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周一要上一堂公开课,正在考虑可否上一节原来上的课,纠结了许久,今天定下来,还是上这一节旧课。
去年是带了八年级一个学期,今年是因为顺带的七年级升上八年级,上这一篇课文也是顺理成章。为此还是决定上这一篇课文。
虽是去年上了这篇,但我认为这篇课文仍有打磨的空间。真正要上好一堂优质的课,还真是不容易。不仅要反复上好一堂课,还要在这堂课的基础上上出个人的风格。
比如王君老师解读课文,从“宏观、中观、近观、微观”四个角度,用这种方法解读了好些文本,不少的文本的设计都是采用了这种手法,可谓是屡试屡爽;
刘恩樵老师解读文本时有一个特点,特别对于古诗文,喜欢采用横竖排列的古文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其次就是拆分诗歌来着重训练学生的“炼词”能力,引导学生品析诗文中的重点字词,特别有新意,也上了刘氏的授课风格。
为此,本次上次,不仅要继续重上这首古诗,更要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上出特有的课堂氛围,挑战不一样的新意和高度。
话虽是立定,但要出彩出新,必定要下一番苦功夫,比如在文本上要再读、研读、精读,读出文字背后的深意。
话说本县域内我熟知的一位名师,为了上好一次优质课,借用不同的班级,同一课题足足上了三十多次,虽说会造人诟病,但世人都是看最后的结果,谁会在乎平日的艰难的付出,即使重复在重复。年轻老师要有成果意识,要出成绩,只能是“刀上磨工夫”。不仅要上,而且要上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