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1124867/418da1d8aef57f67.png)
这本书我从去年读到了今年,花了差不多近半个月的时间,终于把它读完了。尽管我也被书中的达·芬奇给惊艳到了,但我并不觉得他是无法被超越的,或者说驱使他成为天才的东西,我们每个人都有,只是在成长中被磨灭了。这个东西就是——好奇心。
本书的作者就是写《乔布斯传》和《埃隆·马斯克传》的艾萨克森,因此在阅读上,你能从很客观的角度,去了解他笔下的人物传记。如果感兴趣的话,你可以找来他其它的作品,对比读下,你就能发现,他并不是一味地吹捧,而是从各个方面去论证,这就保证了传记的客观性、真实性以及可读性。
那么我们回到主题,继续聊聊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达·芬奇都取得了哪些成就。
1、成为通才
很难想象,在信息不发达,没有电脑、智能手机和网络的文艺复兴时期,他竟然能通过自学精通多个领域。
首先他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之一,创作了许多著名作品,如《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虽然他的雕塑作品较少,但他在这一领域也表现出了高超的技艺。
其次他还对人体解剖学有着深刻的兴趣和研究,留下了大量详尽的解剖学素描和笔记。
他还设计了许多先进的机械装置,包括飞行器、坦克和其他战争机器。另外他在建筑设计方面也有所贡献,虽然多数设计未被实际建造。
同时,达·芬奇还是一位音乐家和作曲家,他甚至发明了一些乐器。
他的植物学研究也颇为深入,也留下了许多植物学素描手稿。
在地质学方面他也有所贡献,他对土壤、岩石、河流等进行了研究,起初研究这些只是为了绘画。
虽然他不擅长数字计算,但在绘画上的造诣,让他精通了几何学,他很擅长用画来处理各种问题。
而精通这些领域的起因,大多都是基于好奇心的驱使。比如地质学,他起初研究这个是想运用到绘画里,但在研究的过程中,他迷上了地质学。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
2、为自己创作,而不仅仅为了客户
要知道,尽管他很有才华,能画出著名的画作,但他也是要吃饭的。因此他换了很多个雇主,同时他也在寻求他理想中的雇主,可以定期支付他薪资,同时又不催促他完成作品。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蒙娜丽莎》只是他为一名丝绸商人的妻子创作的画像,而在此之前有位有钱有势的侯爵夫人委托他为自己画肖像,但他就是不肯画。
这位侯爵夫人,动用了各种关系,委托了很多人去游说达·芬奇,但从来没得到过回应。甚至这位夫人都亲自去找达·芬奇,委托他的同父异母的兄弟去向达·芬奇施压,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
或许在他看来,如果某个作品不是自己想要创作的,任凭谁来游说也无济于事,因为无法激起他的好奇心。
3、极致的追求
我们都知道,他的很多画作都拖了很久,有的被拖到不了了之,有的在他临终前都还在思索如何更完善。
对完美的追求,让他能在一个作品上不断打磨,直至完美。或许在他看来,如果作品没能达到自己满意的程度,那就不能算作品。
而他并不是因完美主义迟迟无法开始,而是因完美主义迟迟无法完工,他想确保手中的作品,在交付的时候是件完美的艺术品。同时,他也清楚,随着自己知识的增加,他能发现新的创作思路和灵感,以及修正之前的错误。
这种对极致的追求,虽然让他留下的作品屈指可数,但每个都是精品,都是无法超越的存在。比如《蒙娜丽莎》,花了他14年的时间来完善这部作品。
最后再聊下这本书吧,这是本非常有质感,非常有分量的书。书的护封采用了PVC材质,护封上是达·芬奇画过的工程草图,而书的封面曾被认为是达·芬奇的自画像。当你拿起书的时候,能看到他透过半透明的护封,注视着你。
整本书采用了进口伯克纸,这种纸又厚且表面光滑,它通常只用在书的前言部分,这样能控制成本的同时提升质感。但这本书全书都是用这种纸张,它是为了呈现达·芬奇的画作而采用的,你能看到150多幅达·芬奇的画作与手稿。
尽管这些插画和原著有一定的区别,但能边看书中的讲解,边看画也是一种不错的阅读体验。我甚至觉得,这本书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即便你买了不看,放在家里,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