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生路”,还是死路?电影《何以为家》留下的思考

“生路”,还是死路?电影《何以为家》留下的思考

作者: 暇滿 | 来源:发表于2019-05-16 13:30 被阅读0次

    人口稠密的贫民窟,未成年的孩子,抽烟、打架,脏乱不堪,没有规则,一片灾难景象。混沌成人世相,在孩子的世界投射。

    这是被称作“奥斯卡最大遗珠”的《何以为家》开篇的几个镜头。灰色中有着张扬的调子。像烟、雾、血与泪。

    这部影片豆瓣评分9.0,猫眼评分 9.3,烂番茄新鲜度89%,在微博上获得了95%的大V推荐。黄渤说:“故事里的小男孩,就是在演他自己。”徐峥也说:“他们不是在表演,而是在表现自己真实的人生。”

    据说,《何以为家》制作时间五年多,前期调查先花了三年,又用六个月时间拍摄,得到了超过520个小时的素材,接着花两年时间剪辑。为了真实还原了黎巴嫩底层社会的现状,导演甚至启用了影片故事背景中的人担任演员。

    在独自观影的过程中,更多情绪也自然宣泄出来。 然而记忆很奇怪,电影开头与结果总是令人印象深刻。现在我脑中的残像,是小主人公的那个笑脸。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本来,孩子就该笑靥如花。而偏偏,生活中的孩子,有几个笑得那么灿烂?

    1. “生”了孩子,别忘“养”

    故事背景发生在黎巴嫩,主人公一家拖儿带女挤在阁楼蜗居,日子过得不成样子。孩子们没有欢乐,过早体验艰辛,为着生计外出兜售自制果汁,捡破烂。在这样一个家庭,肆意打骂孩子稀松平常,为了活下去可以更加没有底线。

    跳脱出电影,也许在中国的现状中,一个家庭没有那么多孩子,但电影给我们的警示,仍然有借鉴意义。——越穷越要生。这是人性使然吗,把“穷”和“生”联系到一起?

    拼命生孩子,与其说是生命的轮回,不如说是痛苦的循环往复。可以说,电影中的全部悲剧,都源于父母对孩子的“生而不养”。

    做父母,真的并不是能生育就行,低等动物都会繁衍后代;爱孩子,也不只是人类的天性,低等动物也非常爱自己的孩子。

    作为人类,我们却像很多低等动物,只是生下孩子,而后便从孩子的视线中消失。父母本位与良好健康互动模式的家庭氛围的缺失,造成了各种各样的后果:男孩出现行为问题,如打架、具有攻击性、在学校不服管教等,往往源自父亲的缺失;而女孩的模仿对象是母亲,母亲缺失,女孩的女性的特质就得不到发展。

    父母,其实是家庭的风水,要改造风水环境也简单: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方法就是,父母自己先成为什么样的人。

    2. 孩子不是你的私有财产

    电影中,小主人公想上学,母亲表示“赞同”,而这赞同背后,竟然只是想摆脱孩子,想让孩子从学校拿回东西贴补家用。因为这位母亲听说邻居家的孩子上学后,学校发放了很多生活用品,连吃穿住等问题也解决了。

    现实中,差不多的情形也是有的。很多父母“爱”孩子的表现,是把孩子当私有财产。他们有这样的执念:孩子是他们生的,所以想怎样就怎样,谁也管不着。

    但孩子喜欢被操纵,被控制的人生吗?

    常常见到有孩子被逼着去学这个,做那个。父母一边强迫一边还义正辞严:“你是我儿子,我养的!你就应该听我的!”

    现在很多成人面对小家庭无力,面对工作吃力,甚至对整个人生都产生无助和孤独感。因为在他们幼年,常常就是这样被父母对待的。

    把孩子当私有财产的父母,常常徘徊于两种状态:要么对孩子关注过度,生活、学习样样都要插一手,让孩子一切听自己的指挥;要么是完全放任不管,他们不知道一次陪伴对孩子来说有多重要。

    父母真正的责任,除了给予孩子温饱与关爱,还要根据孩子的发展做到“收放自如”。但“收”,不等于野蛮控制;“放”也不是任由孩子野草一样生长。

    孩子再小,也是独立的个体,和父母以及家庭里的每个成员都是平等的,谁也不是谁的财产,谁也不是谁的工具。

    3. 自我成长,孩子你行的!

    电影中小主人公的生活遭际让人同情;同时,他对陌生人毫无保留地付出爱的那种无私品质,也让人钦佩。小男孩做了很多连大人也做不到的事:尽心尽责照顾偶遇的,同样是非法偷渡的姐姐的孩子,像亲兄弟一样照顾他,并不因为自身的不公待遇而将怒气转嫁。

    我们接着联系现实看看。打开育儿类的网站、心理咨询的网站,触目都是对“原生家庭”的控诉。现在,80后乃至90后都开始做父母了。他们挣扎在生活里,拼搏在事业上,遇到了一些怎么都过不去的坎儿。这些挫折的种子,其实早在幼年时期就已经种下了。

    就像电影中的小男孩,现实中的很多人也发出过控诉,控诉他们的父母把他们带到这个世界,生下了他们,却没有尽到养他们的义务。

    家庭环境,毋庸置疑对孩子有着极为重大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或许不该被夸大到危险耸听的地步。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与其将所有人生失败的原因归咎于上一代,不如自己做出改变。

    这是可以做到的。破除原生家庭“魔咒”的方法,也许只有一个,就是爱。无私地去爱别人和爱自己。环境只是一方面,命运的另一半,也许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好在,电影结尾,伴随着男孩的微笑,阳光也照进了我们的心田。看到男孩坚毅自信的眼神,我愿意相信,不论是电影中的他,还是生活中的我们每个人,只要相信并且努力,终究都能突破自己的生存困境,最终找到存在的意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生路”,还是死路?电影《何以为家》留下的思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gabaqtx.html