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0年7月7日,原本这只是一个普通的日子,但是由于这次新冠疫情的缘故,高考推迟了一个月,从原来的6月7日~6月9日,变成现在的7月7日~7月9日。
下午下班时,无意间听到同事说,安徽的某个地方因为暴雨取消了语文考试,教育局表示后面再想办法。
高考因疫情推迟一个月,因暴雨取消语文考试,有点多灾多难的感觉。
回忆起自己当年的高考,也算是有点“多灾多难”了!
肯定有人会问:为什么标题名称是《高考的那些年》?而不是《那年高考》?
因为那些年,我连着参加了三次高考:应届考+一补考+二补考,单就高考三次这件事,应该就能算多灾多难吧。
2006年,应届高考时,考到了本三的分数线,完全不符合自己的预期,成绩一出来,想都没想就决定要再补习一年,因为不甘心。最后随意报考了志愿,还被安徽的一家本三院校录取了。因为补习的心很简单,所以,那张录取通知书就真的只是一张纸而已。
2007年,第一次补习,选了县城的一所私立中学,因为成绩达到本三分数线,所以当时应该是免费入学补习,也算是为家里省了一些钱。补习第一年,分数线高出本二线40几分,差本一线20分左右,关于分数,算自己的正常发挥,也还算满意,但那年填报志愿的时候,第一志愿填的是温州的一所院校,往年的录取分数线都接近本一,也不知道为什么,当时填志愿时,就心心念念想着上那所大学,也没有人指导,最终落榜了!
没上二本,其它的院校也几乎没在考虑范畴,内心几经波折之后,决定再补一次,也得到了父母的支持,于是再来一次。
2008年,第二次补习,回到原来的母校补习,因为母校在召唤,因为成绩过本二分数线,学费也是全免。这一次的成绩过了二本分数线,但只是超过二本分数线十几分,这让我很沮丧。而最让自己无奈的是,那年的高考,自己的理综分数是三年中考得最低的一次,只考了160多(总分300),而自己的日常水平是在220左右。
高三读了三年,考的很不理想,再也没有勇气读第四年,一补的时候,同班的同学中,有两个是补第三年了,当时很是佩服,自己真心做不到。
带着沉重的心情填报志愿,因为无知,二本的第一志愿竟然是很任性选择了北京的一所高校,内心想的是,要是运气好,可能会被录取。
最终幸运之神并没有降临到自己头上,我被三本的第一志愿录取了。
说起来其实那些年的高考,还是有些后悔的。
后悔1:后悔应届时没有好好填报志愿,不一定非得要补习
后悔2:补习第一年考的分数不错,应该好好去找方法或找人咨询后再去填报志愿,而非根据自己0基础的经验任性填报;即使二本第一志愿没考上,也不应该放弃三本好院校的选择。
后悔3:后悔补习第二次,或许多出来的1年时间可以做很多事情,很多事情可能也会变得一样。
后悔4:第二次补习时没有好好填报志愿
后悔的事情,集中体现在:1、要不要补习?2、如何填报志愿上?
是否补习,考虑的是时间成本;如何填报志愿,考虑的是专业问题。
如果现在的自己站在当时做选择,或许自己会这么做,或有这样的一些原则:
1、分数没考好,并不是只有补习这一条路;即使分数考好了,也要考虑好志愿的填报
2、志愿填报的重要性排序:名校>城市>学校>专业
当然,世上没有后悔药!
过好当下,活在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