多善画兰花,且其画兰的技法高超,这秦淮八艳虽然身陷污泥,身受凌辱,然其内心的高洁与孤傲又岂是藉柔覆温的蠢笨男子所能比之?八艳之一的马湘兰,其临死之时,在其身边摆满了各种兰花,生不能守兰花之身,死也要与兰花为伴,呜呼,多少世间达贵之人,养兰而不知惜兰,徒叶公好龙而已,鄙哉。

山中兰叶径,城外李桃园。

岂知人事静,不觉鸟啼喧。

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能够写出如此祥静的小诗,在喧嚣中感受内心的宁静,是多不容易,要知道王勃五岁能诗,九岁属文,十七岁泼墨挥毫写出千古名篇《滕王阁序》,这首诗老夫有理由怀疑其在失意之时所作,把兰叶的静守写得如此恬淡,或许这也反应出王勃内心的转变吧。这正如朱自清所说的那样:热闹是他们的,我只有独守这无边的荷塘的乐趣......

PS: 今天特忙,不写了。呵呵。

相关文章

  • 学诗习画(二十二)

    《题兰》清·郑燮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 译文: 兰花生长在山岩...

  • 题画兰

    清代:郑燮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译文 兰花生长在山岩最高处,在突出...

  • 来不相知去不留,自留清气在林间

    满江红 林寂天高,空山静、红枫日暮。尽寻胜,疏枝掩映 ,荻花烟浦。涧底游鱼偷曳月,廊前双燕轻私语。绕篱菊,正暗雾笼...

  • 境来不据,境去不留

    上周五晚上,我刚刚开完暑假会议回家。微信上有以前同事发来的语音请求,我随即拨回去。对方接听后,我能听到她说话,她却...

  • 来而不拒,去而不留

    来之者,有欣赏者,有趋利者,故而不拒不迎; 去之者,有想做自己者,有信他人言而不求解释者,故而不留不送。

  • 缘来不拒,缘去不留

    一女子因情伤黯然失色,遂进山求法师开解。 法师引她至小溪边,问她:“溪水若爱鱼虾水草,为何不带他们一起归入大海?”...

  • 来则应……去不留……

    事情来了……做就是了…… 不必话多…… 事情完成了……不必再做无谓的评价…… 手中的事多…… 心上的事少…… 熙熙...

  •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夫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譬犹贤者不逢时,与鄙为伦也。” 当年孔子周游列国,郁郁不得志,空有一身才华...

  • 相见欢·惜花

    年年负却花期。 素秋时, 只合安排愁绪、引花归。 兰花蕙, 薇花紫, 寄心仪。 自是秋来春去、守相知。

  • 墨蘭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墨蘭幽香浓,惹蝶寻芳踪。...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兰花:来不相知去不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fxsu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